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梅:律所管理科技派和一体化正在崛起
律新社CEO | 王凤梅
最近,一篇文章又在刷屏——《君合创始人:我为什么执业27年,也还是不想做律师》,说的是君合创始人肖微律师讲律师职业诸多不易,如“终身受累”、“不得继承”、“非官非商非主流”等,引发了强烈共鸣,阅读量达到7万多。
有趣的是,这条稿子下面第一条留言就是肖微。他很吃惊,说这是他十年前在律师事务所内部做过的一个培训,题目是《律师职业的利与弊》。后来这篇讲稿发在了《律师之道》一书中,转发时截取了做律师的“弊”,舍弃了做律师的“利”,看起来有些偏颇,已经不是他的本意。
其实,这篇文章之所以十年后还能赢得广泛共鸣,确实是因为很多律师常年来无法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同时兼顾专业学习、客户开拓、管理协同、激烈竞争……各种压力让大律师小律师常年处于奔波焦虑状态;加之今年14位律师相继猝死引发了广泛共鸣,引发了大家对律师作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反思,如何寻求新的模式来解决当前问题成为业内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7月5日,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法律服务精品发展论坛在北京汉坤律师事务所举行。这届论坛聚焦精品所发展的公司化、科技化和国际化问题,都是当前最深的痛点。
《民主与法制》总编 刘桂明
论坛由《民主与法制》总编刘桂明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执行院长刘瑞起、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李公田、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朝应分别致辞,三位都是研究律所管理领域的专业级大咖。
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执行院长 刘瑞起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李朝应
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 李公田
李公田说,此次论坛主题有意选择了一些公司制的精品律所来重点交流,就是探讨公司化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探索。事实上,公司化是每位律所管理者心头都曾盘旋过的念头,如何让一家律所像500强那样发展传承,是很多公司化律所管理者的梦想。
公司化的概念在这次论坛上有更深解读,大家认为公司化不是一个全新的主题,对律师行业而言,一体化管理可能更对路。
方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周志峰
方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周志峰认为,一个律师事务所的竞争能力由资源整合能力决定,公司制律所是一种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基于成本问题、合伙人基因、科技元素等情况,但律所管理核心是人和的制度,因为认同合伙人,所以才留下工作。律所在资源共享方面能有效整合,但公司制不是唯一途径。从全球角度看,真正达到公司管理程度的是全球所,还有很多精英所。在美国有很多精英所,盈利能力比一些全球大所还好。他认为律所管理分为道和术,道即合伙人行为模式;术是指一些管理方式,如It 知识管理等。
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主任 刘光超
道可特律所主任刘光超也是公司化律所的实践者,他认为,律所管理是每位律所人考虑的,从业14年,他坚定确认,律所想走相对高端路线,做一家客户需要的律所,公司化是必然选择。中国律所的公司化就是极度的合伙化,没有一体化很难谈公司化,公司的核心本质是有治理模式。( 详情查阅 关于律所公司化(制)的一些误区 | 关于律所公司化(制)的基础性解读(五))
安杰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 何菁
技术派的运用成为这次论坛的另外一个强音。
安杰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何菁律师分享了律所在科技强所方面的探索。他说律师其实对技术最敏感,因为客户对加密非常感兴趣。他也分享了目前一些技术方式在法律服务领域的应用,如直播、数据库、技术培训等。
理脉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 涂能谋
理脉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涂能谋分享了法律科技探索成果。科学技术结合法律服务,可能是自然演化,也可能是替代革命,因为目前公司需求法律服务的数量正在与日俱增。客户希望更快捷更便宜的服务方式,传统法律服务需要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确保品质,律所公司化运营让客户更快更低成本取得法律服务。创新应用,也正在改变法律人的执业方式。
左起:天津金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海波、安理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清友、律新社CEO王凤梅
当然,在律所一体化发展中还有很多要探讨的话题。
比如,汉坤所管理合伙人分享了制度化在公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汉坤积累了各类制度,成为管理的重要抓手;
比如安理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清友提出规模化和精品化发展的矛盾点如何解决,这是很多精品所思考的问题;
比如天津金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海波律师提出了律所要落实公司化理念必须真合伙人,要有价值观共同体,一体化管理、有组织保障、专业化分工、团队无条件合作等。
兰台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杨光、卓炜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朱宁
关于合伙人价值观趋同在会议中被多次提到,很多律所合伙人对此深以为然。兰台所创始合伙人杨光也对一体化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详情查阅 杨光:关于律师事务所“公司制”的思考以及四种运营模式),卓炜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朱宁也反复提到了合伙人价值趋同的重要性……
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李晓鸣
国际化问题也是律所管理中的另外一个思考的话题。汉坤所合伙人李晓鸣分享了中国律师事务所的国际化的思考。他 20多年在国外律师事务所,5年在金杜所,他发现,20%的客户贡献了80%利润,中国律所国际化都没有标准,事务所要发挥最大集约化的最大效应,因此在管理中的国际化思维依然是要依靠律所管理的支持发展。
左起: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孔鑫、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滔、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林志炜
与会的多位律师都提到了人和的重要性以及规则的必要性。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滔、通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孔鑫、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林志炜对律所国际化的发展分享了精彩观点。详情关注律新社后续发布。
对于律所管理发展,我提出了共享管理理念。目前很多律所都在探索管理模式转变,其实都是在探索不断共享资源、共享品牌的理念,律所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成本低、效率高、品牌好,因此如何放大共享,是一条非常值得关注的路径。
我想说的依然是,通过专业人士的自我管理模式突破非常难,需要共同构建第三方支持平台。支持平台做好了,就是服务律师的系统做好了,律师自然会安心做业务,只有专心做业务才能真正提升品质、效率、成果等。
第三方支持体系,包括行政、技术、品牌、市场等等的支持,软件、硬件管理共享都可以实现。这个体系可能从内部突破,也可能通过外界合作实现。
我也看到很多律所在进行这方面尝试,比如内部合伙人以及投资人共同推进,比如外部第三方资本进入,通过技术搭建服务平台,构建新的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
当然,随着AI人工智能的挺进,律所作业模式的变化会带来更深刻的管理变化,这个应该更轻松,对律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
律所的国际化也与管理息息相关,与支持系统更是密不可分,国际化发展不只是法律服务输出和pk,也是管理的输出也pk,国际支持体系建设也是一个跨界难题,需要更多人士参与解决支持。
当然,目前也有各类支持体系在不断发展,为法律服务行业提供技术、品牌、管理等支持,随着大家共同成长,未来会有更好的合作成果出现。
法律服务精英合影
制图:娄子慧 编辑:戴梦平
律新社已根据发布资讯为千余名律师、数百家律所及法律服务机构制作了头条名片,请自行查看领取或后台留言“名片+姓名+电话”,即有客服为你定制专属头条名片。
文中律师头条名片
了解更多头条名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