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发布:2024中外合作办学机构TOP20

重榜发布


今日,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第三届主席单位会议在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召开,会上正式发布“2024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优秀案例名单”


这是首次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进行社会评价并公开发布的创举性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为社会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这一开创性的评价举措,将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为我国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注入新的活力。


2024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优秀案例名单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学院 

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

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01

优秀案例评选工作介绍

Introduction 

评选宗旨

在新时代构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新格局,以高质量发展带动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优秀案例,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世界一流资源和创新要素,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世界一流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塑造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评选目的

总结办学成效,引领办学实践,提升办学质量;推广和共享成功经验,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共识的中外合作办学引领性品牌。

评选原则

具有鲜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特点、较高的融合度和创新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能够体现高质量发展引领性和示范性等。

评选范围

经教育部审批设立的本科及以上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评选指标

党建与思政教育、资源引进与学科建设、生源与就业质量、制度创新与辐射效应、代表性成果等。

评选流程

自愿申报、资格审查、60位专家通讯评审、现场评审、主席单位审定、结果公开


02

优秀案例展示

Excellent case studies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简介

浙大爱丁堡学院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U-UoE Institute, 简称ZJE)是浙江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于2016年设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开设生物医学和生物医学信息学两个双学位(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本科专业,以及双学位博士项目和外方单学位硕士、博士项目。学院办学声誉显著,于 2018年获得年度中英教育机构奖,2024年获年度英中教育合作伙伴奖。已连续担任两届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主席单位,学院执行院长Sue Welburn教授担任中英合作办学机构联盟主席。


学院融合东西方教育优势,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建立“全人培养,全球浸染、全链实践”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生物医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以学院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合作获省教学成果奖1项,生物医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爱丁堡大学组织的年度教学评估中获得外部专家“second to none”的高度评价。本科生学生培养质量获得认可:本科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并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全国总决赛金奖,已毕业的四届学生共 155人,总深造率89.7%,直博率55%,其中世界TOP20名校录取率43.9%。


学院依托浙江大学多学科综合性优势,面向未来开展生命健康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实施疾病诊疗的尖端科技研发。根据生物医学领域前沿发展需求,面向全球招募优秀生物医学顶尖人才。目前,学院已引进全职师资31人,100%具有海外求学或工作背景,其中外籍师资占比超过40%。 


面对中外合作办学实际,学院始终坚持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在全方位把握办学方向、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基础上,加强中外师资的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双语季报、楼宇投屏等形式报道学院时事和建设进展,增强师资荣誉感,做好国际师资的知华友华爱华。


面向未来,ZJE将始终保持生物医学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初心和热情,在合作办学、人才交流、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区域服务等方面创造 “教科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校地协同发展模式,进一步融入“新医科”一体化布局,为浙江大学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


简介

上交大密西根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以下简称“密西根学院”)成立于2006年4月,是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重要成果。密西根学院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顶尖大学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致力于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途径。学院坚持“全球视野、交叉学科、创新为道、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建设一流研究型国际化学院,培养国际化、创新性、领袖型人才”的宗旨,不断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在两校共同努力下,学院在办学机制、管理制度、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走出了一条通过国际合作快速在中国本土建设国际一流学院的创新之路,成为中美国际合作办学的典范。


2010年,密西根学院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12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将密西根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楷模”。2012年4月,密西根学院获评首届上海市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机构。2014年3月,获得国际教育最高荣誉奖之一的海斯克尔国际教育革新奖(Andrew Heiskell Awards),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次授予中国的教育机构。2016年,密西根学院机械工程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通过美国工程专业认证(ABET)。2022年密西根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交大唯一依托国际化办学学院建设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目前,学院三个本科专业均属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密西根学院主要参与申报的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密西根学院当选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第三届主席单位。2023年,由密西根学院主要牵头申报的项目再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密西根学院办学取得的成功在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其辐射效应、溢出效应和带动效应日益显现,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



简介

国科大中丹学院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丹两国在科教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简称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科学部(原丹麦科技创新部),以及丹麦八所公立高校(哥本哈根大学、奥胡斯大学、南丹麦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哥本哈根商学院、奥尔堡大学、洛斯基勒大学和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共同发起并创建了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简称中丹中心)。


中丹中心是丹麦目前在海外投资建设的唯一科教机构,也是中、丹两国重要的科教合作机构、文化交流窗口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为了落实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经教育部正式批准,201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


中丹学院采取线下面授的办学形式,开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活动。目前,中丹学院提供六大博士合作研究领域,包括水与环境、可再生能源、纳米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和食品与健康领域,以及八个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包括水与环境、神经科学和神经影像、创新管理、公共管理与政策、纳米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工程、食品与健康。


中丹学院办学特色:(1)全英文授课,中、丹双方教师人数及授课时数各占50%左右;(2)中、丹双导师制: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3)硕、博士双学位:达到要求的毕业生将授予国科大和丹麦合作大学的双学位。


中、丹两国九所高校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合作,中丹项目通过中丹双导师制、中外教师英语授课、中外学生同班上课的形式,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为基础,采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倡导跨学科思维,鼓励创新意识,博采中丹科教优势资源,在六大领域联合培养国家化的研究型人才;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融合中丹两国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国际化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硕士和博士层次,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和创业高端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



简介

华中大中欧能源学院


为积极应对全球能源和气候问题,培养熟悉新能源领域国际行业形势及规则、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大力推进我国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欧盟委员会提出并与中国政府共同发起建立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作为中欧政府在工程教育领域第一个重要合作项目,学院由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校、法国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法国国立巴黎高等化学学校、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校、法国佩皮尼昂大学、希腊雅典国家技术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意大利罗马智德大学共同参与创建,于2012年3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启动办学,围绕清洁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研究生3+0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科学研究和咨询活动,被中国教育部、外交部誉为中欧教育合作的典范和旗舰项目。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战略和新能源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不断优化“一对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60多名来自欧洲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210多名来自我校能源、机械、电气、光电、材料等优势学科的导师队伍,建设了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丰富的国际人才联合培养网络。


学院采取小班全英文授课,着力培养学生国际胜任力。依托CSC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国际组织定向培养项目、“华中大-牛津大学”暑期实习项目等,积极选派优秀学生302人次出国交流研习和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接收140名国际学生来院交流学习,持续增进中外学生科研实践和人文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或参与地方政府和欧洲驻华机构举办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让国际社会更多了解中国在碳中和领域的实质贡献,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十余年来,学院累计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善于讲好“中国方案”的青年人才和“知华、友华、助华”的国际人才,其中获双学位或三学位542人。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简介

中法核学院


为应对我国能源战略调整和核能快速发展对高层次核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山大学与以法国原子能与可替代能源委员会、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大学为首的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FINUCI),于2009年12月21日在时任两国总理的见证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Energie Nucléaire,IFCEN),并于2010年9月开始招生。


人才培养:

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核能与核技术专业人才为中心任务,引进了法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结合中山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教学资源和广东省核产业优势,致力于培养国际一流的核领域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学院采用中法教育体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中法融合师资团队和三语教学课程体系,开展了国际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生学业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全面的个人成长、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国际化教育背景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核工程与核技术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并获得国际认可。作为我国核能领域首例,2016和2022年学院两次通过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认证期都为最长的6年,并同时获得欧洲工程教育(EUR-ACE)认证。


2022年以来,学院借鉴十多年来学习和实践法国预科-工程师卓越教育的经验,开创了中法融合的培养模式。在学校大一新生大类集中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设置“居里班”和“鹤绂班”两套并行的核能与核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打造核学科脸谱课程,做好全学科、大类学科、核学科三个层次的通识教育。


学院已培养500多名中法合作核能工程/核工程技术专业硕士,主要就业于核能研究院、核电站和核能相关企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的核能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学院已拥有完整5个学位授权点:

核工程与核技术  一流本科 (2010)

核科学与技术  一级硕士点 (2011)

能源动力        专业硕士点  (2012)

核科学与技术 一级博士点(2021)

能源动力       工程博士点(2022)


学院规模:

截至2024年4月,学院专任教师共74人,其中高级职称65人,助理教授和讲师9人,专职科研人员(含博士后)12人。另外,学院每年聘请常驻外籍教师和短期讲学的海外知名核领域专家50多人次。目前学院已形成一支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学科带头人,以“百人计划”教授为骨干的国际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创新师资队伍。


学院在读学生共725人,其中本科生447人,中法专硕61人,中方专硕79人,学硕52人,博士研究生86人。


学科建设:

在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学院已经建成完整的5个二级学科方向,包括: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以及支撑核能/核技术研究发展的核数据科学及应用学科方向。在学校重点建设的“核安全与技术”大科研平台基础上,打造了“6+N”个科研方向和高水平科研团队。

2023年,科研项目立项78项,立项经费4789万,到账4738万。

近年泰晤士评级为A类,全国排名7-11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



简介

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


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是中法两国建交40周年合作成果,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于2004年创建,是教育部审批的第一家中法合作办学机构。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是首个通过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和欧洲工程教育(EUR-ACE)认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系统思维、协同创新”能力,能胜任世界多样性和快速变化挑战的工程领导领军人才。每年招收120名本科生,与北航使用同一招生代码,并收取同等学费。采用法国“预科-工程师”与我国“本科-硕士”相融合的本硕一贯制培养模式,实施中、法、英三语教学,在本科(预科)阶段强化数学、物理等理论基础,在硕士(工程师)阶段培养学科交叉和工程实践等能力。


学院拥有高水平国际化教学团队,有法方管理团队和常驻教师14人,飞行教授每年70余人次;有中方教师44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4人,正高职称占比22%,副高职称占比53%。


学院持续引进法方数学、物理类预科课程,获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出版教材10余本。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ECP工程实践模式,现有中国商飞、法国赛峰等世界知名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与斯伦贝谢、大族激光等13家企业创建了协同育人基地。


学院持续推动国际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取得大量的理论成果和实际经验,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学院整体培养理念和模式受到了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同和认可。2023年4月法国总统办公室主任代表马克龙总统致信学院表示肯定和鼓励;2023年7月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受中央领导委托来学院慰问。学院培养了12届近千名国际工程师人才,在亚、欧、非、美、澳等世界各地就职,有力支撑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了中国和北航的国际影响力。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和法国前外交部部长法比尤斯称赞学院为“中法教育合作的典范”。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简介

同济中德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作为中德高等教育合作的“灯塔项目”,肩负着系统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培养国际化优秀工程人才,为国家探索和实践可推广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使命。经过20年的发展,在中德双方共同努力下,学院成功实现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胜任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活跃在推动中德发展与交流合作各个领域。


一、党建引领,三全育人,打造中外合作特色思政模式

中德工程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党建引领、跨界融合、五育并举等多个维度发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浸润式“三全”育人体系,提炼形成了适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思想政治和育人工作的“同济经验”。


二、面向“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实现国际化进阶式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专业内涵持续提升。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汽车服务工程三个专业依托同济传统强势学科和人工智能领域新优势,以德国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了“人工智能+主体专业”内涵建设导向和“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师、学生、课程、实践四大维度深度国际化。自2008年以来共有2214名中国学生在中德工程学院完成学业;其中1782人具有双学位。还有790名德国学生在中德工程学院学习过,其中462人获得了双学位。


三、对标德国,制度保障,建设多元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优势,每年系统引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30余名教授直接外语授课,与中方教授开展合作交流并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将德国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模式与中国国情和需要相结合,依托同济大学“双一流”学科,聚焦专业,组建了一支由中德和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化学院办学支撑能力建设

发挥各专业紧密对接行业企业、深度产教融合的优势,完善校企、理实协同机制,在依托校企模块课程、德企实习实践、德企毕业论文保障人才培养随动紧跟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对接企业研发需求,强化应用研究投入,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有机联动机制,深挖理实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对学院办学的支撑能力。


中德工程学院所形成的中德合作人才培养范式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

(1)2014年10月和2017年6月,中德双方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提到: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等机构是共同落实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

(2)2018年7月9日,中德双方发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性声明》中特别提到:强调对同济大学中德学部及其组成机构,特别是中德工程学院及各专业的支持。

(3)2020年9月1日,德国外交部公布了德国最新的“印太战略”,提出中德工程学院等是德国在印太地区参与建立的两所教学科研机构之一。德国政府将在未来继续引导和支持这些德国外交科技政策灯塔项目的发展。

(4)2021年5月,中德工程学院顺利通过德方评估。评估报告显示:中德工程学院被视为应用科学领域内国际高校合作的灯塔,富有活力、组织良好、成绩卓然,是中德合作的旗舰项目。

(5)2024年3月,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成立20周年庆典在德国富尔达应用科学大学隆重举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等机构分别派高级别代表出席。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



简介

人大中法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成立于2012年3月,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索邦大学、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共同合作创办的第一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隶属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单位,中法学院为学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服务大国外交,促进中法文化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院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一区域不仅承载着苏州悠久的2500多年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蕴藏着中国—新加坡工业园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成果。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被教育部授予“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称号,是全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最全、学历体系最完整的区域。


中法学院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顶尖学科基础上,与法国名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不断拓展合作专业。学院成立之初,开设了金融学、国民经济管理和法语等专业。随着教育需求的变化,中法学院于2020年新增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力资源管理、传播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三个专业。通过不断丰富专业设置,学院努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中法学院以国际化教学为特色,提供中、法、英三语教学环境,开创了由一所中国名校与多所国际名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学院的育人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多元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高端人才,这种教育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学生交流和实践活动之中。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部分,中法学院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积极践行“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宗旨。学院始终以“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为发展目标,致力于培养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自由行走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学院还深度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为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法学院的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肯定。曾获得“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奖、“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等荣誉。未来,中法学院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



简介

西工大玛丽女王工程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北工业大学(NPU)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MUL)于2016年5月合作成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首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的成立是两校长期致力于材料学科国际交流合作的结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陕西西安,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位列国家“985工程”“211工程”。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始建于1887年,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核心成员。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125位;2022/23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100位,全英第11位。1967年设立全英首个材料系,材料学科多次被政府评为5星学科,排名全英第9。


学院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依据学校国际教育合作事业整体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目标,树牢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学院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采用4+0学制,招生规模240人/年。学生在两校同时享“双注册”“双学籍”,达到两校毕业标准的学生将获得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毕业生就业深造发展前景良好,已毕业三届学生总体深造率超80%,其中41%赴国(境)外一流高校深造,39%推免或考入国内名校。截至2023年12月,285人赴剑桥大学、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274人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名校深造;获QS或U.S.News世界排名TOP10顶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共计252人次、TOP30大学400余人次、TOP100大学600余人次。学院本科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互联网+”“挑战杯”“光威杯”和“三航杯”等创新创业项目累计达团队604支、3047人次,累计1016人次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其中获国际级120项、国家级103项、省级196项,仅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中获金奖6项。


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



简介

大工中白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是大连理工大学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全面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国际化水平、构建“双一流”的重大举措,是涵盖本硕博多层次联合培养的中白两国间第一个合作办学机构。


创新构建国际合作办学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学院为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内设二级学院,2017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每年招收应用物理学和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80人,凝聚态物理、工程力学和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生30人,以及物理学、力学、光学工程和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生17人,均为计划内招生,按照“4+0”“3+0”和“4+0”的模式,完成学业且满足要求者,可获得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学位证书。学院《构建中白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专多能”国际化一流人才》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打造“国际合作办学、对等境外办学、同窗友情留学”三位一体模式。两校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对等成立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学院,通过培养方案、考核水平、授课时间的全面对接,实现两校学生同班学习、同组科研、同享文化,缔结深厚的“同窗友情”。双方学子联合组队参加第九届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了1金2银2铜的好成绩!学院的办学水平也得到了国内业界的认可,2022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主席单位。


建设国际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科教融合发展。在中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科技分委会的支持下,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科研创新中心于2019年6月正式成立,重点开展7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合作,组建国际化团队,加强科研交流。此外,学院先后与中白“巨石”工业园、白俄罗斯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联合培养。


学院在国际教育合作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引起广泛关注,中国新闻网、新华社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基于两校合作办学成果,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2023年11月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在白俄罗斯明斯克正式成立,有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打造国际教育合作新典范。


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



简介

成电格院


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成立于2013年1月,由电子科技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设立,学院开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100余人。学院采取“4+0”培养模式,双注册、双学位和全英文授课,中英双方教师各承担50%的核心课程。


学院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生党支部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生党建思政品牌“双语三绘讲好中国故事”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学院立足工程实践,实施以项目为牵引的教学新模式,在全校率先试点挑战性课程全覆盖。通过发挥电子科大“宽口径、厚基础”的优势,引进格大“减课时、增自学”的模式,实施“第一课堂退、第二课堂进、第三课堂创”三课堂融合,实现“教、学、用”深度融合创新。近年来,学院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11项,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个专业均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和英国IET认证。


学院致力于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先后建立电子科大-华大九天联合实验室、全国首个海思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华为首批鸿蒙创新实践基地等。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1项。过去5年,格院学子参与IEEE等各类国际会议162人次、一作发表论文234篇、授权专利62项、各类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获奖702人次。


10年办学,学院已有7届毕业生2300余人,整体深造率达88.9%,其中70.6%的同学选择出国(境)留学。出国(境)深造学生中,75%以上学生赴QS前50院校深造。2019届毕业生王金辰成为学院首位攻读MIT全奖直博学生。90%的院友在国外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就业,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出得去、飞得高、回得来”.


站在新10年办学起点上,格拉斯哥学院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新篇章。


北京交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学院



简介

北交大兰卡斯特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学院是北京交通大学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6年获教育部批复,办学地点设在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机构现有6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数字媒体艺术)和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通信工程和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年5月,机构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现场评估。该项目纳入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成果。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运输工程为特色。兰卡斯特大学建于1964年,多次被评为英国优秀科研型大学,是学生最为满意的25所英国大学之一,位居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22位。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是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的国际化校区,北京交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学院是威海校区的主体。目前威海校区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主阵地、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实训基地、学校综合改革的试验区,以及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区。威海校区除了中英合作办学机构,还有与美国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方利用英美之间的良性竞争,有效促进了与英方的各项合作。


学院对于北京交通大学和兰卡斯特大学的优秀传统兼收并蓄,既有北京交通大学的“知行”校训,也有英方兰卡斯特大学的“真理面向每个人”校训。学生要充满激情Passion,踔厉进取,勇毅超越;同时也要拥有同情心ComPassion, 关爱人类,宽容博大,传承交大的传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从事国际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威海校区以“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合作办学,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京交通大学国际化校区”为发展愿景,培养特色为高起点、新模式、国际化。


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



简介

暨伯学院


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于2016年9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是暨南大学和伯明翰大学合作开办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22年,学院连任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主席单位,持续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做出贡献。


暨南大学始建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1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1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


伯明翰大学始建于1825年,是英国著名的六所“红砖大学”中的首位成员,英国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核心成员,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学府,其数学学院在英国长期排名前十位。


学院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经济统计学及经济学四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由两校共同制定,达到两校毕业标准和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将获得两校学士学位证及暨南大学毕业证。学院的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于2017年开始招生,现有四个年级超1000名在籍学生,已有三届毕业生。


学院以数学类与经济类学科交叉为主,以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为导向,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开设专业充分体现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交叉融合”的办学特点。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使得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协同并进,形成高水平的创新科研成果和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


作为暨南大学教育国际化工作体系建设特区,学院以“324”党建方案为引领,以“培根铸魂,融合贯通”为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五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学院党组织获评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学院正稳步朝着建成一个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体系先进、具有优秀示范效应的国际化创新型学院的目标迈进,逐步形成“暨南中国样板”。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简介

上大悉商学院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中外合作商学院,合作方为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UTS)。学院依托合作双方大学的综合优势,积极引进海外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始终走在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前列。2020年,学院通过AACSB认证,为期五年,标志着学院正式加入国际精英商学院行列,成为全国为数不多通过AACSB认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同时,上海大学成为全国首个通过AACSB认证的地方211高校。2021年,学院成为法国环球教育(Eduniversal)“全球最佳商学院”新晋排名的全球三家商学院之一。2021年, “上海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工程管理MEM项目”荣获MBA China与《经理人》杂志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中国商学院最佳中外合作项目TOP10。2022年,学院当选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第三届主席单位。


目前学院中方专任教师115人,外籍教师24人;中方商科教师92名,其中海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近50%,高级职称逾50%。此外,学院还拥有一支聘自世界各国高校的访问教师队伍,利用每年来院短期访学的机会进行集中授课。


2019年,悉尼工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四个本科专业全部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标准和全英文专业标准进行建设。


学院已与欧洲、美洲、澳洲、亚洲的100余所海外高校签署学分互认或交换生协议。每年,学院派出近300名学生前往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芬兰、瑞典、丹麦等国交流学习。每年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400名海外学生来院学习。


学院学生毕业后在涉外领域和跨国企业就业或赴海外一流大学深造,均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学院已经毕业各类学生22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进入飞利浦、麦肯锡、阿里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出国赴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深造的比例保持在35%左右;部分毕业生进入外交部、国家安全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家部委工作。


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



简介

西南交大-利兹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SWJTU-LEEDS JOINT SCHOOL)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14年由西南交通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创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育部许可证编号:MOE51UKA02DNR20141595N。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交通大学”的最早源头之一;是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高校。英国兹大学(The Universit of Leeds)成立于1904年,是英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世界百强名校,英国“罗素教育集团"的创始成员之—,2024 QS世界排名75位。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西南交通大学“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发挥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势,引进融合利兹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与卓越领导能力、突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2016年启动招生,目前在校生规模1300人。学院开设五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开展“双博士”人才培养,促进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


学院在引进融合双方教育教学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量身打造具有利兹学院特色的一年级教学计划;集成双方优势学科专业,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目标,创新设计开放式培养方案。引进利兹大学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融合交大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制定利兹学院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学院2021年通过电子专业IET认证,2022年通过计算机专业BCS认证,2023年通过土木专业JBM认证。电子信息专业和机械专业于2023年代表国家参加《华盛顿协议》对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周期性检查(全国仅四个专业)并顺利通过认证。


四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0%,平均深造率超过80%。


学院的“三中心”运行模式、工程英语教学模式、留学深造支持体系、“TAFSS”五位一体学业支持体系等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经验、培养模式获得校内外认可和推广,100余所兄弟院校先后来院调研交流。学院连续两届当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主席单位,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估,承办第八届中外及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利兹大学对学院办学给予高度肯定:“我们与全球多所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与西南交通大学的合作迄今为止最为重要,也最具成效。” 


学院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执行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严格落实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三同步”要求,以一流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引领学院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



简介

北工大都柏林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是由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联合组建的高度国际化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于2012年建立。学院采取“4+0”办学模式,设有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金融学、电子信息工程四个专业。目前办学规模近1400人,已培养八届毕业生,共计约2000人,平均就业率近95%,平均深造率超75%。深造学生中约47%赴世界排名前50高校,66%赴世界排名前100高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约20%学生直接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各大企业就职,毕业生表现优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十二年来,学院从“起步奠基、探索前行”到“内涵发展、提质增效”,目前进入“示范引领、追求卓越”阶段。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三同步、三把牢、三落地”党建模式(即“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设置,党的工作同步开展”、“把牢政治方向,把牢意识形态阵地,把牢引进原则”、“推动党的主体责任落地,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初心落地,推动立德树人落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学院国际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办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强化学生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打造“英文宣讲团”和“我给外教讲中国”等品牌活动,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成效显著,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激发外籍教师知华友华情怀,建立外教遴选、原版教材审核等机制,实现课堂内外安稳运行,营造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氛围。


坚持“扎根中华、融通中外、以我为主、协同共进”,推动中外优质资源融合共享,促进国际化和本土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适合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效。通过积极引进国外一流大学先进教育管理制度,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管理体系;引进外方优质课程,融合本土特色课程;引进外方质量保障体系,保障教育教学水平;引进外方线上教学资源,探索中外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机制。中外双方不断加强交流融合,实现中外协同,使世界一流大学适应本土办学和人才培养环境需求,使本土大学顺利接轨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生源质量稳中有升,2023年再创新高,四个专业在京全部达到北工大普通类专业录取线。软件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别超过北工大普通类专业录取分数线5分、3分、2分,金融学专业与北工大普通类专业录取分数线持平。外地生源质量始终保持在其本地区生源的前10%以内。近三年来,学院在就业去向落实率、深造率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深造质量逐年提升,2023年进入QS排名前100深造的学生数较前两年平均值增加5%。


学院办学成果斐然,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已逐步发展为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21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亨利·麦克劳格林教授获北京市第15届“长城友谊奖”。学院英语教学改革成果获2021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党建成果获2021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获2023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成果获2023年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牵头成立中爱中外合作办学联盟(中方高校),共有联盟成员单位25家;举办中爱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共计35所高校、120余名上级单位领导、专家学者及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实践者参加会议。


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



简介

东财萨里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由东北财经大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设立,于2007年8月获得教育部批准,位于东北财经大学校内,是东北地区首家具有授予中英双方学位资质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学院开设的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和工商管理三个本科专业是东北财经大学和英国萨里大学的优势专业。东北财经大学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入选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英国萨里大学管理学院是英国12所被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认证的管理学院之一;其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也是英国第一家兼获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和世界旅游组织(UNWTO)认证的管理学院。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萨里大学旅游休闲管理学科位列全球第二。


学院每年面向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388人,现有在校生约1460余人。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并符合相关招生录取规定和要求,采用“4+0”双学位模式,实行“两校双学籍”注册,学生可选择四年均在东北财经大学就读,符合中外双方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颁发东北财经大学学历、学位证书和萨里大学学位证书。


学院以“人文精神与专业素养并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管理人才,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为办学使命。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重要成果。学院顺利通过了全国中外合作办学试点评估,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和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织开展的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评估。


萨里国际学院在坚持本土化办学的基础上,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制定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建有包括学业支持中心、学术英语学习中心、留学指导中心、职业发展中心和校友中心及学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在内的学业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业支持与指导,保证学生在学业方面不断进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



简介

南信大雷丁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 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英国雷丁大学由牛津大学创办,是英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位列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169位,气象、环境、商科、数学是其优势学科专业。学校与雷丁大学合作始于2008年,应用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别于2011、2014年获教育部批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于2015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成立(批准号MOE32GBA02DNR20151697N),开设应用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数学与应用数学、环境工程、法学、大气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地理信息科学8个本科专业和电子信息(数据科学)、数据与决策分析两个研究生专业,现有学生1500余人。学院2016年获批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机构培育点(首批三家之一),2019年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现场评估,2020年获评“十三五”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机构,2022年当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主席单位。


学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紧守意识形态阵地,将党建工作与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结合起来。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作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特区”,学科专业设置围绕世界一流学科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充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并进行本土化,加强质量保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专业精英人才上初步取得成效。毕业生就业率近99%,深造率近90%。其中,约三成被全球前十强高校录取进行研究生深造,近九成被全球前百强高校录取。深造高校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


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



简介

海大国际旅游学院


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HAITC)是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推动并加快提升海南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是海南省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海南省目前唯一拥有完整办学周期及三届毕业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合作方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是美国公立综合大学,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该校2016-2023年连续八年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美国最具创新力大学”第一名。ASU非常注重学科的前沿性和跨学科性,其旅游学科重点关注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范围内的旅游前沿问题。在2018年CWUR世界大学排名中,该校酒店、休闲、运动及旅游类专业全球排名第7,全美排名第2。


学院于2017年获批成立,引进并培育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学与研究团队,目前有中外全职教职工70余名。教师 1/3 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派驻、1/3 来自海南大学、1/3 来自全球招聘,专业教师 100%毕业于海外知名高校,95%以上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国籍包括英、美、加、德、俄、韩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在校生近1200人,开设有酒店管理(TDM)、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PRM)、和行政管理(PSPP)3个本科专业;有旅游管理(CRD)和公共管理(MPA)2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所颁发的学位学历证书与中外方校本部一致。已培养三届本科毕业生,双学位授予率达97%,直接升学占比近70%。


学院强调东西方教育理念的融合,突出国际化、创新型、跨学科特色,注重“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就业竞争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坚持“双学籍”、“双学位”、“N+0”的培养模式,逐步建成了具有高度国际化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曾接待过刘延东、孙春兰等国家级和多批省部级领导的视察,成为海南省国际合作办学的窗口单位。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简介

河大兰开夏学院


一、学院概况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是河北省首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河北大学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合作举办,坐落于河北大学七一路校区,2013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2014年开始招生。


学院获批开设广播电视学(Media and TV Production)、广告学(Advertising)、戏剧影视文学(Film Making)、视觉传达设计(Graphic Design)、环境设计(Interior Design)和动画(Animation)等 6个本科专业,4+0培养模式,河北大学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双学籍注册、双学士学位授予。2021年,学院获批增设广播电视学(TV Production)、环境设计(Interior Design)、音乐学(Music Industry Management and Promotion)等3个硕士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3+0培养模式,两校双学籍注册、双硕士学位授予。学院是河北省唯一涵盖本科与研究生学历教育于一体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规模908人。


2022年,学院当选全国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主席单位;2023年,学院被河北省教育厅授予全省唯一的“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同年,英国驻华大使专访学院并对学院办学予以高度赞誉、学院承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全体会员大会、院长吕屹获“河北省国际教育交流突出贡献奖”。


二、办学特色

1.党建全面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建全面引领教育教学。学院师生获河北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河北省党建微视频二等奖、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二等奖、大广赛“战疫”主题赛全国一等奖、“网聚正能量·感知新河北”优秀网络短视频创作河北省一等奖,等等。


2.创新教学模式:

1)项目式教学:将具体项目纳入课程方案,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独立工作与团队合作能力。

2)自治式学生成长模式:成立各类学生社团,设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开设“创业沙龙”,指导学生走进西部、走进农村、走出国门,自治成长、全面育人。

3)双校园功能:促进国际化双向交流 ,提升学生专业视野与国际化体验。


三、办学成效

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D&AD 全球创意大赛、大广赛等国内外重要竞赛中屡获佳绩,近五年获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64项。


至2023年,学院六届本科毕业生平均升学率68.7%,其中213人被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悉尼大学、皇家艺术学院等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及艺术与设计学科排名前5的世界一流高校研究生录取,131人被国内一流髙校研究生录取,10余名毕业生在中国社科院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砥砺奋进,永远在路上。



责编 | 沈天奇

审核 | 梁秋莎

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秘书处

东北财经大学跨境教育研究中心


| 动态资讯

- 办学经验

| 招生风采

欢迎投稿:cjic2014@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