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蚊虫叮咬致病的高发季节,今天我们就来聊一种不易被发觉却危害较大的虫子——蜱虫。
蜱虫,民间俗称为草爬子、狗豆子、壁虱,是一种可以吸血的体外寄生虫。在中国,蜱虫的分布非常广泛,危害仅次于蚊子。它们可以寄生在猫、狗、兔子、老鼠、牛、马、鸟等动物身上,也可以寄生于人体表面。它们往往在草尖、树梢进行“埋伏”,甚至在寄生目标临近15米时就可以识别到,并提前张开爪子,待寄生物经过时进行袭击。
蜱虫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卵、幼虫、若虫、成虫。在幼虫发育为若虫,若虫发育为成虫的过程中都需要寄生吸血,吸足血后会自动从宿主身上脱落。幼虫发育为若虫后,爪的数量会有增加,由6只爪生长为8只爪。至成虫时期,雄雌成虫就能交配产卵。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硬蜱背部多覆盖有一层硬壳,雄蜱覆盖全背,雌蜱覆盖背部的前半部分;而软蜱的背部没有硬壳。
硬蜱一旦找到宿主,会一次性吸饱血再脱落下来;而软蜱则会少量多次的吸血。
那么,蜱虫是如何叮咬人类,叮咬后又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寄生人体时,它们喜欢钻到人的头皮、腋窝、腹股沟等比较隐蔽、柔软的地方,把假头完全埋入人的皮肤内吸血,身体部分露在外面。如果蜱虫没有携带病毒和细菌,那么它对人体的伤害则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损害。蜱虫叮咬的伤口较大,能有几毫米,但是在叮咬过程中,它还会释放一定量的麻醉成分,因此人们并不会感觉到疼痛,也很难发觉。被蜱虫叮咬以后,有些人表现较轻,有些人的伤口会红、肿、感染、发炎,还可能会有一种罕见情况:有些蜱虫在吸血时,涎液会分泌一种神经毒素,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出现肌肉麻痹、瘫痪、死亡,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无需过于恐慌。如果蜱虫携带病毒、细菌、螺旋体、寄生虫等,就会通过血液传播给人体,造成一系列的疾病。
蜱虫叮咬后可能会导致的疾病主要有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三种疾病都会表现出发热、脑炎等神经系统损害,莱姆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还可出现心脏等多脏器损害,容易发生误诊。需要注意的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不仅会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疾病,还会通过接触传播,可以人传人,因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发现被蜱虫叮咬,切记一定不要自己随意将蜱虫拔出!因为这样很可能会拔除不净,使蜱虫钻入皮肤内的假头残留体内,从而引起皮肤发炎、坏死等。另外,网上流传的用酒精刺激、用火烧等方法也有待考证,因为蜱虫在受到刺激后也许会往皮肤的更深处钻,同时,蜱虫产生的涎液还可能会进一步刺激伤口。因此,如果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请一定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请医生进行专业处理。
夏秋季节,正是蜱虫叮咬传播疾病的高发期,预防被蜱虫叮咬,主要有两种方法:为了保护疫区工作者的安全,预防森林脑炎,有高危风险的人群可以接种疫苗来进行防护。蜱虫多隐藏于路边、草尖、树梢,因此在外出时,可以注意收紧袖口、领口、裤脚,不要光腿在草地上久坐。如果需要深入草木茂盛的地区,还可以套上高筒的浅色鞋套,并用袜子把裤腿束起来,回家后也要及时检查皮肤是否被蜱虫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