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君合第十一家分所相中青岛!大所扩张的“君合模式”已经成熟?| 律新社观察

2017-09-28 律新社


律新社 | 王凤梅 周正

 

昨天(9月27日),一条重磅消息引起律界高度关注:君合迎来第11家分所——青岛分所!(点击查看详情)


律新社第一时间独家专访了君合管委会主任肖微及青岛分所核心团队刘学政律师,听他们分享了扩张战略,据说这次开拓得益于君合多年一体化管理成果已见稳定成效。

 


扩张速度加快,设分所仍谨慎


君合管委会主任 肖微


快六十岁的肖微很自豪,律师行业最难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在自己第8次执掌君合管理大印时继续推行,且已卓有成效。


2017年9月15日,70多名无限权益合伙人选举产生了君合新一届管委会,肖微再次当选,成为第14届君合管委会主任,也是第8次担任该职。肖微告诉律新社,他的施政理念就是稳步推进一体化发展和扩张。他说,君合在开分所方面一直十分审慎。相比单纯的人数或创收的加减组合,君合需要分所的团队完全融入君合整体,配合业务需求,在全部11个办公室之间实现人员的自由调度。

 

而“高机动性”对律师能力的要求也相应门槛颇高。所以,君合在规模化方面走的是完全“君合式”的道路:精选团队,并且在当地确认有市场基础,才考虑开设分所。

 

作为一个二线城市,青岛被选为第11个办公室所在地,也正是因为符合上述条件。肖微告诉律新社,青岛分所目前有派驻律师和当地律师共十余人,目前暂时不考虑人数扩张,而是希望这一团队能尽快融入君合整体。

 

青岛办公室的设立是否意味着君合向二三线城市全面进军?

 

肖微表示,接下来,君合在扩张方面的确会加速,目前第12家办公室正在筹备中,但因为君合坚持绝对一体化,希望分所“开一个消化一个”,所以并不会极速扩张,并且暂时不考虑三线城市。

 

君合青岛办公室外景



不求网络大,但求客户懂

 

中国大型律所扩张的一种思路是广设网点,甚至是办公室先开起来,再慢慢运营。而君合显然不走“铺张型”规模化道路。

 

“有的所分所开得很多,但分所之间差异很大,甚至连一个分所内部都不能做到服务质量和团队资源的一体化,我们没有采用这样的分所模式,因为和我们的运营理念及目标不一致” 肖微说道。

 

办公室少,是否担心案源开拓和客户流失?肖微表示,第一,法律服务要跟着客户的需求走,并不是分所越多越好,如果在当地没有业务,设分所就没有意义;第二,律所和客户之间是双向选择关系,选择律所时只关注规模、人数的客户可能也并不是君合的目标客户,长期稳定的大客户更关注服务质量,律所修炼内功更重要。

 

这个“内功”指的就是君合的一体化。肖微表示,君合坚持一体化,在处理业务方面反而更轻松:在承办大型业务或跨领域业务时,律所或团队之间的合作非常繁琐,而君合内部的一体化调度能提升效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任务分解,效益分解,并且都有实际数据支持,供科学决策是扩张团队还是提升效率。“其实企业早就是这样的管理思路,只不过我们借为己用。”肖微说,但是律师行业很特殊,需要花很多精力一点点完善,建设好制度,协调好分配、培训好人员,达成共识,积淀文化,这是一体化建设必须走的流程。

 


老当益壮,二次“创业”


君合青岛分所核心团队律师 刘学政


什么样的人才符合君合的标准?


君合青岛分所的刘学政律师是肖微在青岛找到的一拍即合的合作伙伴。刘学政律师曾是青岛律协会长,他本来也可以在目前这个年龄功成身退,但近几年律师行业的巨大变化让快六十的他又燃起了创业激情。

 

刘学政律师告诉律新社,自己开办律所时,管理理念就曾借鉴过君合的模式,对律所一体化有着一定的设想和追求,2000年的时候还在所内实行过计点制改革。2014-2015年左右,君合进行“试验田”改革,目前已见成效。看到君合的一体化不断完善落地,刘学政也很兴奋。设立青岛分所,他和肖微几乎是一拍即合。

 

关于大所在二线城市的规模扩张,刘学政表示,随着近几年自己业务方向的转移,他感觉到地方所和大所在平台、业绩、影响力上还是差距较大,自己在一些方面想做努力,但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加入君合,他觉得真正能真正融入一个大的团队,接到任何业务都不发怵了。“君合整体提供法律服务,强大的团队整体支持各地的法律服务落实,合作的机制能保证把业务做好。”刘学政说。

 

青岛的发展速度带来了法律服务需求和律师行业的突飞猛进,站在转换和发展的关口,机遇的浪潮袭来,刘学政表示希望再投身其中,做出一番事业。

 



好友圈计划继续推进

实现广义的“一体化”

 

君合的一体化在大所内独树一帜。肖微告诉律新社,国内真正称得上一体化的大所也就两三个,而论一体化的程度和自身发展而形成的律所规模,君合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现在,“一体化”的模式还要延伸到君合外部。今年3月,君合推出“君合好友圈”计划,要和中小所做朋友。前不久,肖微刚刚和君合荣誉合伙人、律派巨匠董事长潘跃新完成了对长三角中小所的出访。

 

互联网时代,科技让之前纯粹依靠人力的律所管理事务发生了变化,也让律所之间的跨区域联系合作成为可能,但律界仍缺乏协作交流的平台。复杂法律服务需求不断在新的地域出现,一方面,大所不可能无限制扩张,总有机构“盲区”,另一方面,中小律所仍不具备全面承接复杂法律服务的能力。

 

肖微表示,接下来,君合一方面仍保持开设分所的节奏,另一方面也继续推进“君合好友圈”,重点在于需求与资源的共享和调配整合,君合尝试与好友圈的律师及律所一起探索合作发展之路,“争取胜似一家,不是一家;不是一家,胜似一家。”

 

这样的布局,似乎可以理解为君合广义上的“新一体化”。内外兼修,是大所规模化的“君合模式”。

 



朝超万人大所迈进

中国律所已经“停不下来”


大所的规模扩张是近一两年律界热议不息的话题。前不久,《The Lawyer》杂志公布了2017年度榜单。在“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律所Top 100”榜单中,上榜中国律所律师总人数由19423名增至24553名,增幅高达26.4%。这个数字还是在大成与Dentons合并离开亚太榜之后统计的,律所扩张的“中国速度”令人瞩目。

 

合并后的大成目前在全球拥有147家办公室,超过8500人的庞大队伍。位居亚太榜首的盈科则在2015-2016年一年内实现了律师人数翻倍增长。2015年,盈科拥有律师2415名,截至2017年7月6日,这个数字飙升至5075人,分所数量增至42家。

 

作为植根上海的全国性律师事务所锦天城,海外扩张版图,新增四个办公室让其律师人数在2016年度实现了35%的增长,远高于上榜中国所平均水平,目前律师人数1800人左右。此外,中伦、金杜、国浩、中银均已超过2000人。

 

前不久,另一家较为典型的一体化律所金杜也在南京正式开设了新办公室。规模化的道路上,中国的大所已经“停不下来”,并且不再犹豫“要不要扩张”,而是考虑“怎么扩张”。

 

君合目前律师人数只有400多人,全部专业人员人数接近700人,在律所人数扩张的浪潮中已“望尘莫及”,但“君合模式”一体化协调越来越有默契和后劲,似乎越走越成熟,越走越自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