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将长路奉献给远方:脱贫攻坚的上海“密码”

侯桂芳 党史镜报 2022-10-1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人心齐,泰山移。在这个奇迹创造中,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中央交与的帮扶重任。上海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把对口帮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尽锐出战、持续攻坚。在这个奇迹创造中,上海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构建的“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的扶贫模式下,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全市上下同心,圆满完成了中央交付的光荣使命,助力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青海果洛、云南、贵州遵义和三峡库区对口地区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携手进入小康社会。


他们,把他乡当故乡

自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施对口支援以来,一批批上海援派干部人才响应党的号召,舍小家为大家,跨越千山万水,参与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实践中。其中,仅最近8年来,就有7000多人。

“雪没昆仑冰满川,浦江儿女越天山。续植杨柳三千里,誓引春风度玉关。”这是一位援建新疆喀什的上海领导干部在飞机越过白雪皑皑的天山时吟诵的一首诗,以此来激励同行的同志不忘援疆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其实,所有的上海援派干部人才无不满怀着这份激情与壮志,奔赴那片即将奋战三年、却永生难忘的土地!

上海援黔干部为桃子直播带货,促进消费扶贫


他们牢记初心使命,牢记肩负的重大责任,把受援地区作为“第二故乡”,把东西部扶贫和对口支援的一线作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的前沿阵地,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勇于在艰苦条件下建功立业、历练人生,当好脱贫攻坚的“突进队”,搭建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连心桥”,跑好持续对口支援帮扶的“接力赛”,走好人生宝贵的“历练路”。为助力对口地区发展,他们克服了当地环境的不适应、工作上的各种困难,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帮扶方针,落实“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的要求,“把挂职当任职做,把分外事当分内事做”,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劳务协作、医疗卫生等方面精准发力,把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有的成为“卖菜书记”,有的成为“吆喝县长”,有的成为网红主播,有的成为当地病人心中的“光明使者”“安吉拉”,有的成为开垦教育“绿洲”的“沙漠园丁”,有的成为当地人永生难忘的“上海亲戚”……

他们以出色的成绩、先进的理念、务实的作风、诚挚的感情,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有力诠释了上海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精神特质,生动演绎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铿锵音符,共同奏响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赞歌。他们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广泛的赞誉,青海果洛州委书记表示:“上海的援青干部在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落实上海援建项目中,走村、串帐、入户,深深地扎根在果洛大地。”遵义市委书记表示:“这支令人尊敬的援黔干部队伍,从海的那边出发,肩负着援黔使命,来到山的这边,留下了砥砺前行的足迹,带来了‘上海理念’,留下了‘上海感情’,让每一个贫困群众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上海温度’,谱写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篇章,也在遵义人民心中积累了良好口碑。”新疆喀什有干部用“静心、精准、精致”来概括上海的真情援喀:“上海援疆干部总是选择喀什地区最需要的项目来实施对口援建,想喀什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将民生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精细准备,成果精致,达到精准的支援效果。”云南有干部称“上海挂职干部是最可爱的人”:“上海干部政治素质很高,工作能力较强,工作作风扎实,在树立了上海干部良好形象的同时也为当地干部树立了榜样。他们从到云南的第一天起就把自己当做云南人,深入贫困乡村访贫问苦,千方百计动员上海各界积极参与教育帮扶,与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成为当地最可爱的人。”


他们,构建起帮扶的坚实后盾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责任重于泰山。上海市委、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托,不辱使命,全力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部署推进、亲力亲为,分管领导直接督促指导,合作交流办牵头协调,各区、相关委办局及全市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前后方工作互动机制,在新疆设立前方指挥部,在其他对口地区设立援外干部联络组,建立前后方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了对口帮扶联席会议机制,上海与对口地区两地领导定期互访交流。把自身优势与对口地区发展需要相结合,提出了“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帮扶方针,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部署产业扶贫、劳务协作、教育扶贫等七大政策举措。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遵义正安县察看对口帮扶情况


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针对对口帮扶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对策办法。2019 年5月,李强书记带领上海代表团考察遵义,深入到深度贫困县正安县考察。在看到遵义的好山好水好生态好产品后,针对产业如何更好地发展,李强同志对援黔干部和当地负责同志说,这些年来大家在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上花了很大力气,下一步要在生产链的改造升级上多动脑筋,找准产业发展主攻方向,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全力打响品牌效应,努力迈向产业链高端化发展。这一指示,成为上海援黔干部助力遵义打造“有、特、优”农业产业的根本遵循。消费扶贫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李强书记再次指出,要立足当地所需,发挥上海优势,用好产销平台,让对口地区更多高标准、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色品牌产品依托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走进千家万户、走向更大市场,助力对口地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正式上线的“申工社·贵州扶贫商城”


作为对口支援的积极参与者、合作者和执行者,全市各委办局、各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积极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发挥上海的市场、人才、资源等各方优势,让脱贫攻坚各项举措落实落地。为助黔货出山入沪,打造消费扶贫新势力,2019年10月,上海市总工会和贵州省商务厅共同打造的“申工社·贵州扶贫商城”正式上线。商城汇聚了贵州的生鲜水果、山野干货、休闲零食、黔茶茗品、美酒琼浆等5大品类百余款产品,以“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破解优质产品“买不到”与“卖不出”的矛盾,让贵州遵义贫困群众鼓起“钱袋子”的同时,丰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篮子”。上海16个区全员、全程参与,各区派出援建干部、人才,推动产业合作项目落地,组织区内部门、街镇、企业及社会力量与对口地区结对,实现了对深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村的全覆盖。在对口帮扶中,各区成为援建干部的坚实后盾,破解各种难题,顺利完成了对口的中西部7个省区市、20个地州、101个县(区、市)脱贫攻坚工作。


他们,在脱贫攻坚路上勇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的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各路力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在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多个领域各展所长,贡献力量。

“多多农园”标识


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长子,肩负起了脱贫攻坚的历史责任。2018年,上海启动“双一百”村企结对工作,市属45家企业集团尽锐出战,全部参与到携手奔小康村企结对行动,分别与云南5个州市和贵州遵义4个县的112个深度贫困村结对。上汽集团、上药集团等20多家市属国企投资对口地区开展多形式产业扶贫。上海联合投资公司、衡山集团等10家国企“组织式帮扶”,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12个贫困村结对,推动产销对接。绿地集团与昆明市政府签署总投资35亿元的产业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开发及捐赠帮扶等多渠道扶贫;与遵义市政府签署总投资35亿元的产业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桐梓县等遵义及贵州其他地区的贫困县结成对口帮扶。

全国工商联启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后,至2020年6月底,上海488家民营企业通过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村企结对等多种途径,帮扶全国1334个村,受帮扶人数37.86万。其中产业扶贫(村级)项目总额4.25亿元,消费扶贫采购销售1.3亿元,就业扶贫发放工资6500万元。上海的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旗下的复星基金会,在2017年底发起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项目实施一年就覆盖52个国家级贫困县,帮扶7683个行政村卫生室,守护11815名乡村医生,惠及200万个贫困户家庭。上海一位民营企业家在戈壁滩上建设3个现代化加工厂,10年总投资1.2亿元,被称为“沙漠玫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电商扶贫逐渐成为扶贫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机制。2020年,拼多多推出了“多多农园”电商扶贫项目,形成了“新农人+新合作社+新电商平台”的机制,把实现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探索农业产业新模式,让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有效地帮助了农户增产增收。叮咚买菜则建立起一个贯穿全链条的帮扶助农体系,实现“互联网+农业”的融合发展。其中,2019年底,叮咚买菜与遵义多家种植基地签订直供协议,尤其与赤水冬笋合作社的深入合作,短短一个月完成近150吨冬笋的采购,成功走通“生鲜电商+合作社+农户”的消费扶贫模式。

上海医疗队员介绍新生儿救治新技术

 援疆教师指导少数民族教师集体备课


医疗卫生、教育援助,是上海的优势和特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妇产科医院、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组团式”支援新疆喀什二院的5个专科医疗中心,帮助医院成功升级成为三甲综合医院。2017年时,喀什二院已成立了南疆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了11个自治区重点专科。以喀什二院为龙头的南疆(喀什)新型医疗联合体,带动辐射四县医疗机构,构建了“地—县—乡—村”分级服务体系。2016年6月起,上海市教委等部门,积极探索“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新模式,组织曹杨中学、浦东新区工读学校、上海杨浦区业余大学等学校的40名工作队员,赴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全方位开展帮扶。2017年时,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高考文理科上线率均达100%,重点本科率和普通本科率在西藏自治区名列第一;中考部分学科平均分逼近90分,市前三名全在该校,中考成绩在西藏自治区继续位列前茅;小学学业水平名次从原先全市第35名跨越式提升到第5名。

徐汇慈善资金帮扶发展民族刺绣


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援助行动。2018年,上海启动了“青春聚力量,圆梦在行动”扶贫公益活动,上海各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帮助云南、贵州遵义、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则和青海果洛等地贫困青少年实现了2300多个“微心愿”。云南屏边县刺绣既是当地苗族妇女的特长,也是屏边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长期以来,苗绣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产业发展水平低,刺绣技艺传承也面临困难。上海市徐汇区慈善基金会想方设法给予扶持,由一位爱心人士成立的慈华专项基金出资95万元,用于妇女发展循环基金和苗族刺绣传承发展。帮扶屏边绣莉丰乡民族工艺品厂、青锋民族服饰加工厂、蒙办叉楼斗秋民族刺绣厂等5个企业创建为屏边巾帼示范基地,帮助不断拓宽刺绣产品的外销途径,使得苗绣文化不但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也有力带动了苗族女同胞就业增收。

 2018年10月11日,“奔跑吧!柑橘”公益活动在宜昌市夷陵区拉开序幕


媒体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独特优势。2018年,东方卫视推出了中国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在3年时间里,节目携手103位嘉宾,走过40万公里行程,跨越15个省、自治区,深入30多个贫困县、百余个村落,推出32个县域品牌,创造超14亿扶贫产品销售额。2018年9月,上海广播电视台与多家单位参加了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和夷陵区政府牵头组织的新型对口支援公益活动——“奔跑吧!柑橘”,为夷陵打造柑橘文化节新亮点,树立“奔跑橘”口碑,进一步提升“橘都茶乡、魅力夷陵”的美誉度,带动夷陵柑橘在沪热销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传递上海人民的热情与关爱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多年来,上海把对口帮扶工作当作“自家人”的“分内事”,上海市民不做旁观者,向对口地区伸出援助之手,让对口地区人民感受到了浓浓的“上海温度”。

↑上海市民在展销会上热情购买特色农产品


←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

从2018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到20日,上海每年都举办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集中展示来自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的数千种工艺品和美食,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云南迪庆的尼西土鸡、新疆喀什的泽普骏枣、西藏日喀则的青稞产品、青海果洛的牦牛肉、贵州遵义的黔北麻羊、重庆万州的柠檬、湖北夷陵的蜜橘等。在展销会上,上海市民热情高涨,排队购买,用实际行动演绎“吃到就是扶贫,买就是爱”。面对上海市民的热情,一位参展商感叹:“这件产品是由援藏小组带头参与开发的,这次最大的遗憾就是产品带的有点少了,带了60多种特色工艺品今天早上在展销会已经全部被预定一空,来上海参展最大的感受就是上海人都非常的随和友好。”

为了推动云南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在上海市政府大力倡导“消费+公益”扶贫行动带动下,倡导“购买即扶贫、转发亦公益”。2018年,上海组织开展“云品进社区、万家帮万户”精准扶贫行动,先后走进长宁、黄浦、松江、金山、普陀、嘉定、浦东、杨浦、虹口、青浦10个区,订单金额突破3000万元。一位来自云南红河洲金平县的哈尼族女同胞表示:“今年我们通过这个活动销售近2万只鸡,感谢上海的爱心企业和市民,是你们让我们的山鸡变凤凰,飞出大山。”

来自上海的“银龄行动”志愿者深入贫困村开展医疗服务


2020年6月,上海市消费扶贫工作平台正式启动,平台以10家消费扶贫直营店、20家消费扶贫生活馆、100个消费扶贫专店专柜为支点,引领线上线下市场主体广泛参与,推进形成全市消费扶贫阵地。在上海市消费扶贫工作平台的推动下,位于沪上最繁华商圈的直营店已成为特色扶贫产品的重要展示展销“窗口”。在汇金百货近百平方米的直营店里,市民纷纷进店挑选、品尝、购买数百种优质特产。名优农产品展示区人头攒动,“站”无虚席。不少顾客试吃后立即购买,甚至还有“回头客”去而复返多次购买。

2003年以来,上海启动“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每年组织老年知识分子赴新疆开展专业的支援服务,涉及医疗、教育、农业等十多个专业领域,涵盖阿克苏、博州、巴州、克拉玛依、喀什5个地区(州、市)。“银龄行动”在提供直接服务的同时,注重“传、帮、带”,为新疆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留下了珍贵的技术资料。一批批“银龄行动”志愿者以崇高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传授技术的同时,也带去了上海人民的友谊和关爱,赢得了新疆当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2017年9月7日,“四季上海—喀什(莎车)号”援疆旅游包机从上海虹桥机场首航


2017年以来,一万多名上海市民积极参加援疆干部组织的旅游援疆包机活动。在走进喀什,欣赏喀什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多元的少数民族风情、享受特色美食、购买当地农户农特产之外,他们还踊跃参加了“扶贫小背包”项目,背上书包、书籍、文具以及衣服,下乡村、走农户,与乡村农户结对子、认亲戚,定向采购农户家的农特产,爱心帮扶学龄儿童的学业,慰问关心留守儿童、独居老人、困难农户等,将上海人民的关爱和温暖送到新疆人民的手心里、心窝里。



编辑 / 赵菲

制作 / 张丽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往期推荐

这是对守望相助的最好诠释:在山崩地裂的沟壑与瓦砾上,重见希望、重建奇迹

在新疆阿克苏教书的“上海张爸”

致敬!听获得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的上海“牛人”讲述他们的故事

携手一辈子,不搞一阵子:奉凤齐心演绎现实版“山海情”

听援建干部为你揭秘,上海人在三峡“拦差头”为啥不要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