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读完这本书,会给你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改变!
杨金才 北京一零一中学 语文特级教师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现在把它倒过来,学生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因为只有先走出去,才会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才能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也才能写好文章。
试想,没有生活经历,孩子他怎么写作?又如何理解所读文章?”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明明很努力,但成绩却不理想?
为什么有的人,上学时成绩很优秀,但人生皆是坎坷?
在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金才老师看来: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绩。而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见识与格局。
那么,有“见识”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
作为家长,我们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
也许我们都能从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中,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
爱上他,始于才华,陷于旷达,衷于人品
若有启发,欢迎转发
1
关于本书
苏东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历任皇帝都成了他的忠实读者?为什么连当朝皇后、皇太后都“拜倒”在他的长袍下?(此说法参见本书303页,第十九章)
……
《苏东坡传》目录
作者林语堂先生通过《苏东坡传》中的四个部分(第一卷:童年至青年时代(1036-1061)、第二卷:壮年期(1062-1079)、第三卷:成熟(1080-1093)、第四卷:流放生涯(1094-1101))勾勒出苏东坡的一生,将他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描写的淋漓尽致。
使《苏东坡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是一部无法逾越的名人传记,也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真实历史。
为什么我们要让孩子去读“苏东坡”呢?
我们又能从苏东坡身上,学到什么呢?
读过的书
苏东坡曾经在书房写过一副对联:遍识人间字,读尽天下书。
从先秦百家,汉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他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之法”。选择把一本书分成地理、人文、政策、史实等多个方面,每次只了解其中一个部分。
然后,集中精力,分清问题,逐个击破;这样读书效率高,记得牢。
很多人以为苏东坡是天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苏东坡抄书、背书,比很多人都要用功的多。(参见本书55页,第三章)
而这些书在未来的人生也成为了他生命的养料,融进了他的灵魂,沉淀成智慧和格局。
纵使他飘零半生,贬谪大半个中国,也依旧闲庭信步,笑看这人世间的云卷云舒。
另外,东坡先生,可谓是初、高中教材里面的“常客”!
而阅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会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
人教版初、高中课本收录了苏东坡的诗文共七篇:(曾经我们都背过,一起回顾一下)
其中初中四篇,分别是:
《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
(经典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八年级下)
(经典语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上)
(经典语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详解参见本书217页)
《江城子·密州出猎》(九年级下)
(经典语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高中三篇分别是:
《赤壁赋》(高中必修二)
(经典语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中必修四)
(经典语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高中必修四)
(经典语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另外选修教材中还有几篇。
由此,我们想要学好关于苏东坡的诗、文,就必须先了解他,读懂他。否则我们就很难准确把握诗文的内涵,甚至会误读原文和作者。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关于这一句,我们常常过度解读,总是特别强调他被贬后的悲凉。但如我们了解他,认真读过他后会发现,他表达的其实是一种乐观、达观的人生境界。不然,他也不会欣然前往了。(详解参见本书317页)
所以在杨老师看来:
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工具书。
如果我们想要更深的理解苏东坡的诗、词。
只有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了解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里所选的诗歌。
走过的路
有这样一种孩子,每当提及一个地名时,他总能滔滔不绝地聊出它的历史、文化、大人物、风土民情,甚至是当地的美食,无论谈论什么,他总是不缺少话题。
这,就是见识,它无法用分数衡量,但却比分数更重要。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但在杨老师看来,应先行万里路,再读万卷书。
苏东坡少年出川,之后伴随着升迁、调任、贬谪,走遍了大江南北。他见过暗红的赤壁,见过杭州的西湖;在黄州煮过猪肉,也在儋州吃过荔枝。
读书是读有字之书,行路,是读无字之书。
我们阅读山川河湖,阅读人情风貌,阅读一草一木。我们见识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所在的天地就愈发狭小,那些看起来了不得的事情,也就没那么重要。我们的心态会愈发宽广,格局也不断扩大。
视频中杨老师提到,北京一零一中学做过一项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成绩影响的研究。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得出:
实践活动、经历丰富的同学,他跟成绩是正相关,且他们的作文成绩大多都是比较高的,而实践活动相对较少的同学则反之。
因为,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往往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来理解文章的。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成绩相关关系
遇见的人
苏东坡这一生遇到过很多人,因此也明白了很多事……
父亲苏洵,不畏强权,对抗权倾朝野的王安石,他开始明白什么是风骨;
妻子王弗,温柔大方,却不幸早逝,让他明白什么是深情,什么是无常;
弟弟苏辙,一路贬谪,对哥哥却始终没有怨言,让他明白什么是亲情;
朋友章惇,强势逼人,因为党争对他落井下石,让他开始学会宽容与饶恕。
密州的难民,让他明白为生民立命的意义;
黄州的醉汉,让他开始放下名位和骄傲;
海南的土著,让他坚守传道的决心。
变法期间,苏东坡不顾仕途直言无畏,将百姓的声音上述朝廷……
即便,他被贬职到湖州、黄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却依旧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办实事,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前半生,苏东坡对工作全力以赴、处事外圆内方、做事尽职敬业;
后半生,虽命运多舛,但也因此精彩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以欢喜心看事,事事皆为我而生;以感恩心看人,人人皆为我而来。
百年光阴,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每个人的相遇都是我们前世的缘分。
2
关于作者
林语堂先生应是非常喜爱苏东坡的!
在他的《国学拾遗》中就曾提到过:“换句话说,庄子是中国最重要的作家。经过一千四百多年之后,才有一位可以和他比较的天才,苏东坡。”
在这本《苏东坡传》的原序中,他也提到:“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 (参见本书19页)
《苏东坡传》原序
《苏东坡传》并非林语堂先生名气最大的作品,但却是他最为珍爱的一部。
此书从酝酿到脱稿耗时达十余年,由此观之,实为林语堂先生呕心沥血之作!
林语堂为苏东坡立传时,给苏东坡罗列了一长串新奇身份和标签,除了诗人、散文家、画家外,最为著名的便是“无药可救的乐天派”了。
他们都是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在海南岛流放之时,穷困潦倒,却轻松快活。
没有好笔好纸,就在岩石上作画。难得好墨,苏东坡就自己制,险些烧掉房子。这种穷困之时的旷达快乐,正是林语堂所推崇的,折射的也正是他当时理想中的精神世界。(参见本书411页,第二十七章)
“假如你在高山里生长,你会用高山来衡量一切,你看到一栋摩天楼,就在心里拿它和你以前见过的山峰来比高,当然摩天楼就显得荒谬、渺小了。”
林语堂正是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世间万物,才会觉得不论是人、事,或是一时的得失,都并非大事,生活无时不能快活。
所以,林语堂写的是苏东坡,实际上表达的却是他自己。
他们都是 空前绝后的美食家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曾有段关于历史名人与美食的点评:
“乾隆要管运河沿线美食,慈禧说晋陕小吃归她,诸葛亮统领西南三省,戚继光负责东南沿海,苏东坡一生足迹甚广,正踌躇立足哪里,屈原急忙过来扯衣襟:湖北是我哒!”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研究出“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秘制东坡肉。
而由他“钻研”出的美食,又岂止只有东坡肉。苏东坡学酿酒“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的那份专注与情趣。无不彰显出他是美食家,是生活的艺术家。
而林语堂的经典散文《吃,是故乡的记忆》,也说明他也是一位懂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3
孩子如何阅读这本书
读书本应是件愉快的事,可如果死读书,读死书,变成了一件力气活,这读书还有什么意思呢?
那如何让读书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阅读这本书呢?
杨老师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学会做批注
精读一本书一定要做批注,这是阅读最好的方法之一。
那怎么批注呢?在什么地方做批注呢?
☉ 在感动的地方做批注;
☉ 在有感悟的地方做批注;
☉ 在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做批注;
☉ 用你熟悉的符号做批注。
那么这样来阅读,孩子肯定就有一定的深度了。而且有了这些批注点,孩子也能更快的掌握这本书的精华,常读常新、常有感动。
参照书后《附录:年谱》阅读
在《苏东坡传》的书后,有一份《附录:年谱》,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拿它当导语,参照阅读。
这样方便我们理清整个《苏东坡传》里面,苏东坡的整个学习、生活、事出的经历。
那么我们再来理解整本书,乃至于再来理解我们初、高中教材里面所选的诗文,就更有帮助了。
《苏东坡传》附录:年谱
做到读写结合
读是一种状态,写是另外一种状态。
很显然如果我们读完之后再来写的话,它的思维深度就不一样了。
它肯定是在认真思考、仔细梳理之后,在对以前的理解有一个升华的基础上,把它呈现出来,这样对于培养我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有很大帮助的。
读书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调动自己生活经历与书中主人公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再创作的过程。
写作是对所读内容思考的一种梳理,在梳理与思考过程中我们的认识会有升华。
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对于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读《苏东坡传》,让我们梦回千年大宋;读《苏东坡传》,让我们和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读《苏东坡传》,让我们汲取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
读过的书,改变气质,沉淀智慧;走过的路、开阔眼界,放大心胸;遇见的人,让我们懂得感恩和珍惜。
它们都决定了你的人生视野,也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前路漫漫,愿每一个你,一路风清!
热爱阅读,可以让孩子,获知人类最精华的智慧,可以足不出户便体验别样的人生,可以让孩子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为此,首都教育《师说》栏目将在未来的两个月中,每个周末晚19:30,推送名师推荐阅读节目《给孩子的一本书》。
我们将邀请了人大附中、101中学、北京四中、北京五中、中关村一小、北京小学、中关村三小、史家小学等等名校特级教师,为我们的孩子推荐了一系列开启智慧,不流俗众的书籍。
一期一师一本书
用一份好书单来抵抗岁月的腐蚀
在喧嚣的世界中
带着孩子静下心来阅读
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