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浪地球》国内票房突破40亿!为什么?

刘 阳 人民日报政文 2019-02-20

点击上方“人民日报政文”可以订阅哦


截至2月20日,《流浪地球》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该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现象级大片。


2月20日,由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流浪地球》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专家们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主创人员潜心创作、追求卓越的硕果,它不仅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电影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充分体现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


传颂家国情怀,弘扬中国价值观


影片《流浪地球》设想太阳某一天发生灾变,将烧毁地球,为了逃离这场灾难,人们将地球装上发动机变成宇宙飞船,让它离开太阳系。在这个故事的内核中,人类并没有像好莱坞科幻电影中那样逃离地球,而是选择带着家园、带着地球去流浪。


这样的故事设置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认为,《流浪地球》弘扬的中国核心价值观,很好地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影片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树立的价值标杆和占据的道义至高点,展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元素。“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不变的基因和底色,也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他说。


国防科工局新闻办副主任孟华谈道,“英雄”“科幻”“未来”“拯救地球”这样的词长期充斥在美国好莱坞大片中,而《流浪地球》讲述的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故事。冰冷的地球和喧闹的地下城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的是中国人自古崇尚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影片引人瞩目地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这种流浪地球范式可以说植根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谈道,《流浪地球》在叙述地球流浪过程中,刻画了三代人之间的认同关系,突出了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特别是其中有关父亲刘培强与儿子刘启之间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让观众更加重视和珍惜现实中的家庭、家族和家国同构等关系的基本意义。



宣介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大国担当、大国风范


与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流浪地球》中,面对地球即将面临的灾难,人类成立了联合政府,以中国人为代表的全人类团结在一起,共谋解决方案,抵御灾害的发生。


专家们认为,影片通过这一大胆的设想,宣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全人类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流浪地球》出品方之一、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说,《流浪地球》第一次让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面对巨大灾难,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人类共同拯救地球,极大提升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影片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气派和高远情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说,“《流浪地球》着眼于对人类生存发展未来的思考,用影像表达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这样的高远情怀令人震撼。”


科幻作家、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韩松指出,想象力是大国实力重要的元素,科幻能够超越意识形态,成为人类文化交融互鉴的一种方式。《流浪地球》从一开始就考虑了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流浪地球》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念,让中国人从‘向后看’的穿越变为‘向前看’的想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该片从时间上面向未来,从空间上面向太空,大大扩宽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念,体现了中国电影面向未来的重大改变。



开启科幻电影元年,推动中国电影类型化、工业化新探索


作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在类型化叙事和工业化水准纬度上的全新探索,展现出中国电影人敢于实践的勇气。影片既扎根本土特色,又探索宇宙空间的奥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大胆的想象、炫丽震撼的视听效果,让观众耳目一新,体现出了近年来电影工业和电影技术创新取得的成就。


过去,由于技术和叙事等方面的缺陷一直存在,科幻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的软肋。随着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流浪地球》的出现,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电影的题材类型更加丰膄。


“看完《流浪地球》后我受到了很大震撼,它不仅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而且也让中国电影工业化往前走了一大步。”曾拍摄过《动物世界》《滚蛋吧!肿瘤君》的青年导演韩延说,“作为导演,我清楚地知道这一步走得多不容易,它不是好莱坞那种一掷千金的超级大片,不是用钱去堆砌的奇观和壮丽,它背后是一个导演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尝试和培育。”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认为,科技和科幻是科学体系下的双生花,科幻电影在人们心中种下科幻的种子、科学的种子,而科幻电影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和科学的发展。


对此,孟华特别谈道,2018年是中国航天工程的“大年”,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5年的奋半,实现了五战五捷,走在了当代世界航天月球探测领域的前列。在我国航天科技硬实力取日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国家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更加引发了公众对航天、对未来的关注和浓厚兴趣,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期待。


小说《流浪地球》原作者刘慈欣说,国家发展为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电影产业的升级、综合国力的增强,将会有更多更好的科幻电影与观众见面。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独家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ID:rmrbzhw)

本期编辑:丁雅诵、胡婷

一周精选

● 国务院为啥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 春节前后,纪检干部都在忙些啥

● @全体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缺编、评职称难……这些难题有解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