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律师如何利用朋友圈营销自己?

2017-05-06 律新社

作者 | 吴皓

来源 | 无讼(本文已获授权)


编者按


你刷刷,我刷刷,大家都在刷朋友圈。


对律师来说,刷的姿势对,朋友圈可以很好的营销自己。替代公号、塑造形象、生动名片,这是朋友圈对律师的三大意义,用怎样的姿势能最大程度实现这些意义呢?听资深运营者给您细细道来……



一、律师发朋友圈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流量逐步由PC端向移动端迁徙,微信以社交工具的形态切入人们生活,并逐渐布局到移动端通讯、支付、娱乐这些主要场景,割据大量用户停留时间。作为微信产品的一大支撑——朋友圈功能,除了日常的生活记录功能之外,被挖掘出更多用途。对于律师而言,作者认为朋友圈的意义有三方面:替代公号、塑造形象、生动名片。


  

1、替代公号  


在微信内容生态圈内,自媒体已经杀成一片红海。随着公众号的数量不断上涨,大量同质内容、公号盘亘其中,新号很难做出区分度;由于微信团队的调整,公号的入口从一开始与普通联系人并列,到现在被归入“订阅号”这样的二级分类,入口进一步加深。这时再来运营一个公号,需要大量时间精力进行维护不说,可能还得投入不少资金物料用于推广,否则难有成效。


于是有人提出朋友圈公号的概念:一个普通的个人微信号,但是以公司或团队的名义来运营。可能大家已经接触过不少,目前比较常见是一些小吃外卖的团队喜欢用这种运营方式,微信号在朋友圈刷美食图片(而且专挑深夜)充当公众号的宣传作用,同时接受下单和微信红包付费,兼具客服功能。


律师朋友也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将自己的朋友圈当做一个公号来运作;或者想要运营一个公号的团队或者律所,而又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不妨从运营一个微信号开始,冠以团队或者律所的名义进行宣传。


这样做有三点好处:其一,普通微信号当然与联系人处于同一个列表层级,群发的消息会被直接显示到手机锁屏,但是也要注意别频繁骚扰好友以致被拉黑;其二,普通微信号可以参与到好友的朋友圈社交当中,相较于订阅号推送消息被打开的可能越来越低,朋友圈刷屏是确定会被看到的传播方式;其三,相较于订阅号刻板的推送与诸多限制的消息回复功能,普通微信号的朋友圈点赞、留言无疑更具互动、沟通优势。


2、塑造形象  


平时参加的活动、研读的书目,乃至办案过程中的感想、心得,这些执业过程中的图文资料、心路历程,如果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在朋友圈记录,日积夜累,能够塑造专业的律师形象。


律师业务的一大渠道,来自同行、亲友的介绍,而且这类介绍的成交概率也更高,因为其中有更多的信任背书。但是一名律师不太可能成天的去与周边的同行说,“我比较专长于某个领域呀,你有这方面的业务可以介绍给我”,或者与身边的亲友说,“我是个在某方面很专业的律师,你帮我问问有没有人想要找律师的就来找我啊”——不可能,这种做法也太惹人厌了。


正常律师的做法是,在平时的交流沟通中,有意无意的传递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专长,或者并不言语,而是在某些领域办了漂亮的案子,自然被人口耳相传,更勤奋一些的,总结经验撰写成文,然后得到大家的认同。虽然形式不同,本质也是在向周围的人展示自己的专业形象。


而微信,作为手机端最用户庞大的社交工具,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展示窗口。通过一种恰当的方式,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学习、研究、工作状态,在分享生活进行社交的同时,也间接的传播自己职业信息,塑造专业形象。不必花费专门的时间,你随手分享的每个状态能够出现在好友的时间线上,当好友或好友周边的人有契合的法律服务需求时,自然首先想到你。

  

3、生动名片   


据说现在很多HR招人除了简历,还看朋友圈。


因为简历内容可能有很多粉饰,求职者必然竭力展示自己的优点;朋友圈却能体现个人一以贯之的生活、工作状态,一般而言更有助于判断这个人的性格、观念这些不容易呈现但是对于用人团队来说很重要的指标。


同样道理,一张刻板的名片能帮助律师传达的东西实在有限,对方无法知道你的为人处事如何,你的专业水平怎样。而有心经营的朋友圈,相当于打造一张排列着丰富信息的个人名片,而且展现的方式更活生生,展现的内容更有血有肉。


现在的法律服务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当事人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律师、选择律师。客户找到一位律师咨询,有时候就跟面试官来招聘似得,除了看这个人的履历是否符合条件,可能还得挑挑三观是否相符,有没有眼缘之类。末了可能还会加个微信,待“后续考察”,精心打造的朋友圈记录,或许就是律师面试成功的简历。


二、律师发朋友圈的姿势


有趣、有料、有格调。


这是作者从事公号运营工作以来,对内容的追求。若以以运营的思路来发朋友圈,其实也是一种内容输出的过程,同样需要遵从这三项价值标准,方能达到更佳营销效果。


  

1、有趣  


有趣,意味着你所发布朋友圈的文案、配图不是平铺直叙、自说自话,而是有一定的故事性或者互动空间;哪怕是一些专业范畴的感悟、总结,最好也能够以巧妙的角度切入作为引子,然后才开始展开阐述。这里有个技巧,有些事情能够用图片来说明的就上图,尽量减少文字表述,大家不爱看。俗话说得好:一图胜千言。为什么很多姑娘即便说着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也要强行配一张自拍?因为很多话说了之后大家不知道怎么接,但图片就容易评论。


当然,更高一筹的做法是图片与文案的相互衔接,打造出一种转折起伏的戏剧效果,或者营造出悬念吸引人参与讨论。推荐一本书:《你的剧本逊毙了》([美]威廉·M·埃克斯),其中列举了很多电影编剧的套路,道理相同,值得大家借鉴。


其实也未必一定要专门设计,如果你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能够经常发现生活工作中有趣的小细节并乐于分享,同样可以在朋友圈保持良好的互动,并且更为轻松真诚。


2、有料

  

有料,就是要在朋友圈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很多人只是内容的消费者,未能参与到生产环节,亦即只能成为别人价值的传播媒介,而没有制造自有价值。这样的朋友圈,清一色都是转发内容,别人看上去什么感觉?味同嚼蜡。


哪怕转发别人的文章,也应该在读完之后,附带上自己的点评、感想。总之就是要对已有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提炼加工,将自己原创的东西附加上去,如此才能与众多的转发内容形成区分,展示自己的思考逻辑与专业视角。


除了转发点评,此前看到有人针对自己读过某专项领域的文章进行汇总,每天固定时间坚持更新,吸引了大批同行围观。其实打造有料朋友圈的玩法还有很多,只要知道一个原理:但凡是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是投入了一定时间精力之后的产出,只转发、只点赞,是做不到有料的。


3、有格调  


有格调,与公号一样,就是要做出区分度。其实朋友圈因为是基于个人身份,比公号更容易塑造出人格,更容易与众不同。所以在朋友圈中想要做到有格调,即是在有趣、有料两项前提下,尽情的将自己的性格揉入其中,释放出来。让每个浏览朋友圈的访客,能够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的人本身就富有魅力,他的朋友圈可能随之具有亲和力;有的人比较感性,他的朋友圈可能感受领悟内容居多;有的人冷静理性,他的朋友圈会有很多分析和推理。你可以选择释放自己真实个性,也可以为了职业需要,有意的去塑造一个理想的人格状态。


去做一个别具格调的朋友圈,你在发每一条状态的时候,都会透露出强烈的个性色彩。不但能够帮助你的消息在好友的时间线上博得更多关注与互动,还可能从中匹配出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乃至将来的合作伙伴。


这里自夸一下,作者的朋友圈即在勉力遵循上述原则,大家有兴趣可以加作者微信参考(蜜汁微笑:-D)。


三、律师发朋友圈的自觉


针对前面几天在朋友圈疯狂传播的罗尔事件说一下。


  

1、罗尔事件  


不知有多少律师朋友出于爱心帮忙传播过相关的图文,甚至用金钱支持过当事人;后来罗尔被前同事、各路公众批判打脸,不知道曾经成为传播链条一环的朋友,心中又作何感想。正如作者前文所言,朋友圈是一位律师个人职业形象的重要展示场地,在朋友圈转发的消息,除了日常的娱乐社交之外,律师仍需保持一定的职业谨慎。


哪怕在朋友圈转发这样的小事上面,也不容大意。因为律师身份也为朋友圈转发提供了隐性的专业背书,人们有理由相信,律师会比大部分普通人具备更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他们所转发传播的某些信息更具可信度。律师若爱惜在朋友圈的职业形象,对于很多热点消息,便应当在自己明确基本事实的前提下,才去传播,否则只该持审慎态度观望,而不是盲目跟风。

 

2、媒体链条  


媒体对热点的消费,有着食物链条。谁拥有更多的信息渠道来源,更多的逻辑判断分析能力,更强的文案组织表达能力,就可以在这场捕食中获利。但也经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更高层的信息消化分析者,最终站在食物链顶端,成为最高的热点消费者,前面的发声者只能扮演铺垫角色。


希望律师在朋友圈传播的环境内,能够秉持职业谨慎,避免沦为低层的消费者;同时发挥职业自觉,对专业范围内的消息,做出合理分析判断,适时发声,激浊扬清。



请戳“阅读原文”移步

律新社官网

获取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