查看原文
其他

第17届FIRST获奖名单,《但愿人长久》获最佳影片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3-08-08


2023年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

获奖名单


最佳剧情长片

《但愿人长久》

秦天


评委会大奖

《银河写手》

李阔 / 单丹丹


最佳导演

王子川

《漫漫长日》


最佳演员

吴慷仁

《富都青年》


最佳编剧

单丹丹 / 李阔 / 高群

《银河写手》


最佳艺术探索奖

美术 杜光宇

《漫漫长日》


一种立场

《去马厂》

南鑫


最佳纪录长片

《巢》

秦潇越


最佳剧情短片

《一个散步的夜晚》

舒辉


短片特别提及

《蚂蚁》

魏德安


最佳动画短片

《完美之城:最勇敢的小孩》

周圣崴

*其他单元获奖名单可在文末查看



2023年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

综 述


作者:Kevin

第五届深焦DeepFocus影评大赛冠军


我们大概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西宁:在剧院外排起的长队,每晚聚集在锅庄广场等待乐队现场层层叠叠的听众,万达门前的大街上也搭起了无数临时的小食铺和摊贩亭,而这里“非正式经济”的范畴甚至不仅限于包浆豆腐、烧烤或水果捞,叫卖的还有贴膜、纹身、甚至在地上铺一张红布就可以兜售的刮刮乐。


三年疫情之后,第十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主会场回到了青海大剧院的音乐厅,而光影上一次降临在这座千人厅已经是恍若隔世的2019年。本届也是FIRST来到青藏高原的第12年,在组委会的稿件里,这个数字意味着“一个周期的结束和开始”:在经历了三年的无助与困顿之后,关于电影的什么正式结束了,又有什么重新开始了呢?


至少,疫情的阴影还远未消散,在本届主竞赛单元的18部长片(13部剧情长片和5部记录长片)和23部短片(15部真人短片和8部动画短片)里,疾病和死亡的议题被反复触及;越来越多的影片也拍摄于疫情发生后,就算没有指名道姓地讨论它,无数背景中的口罩与测温也仿佛是愈发熟悉的日常。只是,这些日常已经属于另一个遥远的世界了。


座无虚席的开幕式现场


本届FIRST的最佳导演奖作品《漫漫长日》像是一个例外,本片是一众“大人视角下的儿童片”的反面。它在表达上异常纯粹,没有落在家庭问题的议题上,没有落在规训与教化的反思上,只有当朱同高喊着“时代在召唤”并露出那张被遮挡的笑脸时我们才能体味到一丝苦涩。除此以外,你可以完全放空沉浸在朱同奇妙的一天中。最值得称赞的是对小演员的出色调教,仔细一想王子川导演在片中饰演的体育老师,做的正是导演的工作。


《漫漫长日》剧照


陈小雨导演的《乘船而去》和张帆导演的《苍山》则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患病的老年人和子女的赡养问题:在疾病降临时,子女们是否应该离开自己的生活,回到家乡的老人身边?或者,接老人来到城市,与他们磨合出新的生活方式?两者的共同点还不止于此——两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大女主戏”,戏眼都落在人到中年的女儿身上,分别由刘丹和郭柯宇饰演。刘丹的表演一如既往的稳健、细腻,非常成功地塑造了笃信努力与人为的女儿苏念,在亲人死亡迫近时受到的价值冲撞。而《苍山》也是阔别影坛十年的郭柯宇第一部在大银幕与观众见面的作品,她的表现不负众望地精湛、动人,而角色的经历与性格也仿佛为她量身打造。


《乘船而去》剧照


甚至在氛围营造上,两部电影都选择了在类型式抓马和私人情感倾诉间的平衡点,也由此传递出某种对待死亡的温和态度:或许“正确的答案”本身并不存在,就像被江南的流水浸润的生活一样;相反,两部电影都在尽力拥抱每个角色的过去和私欲,关心人无私的奉献、但也知晓奉献的边界和共情的限制。相比之下,《乘船而去》比《苍山》更为成熟,有着更落地的生活质感和细腻的情境营造;而后者则更近似于一部典型的“新人首作”,台词写作、意象搭建和隐喻设计都略显生硬、人工痕迹明显。


《苍山》剧照


纪录片单元里,孔维能导演的《长生》与余红苗导演的《金鸡冠的公鸡》也都直接聚焦于死亡的无常:前者记录了导演确诊癌症后的康复过程,而后者关注的主人公吴军则经历了女儿“泉泉”不知缘由的自杀。在直面死亡的冲击时,孔维能转向诗歌与文学,也通过诗意的影像勾连起父辈的经历;而后者则记录了一个爱得太深、太重的母亲,她在新的生命中寻找慰藉,但也不断诘问过去、希冀寻求到向死而生的答案。两部纪录片的方法论也处于光谱的两端,在某种程度上也(无意地)隐喻了主人公的价值选择——前者更近似于私影像集合,叙事大都让位给了呢喃的诗歌和营造氛围的空镜头;而后者则更像较为陈旧的电视台专题片,通过解释性字幕、采访和不断插入的总结陈词来试图还原某种“真相”。


《长生》剧照


值得注意的是,后疫情时代的焦虑也并非仅限于疾病与死亡的范畴;经济下行时,教育与升学对普通家庭则显得愈发重要、容错的空间也不断紧缩。比如,《金鸡冠的公鸡》借主人公另一名女儿“庭庭”的故事,通过对中考家庭的采访直接切入了当下的升学焦虑和学历分流。类似的,《乘船而去》里刘丹的角色在上海经营一家留学辅导机构,与无数同类的小型机构竞争。如果说上述两部的讨论范围依旧停留在中产家庭,梁君健导演的《风起前的蒲公英》则聚焦于一所专门为进城务工者子女创办的公益中学。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无论中考还是艺考都是一条令人心惊胆颤、没有回头路的独木桥。


《风起前的蒲公英》剧照


在往年的FIRST入围影片里,乡愁总是反复出现在青年导演们的作品当中。尽管如此情绪的正当性毋庸置疑——这也是飞速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当代中国社会必然面临的冲撞——但有时也不免让人怀疑,对于当下的创作者们,乡愁的表达是否太过轻易、悬浮,在其广阔的普适性里是否丢失掉了直面复杂冲突的勇气和决心。


在疫情后的2023年,乡愁也无可避免地与疾病、死亡相挂钩,不再是某种刻意对立的城乡二元或轻巧的抒情。创作者们也更为诚挚地面对了生活与生命的无解,再由此给予人性的慰藉。比如,在地理空间上,上文所提及的《乘船而去》与《苍山》都聚焦于上海这座都市和从外地来到这里打拼、工作、成家的人们。前者借在片场打杂奔波的孙辈,轻盈地传递出了某种“心归处便是家”的态度;而后者则用苍山与南陵县的命名更替,隐喻着在循环往复的城乡变迁中故土不再的情思。


《但愿人长久》剧照


乡愁的在地性也进一步被强调,比如最佳剧情长片秦天导演的《但愿人长久》用3小时的片长讲述了一个对我尤为亲切的四川故事:它聚焦于由徐海鹏饰演的,从四川县城来到成都打拼的夏蝉。尽管偶尔有些情节剧式的堆砌嫌疑,创作者依旧用细密的生活细节和社会观察杂糅出了在当代中国都市,家庭代际冲突、升学择校、女性身份与工作选择的交融困境。在川流不息的大街和市井的小巷间,多面的成都景观也徐徐展开,而城市和故乡此时也不再仅仅是情绪表达的符号。


《但愿人长久》里尤为刻骨铭心的一幕是夏蝉带着她多年未见的母亲,游历某种“成功想象”下的成都:她们在高档酒店里喝下午茶,也登上未建成的高楼,眺望街对面太古里著名的熊猫雕塑,“那儿就是市中心”。而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城市影像:《爱很美味》里的成都是明亮的写字楼和宽敞的商圈,就像《爱情神话》里上海法租界的画廊与咖啡厅。它们记录着某种盆景式的中产城市印象,带着体面的、流畅的质感制造出无限的幻像;但我们也需要更广阔、更包容性的创作,去关注到那些在大众媒介里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城市空间。


《但愿人长久》剧照


就像《但愿人长久》里成都的城中村,《苍山》从郭柯宇饰演的保洁阿姨的视角,也记录下了陌生的上海景观。在影片刚开始时,观众甚至很难区分清楚主人公何时带着她的母亲回到了上海,直到她怯生生地走进了艺术家的画廊,我们才姗姗来迟地意识到她已经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同样的,纪录片单元里秦潇越导演的《巢》也将摄影机聚焦在一名上海“土著巨婴”身上。他偏执、拧巴、自命不凡又自我菲薄的精神状态,在与年迈父母同居的逼仄空间内被无限放大。在个人的悲剧性上折射出的时代困境,也在不断提醒着观众精英群体与精英叙事并非城市故事的全部,而我们对城市的想象又或多或少被偏颇的大众媒介而非真切的生命体验塑造。


《巢》剧照


类型的选择也始终是来到FIRST的创作者们绕不开的难题。就像《长生》与《金鸡冠的公鸡》在面对死亡议题时截然不同的创作路径,每年的主竞赛里都会有处于光谱两极的作品,而他们面对观众的境遇也因此截然不同。李阔和单丹丹导演的《银河写手》和王一淳导演的《绑架毛乎乎》显然是本届片单里类型化程度最高的两部电影——前者由《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爆火的“三狗”组合主演、有着明晰的故事线索和喜剧包袱,而后者则杂糅了悬疑、犯罪、喜剧等类型,也聚集了姜武、闫妮、曾美慧孜这样的明星演员。


显然,创作者们的野心也并未止步于平庸的类型临摹,两部作品或多或少都在尝试颠覆甚至超越类型的桎梏。《绑架毛乎乎》以犯罪故事开始,但发展却全然不守现实或类型逻辑,结尾也一路急转直下到两败俱伤的情境,不断违反着观众的预期。影片有时仿佛希望用孩童天真的视角反衬现实的黑暗,以童话的口吻反讽阶级与财富歧视,但过分异想天开的情节处理和在类型与反叛间的首鼠两端让影片的最终效果颇为滑稽。


《绑架毛乎乎》剧照


相比之下,《银河写手》的创作者们则聪明太多,一方面以极其成熟完满的剧作和执行能力,让每个伏笔都被轻盈地重新捞起,让每条仿佛即将落入俗套、夸张、或者刻板印象的线索都被巧妙回归;另一方面,乍看之下处处讨好的类型创作,其实悄然消解了所有“轻易”的出路,最后直指体制的实效和人生的无常,用类型语汇的“大白话”精彩地完成了反类型、超越类型的任务,也因此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本届FIRST的最大爆款。


《银河写手》剧照


在光谱的另一极,我们也能看到如牛牛导演的《军军》这样极低成本的独立创作。它没有配乐、没有职业演员、导演一人包揽了绝大部分的身份。但《军军》其实有着清晰的创作思路和执行力:通过达内式的现实主义,将手持摄影机对准一位年过中年、家里有着瘫痪父亲的单身司机。创作者格外强调拆解到最小单位的动作和生活细节,观众与主人公一起在生活无限的重复中积累情绪,直到违背预期的结尾堵住所有可能的出口,影片也因此拥有了深刻而直击人心的反思价值。南鑫导演的《去马厂》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归类为极小成本的独立作品,但他不仅毫无创作章法、也没有对自身位置或过往创作进行任何反思,影片获得支持甚至入围本身已经是一次可怕的男性合谋,在这里也不应该为它增添更多的讨论空间了。


《军军》剧照


FIRST的长久悖论在于将《银河写手》、《绑架毛乎乎》这样的类型制作与《军军》这样的“野生”作品放在同样的单元内直接进行横向对照,让观众以相似的标准审视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银河写手》无疑值得无限的褒奖和支持,但观众与评审团又要如何顾及到有着太多制作瑕疵的野生作品呢?这当然是缘由于并不成熟、充满(各种)限制的电影市场与并不完善的艺术片制作/发行流程,每年的产出体量让FIRST很难拥有足够的作品来支撑两个甚至多个平行主竞赛单元;但今年“FIRST FRAME第一帧单元”与“先锋创作单元”的独立选片和评奖或许也能为未来的影节发展提供某种可能的方向。作为观众,我们能做的至少是可以用更广阔、包容的心态来思考在西宁的大银幕上观看到的电影;我们寻找的,或许并非只有完满的作品,还有创作的潜能、自谦的反思、以及赤诚的真心。


“FIRST FRAME第一帧单元”年度影像

《这个女人》剧照


那么究竟什么是赤诚的,什么又是虚伪的呢。这或许是所有来到这里的观众和创作者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而可能的答案在每天观影后也在被不断推翻、重置。当我们被一部作品打动、而被另一部作品激怒,又是什么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对每个愿意空出一周的时间、来到此地置身黑暗的人来说,不断反思自己的评价体系或许比得到答案更加重要。但我也希望在文章结尾给出我现阶段的思考。


在后疫情的时代,疾病与死亡的威胁、升学与教育的焦虑、乡村的现代化与城市的精英化、甚至大众媒介与生命体验的极端偏差,都在三年的时间里不断冲击着我们往常自洽的认知,而它们并不会随着疫情某种“盖棺定论式的”结束而停止。相反,当下的冲击或许比所有往昔时刻都更真切、更为迫近,无数焦虑与情绪依旧亟待被讨论、被思考。


《春日狂想》剧照


对于我来说,来到FIRST的人们给出的路径里,我会希望推崇那些回归到具体的、微小的、附近的创作。为什么何瑞博导演的《春日狂想》会难以激起观众的热情,或许就是因为它过分虚浮而悬空:在架空的城市里,导演只是拍脑门式的假想了某种爱情的模式,不愿为其填充任何落地的细节,而是沉浸在自身苍白的男性想象里:爱一个人,就是心甘情愿被他跟踪、被他“保护”、甚至被他私闯民宅。而王礼霖导演的《富都青年》虽然有着独特的地缘特质与稳健的制作水准——它关注了在马来西亚社会的一对无身份、无国籍的“非法移民”兄弟——但影片显然更关心煽情,而非这对兄弟真切的境况。在中段令人咋舌的犯罪反转后,我甚至会不断为吴慷仁精湛却卖力的表演心疼:此时的煽情已经彻底失去了方向,对观众来说也很难带来情绪上的震动。


《富都青年》剧照


相反,《风起前的蒲公英》着眼于四个参加合唱团的孩子,当摄影机记录下他们随性的话语时,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创作者也无时无刻地在被他们的喜怒哀乐所牵动。当永远都在搬迁、离别的孩子们在偌大的体育馆唱《北京欢迎你》,但却分不清CBD和金碧辉煌的酒店,我的心也随着孩子们去往场馆的大巴碎了一地;影片背后有关城乡发展与拆迁的、升学评价体系的、人情世故与社会规训的交织议题也不动声色地显露了出来。


同样的,《乘船而去》关乎城乡、关乎死亡,但也关乎女儿苏念在病床边紧紧捏着母亲脚丫的手;《但愿人长久》讲述家庭的女性群像和代际史诗,但也需要那勺浇在酸菜鱼上烧得滚烫的热油。甚至《银河写手》最动人之处或许并非流畅自然的喜剧包袱,而是创作者们对电影编剧境况的真挚体察,和从中孕育出的人本关怀。在议题和思考之上,他们首先是关于人的,关于具体的、微小的、附近的人;而帮助我们抵御世间纷乱和焦虑的,或许也只有他们。


FIRST FRAME第一帧单元

获奖名单

FIRST FRAME第一帧单元综述👇

FIRST的女性电影,迈出独立第一步

年度影像

《这个女人》

阿烂


特别提及

《但愿人长久》

秦天


短帧荐选

《自由永》

曹一诺


FIRST超短片单元

获奖名单


电影市场

荣誉名单


- FIN -

深 焦 往 期 内 容

FIRST的女性电影,迈出独立第一步


影史第一女导演,18岁就预见了自己的一生

从影评人转型导演,她用伪剧情片刮骨疗伤


今年FIRST的最大爆款,已经出现!


第80届威尼斯公布片单,4部华语片入围

《奥本海默》只有30分钟的好戏,剩下的150分钟是乏味


粉饰后的《芭比》,成了讨好型人格重症患者


让总统滚蛋的史上最大丑闻,后劲竟如此之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