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百勇士 天路筑梦】军中选贤能,他是“活字典”!

淮安发布 2019-10-06



  天山筑路十年期间,淮安籍“八百勇士”有的冲锋在施工一线,有的忙碌在炊事班组,有的奋战在帐篷医院,有的活跃在文艺队伍,有的坚守在报务电台,也有的奉献在部队机关。来自淮安区车桥镇姚河村的陈志凤,是其中之一。


  与陈志凤见面之前,对于这位热心的筑路老兵,“八百勇士 天路筑梦”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报道组已经不陌生。自今年4月20日新闻行动启动以来,曾在师部干部科担任干事、团干部股做过股长的陈志凤,因为对淮安区籍筑路老兵的情况了然于胸,多次通过微信、电话等渠道,为报道组开展寻访行动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信息。


  采访陈志凤是5月13日下午。在老人位于淮安区城区的家中,已近古稀之年的陈志凤,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在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慢声细语将报道组带到40多年前,那是一段让他刻骨铭心的“天山岁月”。


陈志凤接受融媒体报道组采访


求上进 争当“五好战士”

  1970年1月,陈志凤投身军营,成为北京军区第八工区(几个月后即被改编划入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工程兵建筑部队的一名战士。报道组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这支部队与淮安颇有渊源:其前身为1964年10月组建于淮阴地区(现淮安市)的南京军区第十二工区。


  “南京军区第十二工区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首任政委左三星是1937年入伍的老红军,包括副师长李黑土、副政委冀先民在内,做思想政治工作都很有一套,把部队带得‘嗷嗷叫’。”陈志凤说,正因如此,他所在的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1974年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始终狠抓“两支队伍”建设,一支是干部队伍,一支是党员队伍。


1977年陈志凤在乌苏留影


  怎么抓?搞“五好战士”评比是一大招数。“我1974年8月进新疆参加修筑天山公路,在此之前,随部队去过内蒙古、河北、湖北搞‘三线建设’。”陈志凤回忆,自己初中毕业,相对而言文化程度较高,字也写得不错,经过短暂的新兵连训练,他被分到三营十二连三班,很快又被调到连部当通讯员。“五好战士”评选活动周周搞、月月比,他和其他战士一样,都想榜上有名,都求上进。为此,他主动承担起连队出黑板报的任务,每周一期,雷打不动。除此以外,他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起床,抢占扫把帮连队搞卫生,抢着给战友们打饭、打开水,抢着上工地出工,不久后还被安排担任连里的文书。


  根据陈志凤的回忆,从到部队第二年起,他不仅获得了“五好战士”称号,受到营部嘉奖,还先后被提拔为营部书记、团政治处书记,成为淮安籍“八百勇士”中,最早被提干的四人之一,并于1974年8月进疆前夕,被调到师政治处干部科当干事。


选贤能 奔袭四万公里

  “被调到师政治处干部科的时候,我23岁,是整个政治处最年轻的干事。”陈志凤说,天山公路的修筑,既需要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战士队伍,也离不开一批身先士卒、能征善战的部队干部。干部科的主职主业就是熟悉干部、考察干部、选拔干部、培养人才。


  这项工作并不轻松。“每年我们都要对全师团级及团级以下排级以上的干部进行走访、谈心,一遍结束,再来第二遍,多的时候一年搞三遍,既是为了考察干部、了解情况,也是为了发现有潜质的优秀干部。”陈志凤说,一年下来,仅谈话、谈心就超过1500人次。考察过后,要迅速拿出考察报告,呈报给师部领导,并制定多套干部选拔使用的建议方案,为师部选贤用能提供参考、当好“参谋”。


  陈志凤有文化、肯吃苦、脑瓜子聪明,不仅干部工作做得得心应手,而且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本事,被誉为师部干部工作的“活字典”:全师上下从排级到团级干部的个人信息情况,他统统能够做到“一口清”,就连通信科收到的只有姓名没有详细通信地址、无法投递送达的干部信件,只要请陈志凤扫上一眼,他就能脱口而出告知具体地址。


  除此以外,干部科也是部队干部的“娘家”。干部家庭有实际困难,干部家属需要随军安置、子女需要入学,干部需要提前转业,年轻干部需要进地方院校培养,等等,事无巨细,都需要干部科跑前跑后。时至今日,陈志凤依然清楚地记得,倪云清、王国良、张有生、左家宽等一批淮安区籍老兵,就是在修筑天山公路期间被干部科选送到地方院校参加学习深造的。


1979年,陈志凤赴库车考察干部,途径小捞


  “最煎熬的一次是1979年夏天,连续在车上颠簸了28天。”陈志凤回忆,当时室外的气温达到40多摄氏度,他和师副政委李庆双、驾驶员一行三人从师部出发,前往驻扎在库车的一个机械营,目的是考察干部。彼时,天山公路仍在修筑过程中,无法通车,到库车须绕道乌鲁木齐、库尔勒、和静,穿越沙漠地带。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已经底朝天,渴得无法忍受。幸好途中遇到少数民族同胞栽种的一片西瓜地,花两元钱买了几个大西瓜“救了命”。


  “在师政治处干部科做了6年干事之后,我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00121部队(即138团),当了5年干部股股长。”陈志凤说,天山公路修筑期间,淮安区籍战士涌现出一大批佼佼者,包括史才顺、丁万里、张云、胡兆丰、赵德年、马洪志、何正流、吴建山等在内的淮安兵被部队提拔重用。


1979年陈志凤回淮安探亲,与妻子和百露的孩子合影


  陈志凤还向报道组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1970年1月一同入伍的800多名淮安区籍热血男儿,从参军到转业,在部队获得提干的有50人。其中,副军职级(技术级)1人,师职3人,团职4人,营职14人,连排职28人。而他自己在从事干部工作期间,累计参与约谈干部接近3万人次,写下的干部工作笔记足足有27本,奔赴全师各团考察干部的行程总里程达4万公里左右。


下连队 遭遇三次险情

  在天山深处做干部工作,难免也有遭遇险情的时候。陈志凤印象最深的有三次,三次都发生在去考察干部的途中。


1982年,陈志凤在乔尔玛留影


  第一次是1977年。“师副政委张文进带我去00121部队,途经哈希勒根隧道。”陈志凤说,当时隧道还是毛坯子,通过这一路段的时候一般都走的是便道,那次为了抢时间,就进入了隧道。没想到,一块1米见方的大石头砸了下来,距离车头不足50公分,吓得驾驶员紧急刹车,躲过一劫。


  第二次是1979年。“跟师副政委李庆双一起到00123部队,路程有1000多公里,负责开车的是淮安区老乡、师部小车排排长侯正年。”陈志凤回忆,快到新源县的时候,路面有冰雪,车子突然打滑,在原地转圈。路的一侧是戈壁滩,另一侧是河沟。幸运的是,车子最后撞到了路边的树上,停了下来,人安然无恙。


  第三次最危险,发生在陈志凤担任138团干部股股长之后。“从团部驻地巴音沟前往乌鲁木齐,途经沙湾大桥,前面有两辆车发生碰撞,紧接着又朝我们的车子撞了过来。”陈志凤说,他们的车子被撞到了落差20多米高的桥下,并最终被老百姓从大腿深的河水中捞出。这次车祸,导致带队的团政委池文臣头部缝了7针,驾驶员头部被撞致使牙齿咬断了舌头,陈志凤则被撞断了鼻梁,手腕轻微骨折。


1985年陈志凤退伍转业


  三次途中遇险,三度命悬一线。如今的天山公路,已经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边疆百姓致富之路,也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公路”。为了修筑这条天路,筑路老兵们付出了青春、热血,168位筑路英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陈志凤说,那段长达十年的筑路岁月,是值得镌刻的史诗,包括淮安“八百勇士”在内的筑路官兵铸造的“天山精神”值得传颂。淮安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相关部门携手并进开展“八百勇士 天路筑梦”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是对“天山精神”的最好传承,也是对筑路官兵奉献与牺牲的最好慰藉。连日来,全国各地的天山筑路老兵还纷纷通过不同渠道,为此次新闻行动助力、点赞。


推荐阅读



融媒体报道组:周熔熔 杜勇清 李蓉 刘志钧 陆春涛

融媒体编辑:张晨佳

点个再走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