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幅“淮安群英谱”,看看有没有你熟悉的人?

淮安发布 2020-02-01


  6月23日下午5时许,“八百勇士 天路筑梦”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报道组跨越1300多公里空间距离,抵达阴山脚下的“草原文化之都”呼和浩特。在这里,报道组将与高峰、李庭美、张忠、郭润才、庞泽俊五位老兵见面,他们都是淮安区籍天山筑路英雄的亲密战友。



  6月24日一早,久旱温热的呼和浩特下起蒙蒙细雨。满头白发、憨厚慈祥的庞泽俊赶到报道组住地,既做向导又当司机,把报道组带至位于艺术厅北街的百灵小区——老兵高峰的家中。这里是报道组与五位老兵约定的采访地点。我们一进门,早已等候在屋内的其他四位老兵热情相迎,像重逢久别的亲人。采访中,五位老兵渐次打开记忆阀门,深情讲述40多年前与淮安兵携手并肩、共同奋战的天山岁月,为报道组呈现出一幅天山筑路“淮安群英谱”。


呼和浩特五位筑路老兵从左到右分别为:郭润才、张忠、高峰、李庭美、庞泽俊


论实力淮安兵“能征善战”


  74岁的高峰是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人。1970年1月,淮安县(现淮安区)859名热血男儿投身军营,成为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建筑第一六八团的战士。也正是从这一年起,已经在一六八团服役五个年头的高峰,开始与淮安兵一道,在内蒙古、河北修建战备设施,到湖北宜昌修公路,并于1974年7月随部队转场挺进新疆,参加天山公路建设。


高峰在天山公路施工工地


  值得一提的是,一六八团后来经过多次改编,从普通战士到团政委的高峰,前后23年军旅生涯始终都在这支部队。因此,他对淮安兵的情况了如指掌。在高峰的记忆里,淮安兵“能征善战”。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担任连队政治指导员的时候,外号“半挂车”的淮安兵智俊平是三班班长。“这个人力大如牛,年年是先进,任务交给他,靠谱。”高峰说,有一次,三班接到任务,半个月内修完一段便道,可开工不久就遇到了“拦路虎”——一块100多公斤的石头横在路上。情急之下,智俊平背起石头,清除了障碍,腰椎因此严重受伤。然而,他只休息了半天时间,又回到工地奋战。最终,三班提前五天结束“战斗”。


  “像这样的兵,凭能力、靠实力,部队首长喜欢、军中战友敬佩,以致一六八团(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三大队、第一一三团,在1983年天山公路竣工通车之后,这支部队另有过三次改编)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三大机关下设的14个股,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淮安兵现象’。”高峰回忆说,14个股长中有8个是淮安人,分别是倪云清、刘玉祥、刘永培、徐成龙、陈德华、李金叶、徐文玉、赵峰凯。


高峰珍藏的干部名册


  多年来,高峰一直珍藏着一份全团干部名册。这份名册显示,当时一六八团(根据相关信息,此时的一六八团已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三团)除上述8个股长外,还有一大批挑大梁的淮安兵:装备股正连级助理董兆斌,军需股正连级助理丁万里、张云,警通连连长赵德年,一营副营长邓志才,一营一连政治指导员胡永胜、二连连长胡兆丰……


  高峰对淮安兵的赞许,得到了老兵李庭美的认同。李庭美曾担任一六八团三营九连政治指导员。他提到两个淮安兵:徐成龙、张云。“徐成龙是连队文书,肯吃苦,经常给工地上的战士送水,帮各排打扫卫生、出黑板报,任务从不过夜,点灯熬油也要干完。连队司务长张云参加砌挡土墙,别人收工吃饭去了,他还在拼命干,砌墙水平在全连数一数二。”李庭美说,这些淮安兵,包括通信员刘国顺、保管员史炳富、卫生员盖洪顺,还有从战士成长为排级干部的邱少先、蔡如贵、吉殿刚、高同江、马兴田、付永祥、倪步宽、连有中、方云龙、张德旺、刘其章,尤其是光荣牺牲的王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


比拼劲淮安兵“一马当先”


  受访老兵郭润才今年70岁,老家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1970年1月入伍,与淮安兵同在一六八团,担任过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二营五连指导员,1980年被调往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五十二支队五一一团。谈到淮安兵,郭润才最佩服的是他们身上那股子“拼劲”。


郭润才接受报道组采访


  “那是一种骨子里自带的大无畏精神。”郭润才说,自己曾和淮安兵杨玉生、顾玉红、房国宝、尹国顺在一个班,杨玉生是风钻手。有一次在湖北宜昌施工,风管断了,杨玉生着急,想接好风管尽快恢复作业,但遇到了困难——风管是从河对岸的空压机接到施工点来的,断点恰好在河中间的位置,要接好风管先要下河。面对这一情况,杨玉生全然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跳入湍急的河水中。


郭润才立功受奖证书和奖章


  1975年夏天,部队在天山公路19公里处施工。“淮安兵马洪志和我在一个连,他是二排排长,我是三排排长。”郭润才回忆,干活大多在白天,今天打眼放炮,明天清运碎石,如此循环往复,马洪志却悄悄铆足了劲,领着全排白天打眼放炮,凌晨3时清运石碴。“等天一亮,其他几个排准备进工地运碎石时,二排的碎石清运任务早就完成了。”郭润才说,“学有榜样,各排纷纷效仿二排,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出工,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施工节奏,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讲才情淮安兵“卧虎藏龙”


  报道组的呼和浩特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见到了多次在“淮安发布”平台留言、对“八百勇士 天路筑梦”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给予鼓励的网友“赤胆忠心”。他就是老兵张忠,内蒙古兴和县人,今年72岁。


  与其他四位受访老兵不同,曾经同在一六八团服役的张忠,做过文书、放映员,担任过团政治处副主任,但没有上过施工一线。不过,他与同在团部机关的淮安兵却结下了深厚友谊。张忠说,淮安兵“卧虎藏龙”,令他格外钦佩。


官兵研究玉溪莫勒盖隧道石质(左二为张忠)


  “比如杨兆斌,看外貌,适合抡大锤、打风钻,却特别爱学习、好钻研,文字功底强,被调到团政治处搞通讯报道工作,担任过宣传股股长,是把一六八团先进事迹搬上《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的第一人。”张忠回忆,另一名淮安兵叶玉昶更不简单,只上过初中一年级的他到了部队,很快被团政治处调去搞通讯报道工作,所写的宣传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后被武警交通第二总队政治部“挖走”,担任过第五支队政委。


  “还有张宣德、陈志凤、张艺华,各有特长。”张忠说,张宣德擅长书法和美术字;陈志凤的钢笔字漂亮,连大家公认的“书法家”山西兵李占清,都对他的字赞不绝口;张艺华创作的散文和诗歌清新自然,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至今笔耕不辍。


  “淮安兵有才的人太多了。”老兵庞泽俊补充说,淮安兵的这一特质,与淮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即使是在天山深处爬冰卧雪,这种浸润在骨子里的基因同样能散发出熠熠光彩。


谈智慧淮安兵“多谋善断”


  采访中,郭润才提到这样一件事:1981年,部队在天山公路北线12公里处修筑挡土墙、道路边沟和防水路基,水泥、砂石全靠人拉肩扛,战士们体力消耗大,伙食又跟不上,战斗力急剧下降。


  据郭润才提供的一份连队队史资料记载:当年,各连炊事班生火做饭主要靠烧煤,分摊到官兵身上的日人均煤耗超过1公斤。“煤耗大、浪费多,挤占了一大半伙食费。”郭润才说,改善伙食、提高战斗力,首要任务是对原有的粗放型灶台进行改造,节约用煤。


改灶节煤受奖后官兵合影


  针对上述情况,团部发出号召,实施改灶节煤。怎么“改”、如何“节”,没有现成经验。二营五连连长史才顺头脑活,会捣鼓,和指导员赵满福一起,带领炊事班反复摸索、试验,发明了既能使煤充分燃烧,又能达到聚热效果的新型灶台。由于其外观酷似马蹄,大家给它取名“马蹄灶”。对比之下,这种新型灶台的煤耗仅为传统灶台的五分之一。


  五连的发明很快轰动了天山,夺得了全团“改灶节煤示范单位”称号。史才顺“趁热打铁”,从膳食搭配和管理上下手,在伙食质量上“翻筋斗”。全连战斗力随之“满血复活”,各项战绩在全团遥遥领先。五连炊事班也因此荣立了集体三等功,相继被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乌鲁木齐军区、交通部兵办表彰为“先进食堂”。


推荐阅读



融媒体报道组:王健全 杜勇清 陆春涛

融媒体编辑:王莹莹



在看点个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