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阳建强|面向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更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Author 阳建强



“疫情促思科学规划发展暨中国城市

百人论坛2020青年论坛No.1”笔谈




论坛主持

田 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土地利用与住房研究中心主任曾 卫: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执行主编


导 读

2020年5月31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青年论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土地利用与住房研究中心与凤凰财经网共同组织包括段进院士在内的,来自规划、土地、住房、经济等领域的10位学界专家,以“后疫情时代:人口流动性、土地与住房规划”为题进行研讨。《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特意为这次学术论坛的专家们发出题为“疫情促思科学规划发展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0青年论坛No.1”的笔谈邀请,向广大读者和学者们奉献这一学术盛宴。后续,学界专家们的“笔谈”将进一步深入完善,并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年第5期上。我们希望借助网络快速传播的新媒体与传统严谨的纸制媒体相结合——迅速传播学界专家们的主要学术观点,又为其他研究者们的继续研究提供较详细的参考——的方式,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和规划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阳建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面向后疫情时代的城市更新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城市更新;公共健康;公共安全;城市规划

0

引 言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是对全球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验,也是我国认识自身发展不足并谋划未来的一次大反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目前我国在防控阻击疫情的战斗中取得战略性胜利,即将迎来后疫情时代。因此,分析疫情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研讨城市更新工作在健康安全方面存在的不足与今后改进的方向,无疑对促进城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疫情给城市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严重危及人的生命,给城市发展和安全健康敲响警钟。与此同时,在战胜疫情的过程中,城市发展观念、方式和技术也在悄然发生深刻变化。


1.1 健康城市赢得社会共识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城市”概念,标志了对城市健康的重视提升及多元协作的实施倡导。新冠疫情这一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到来,让公众对健康观念的意识上升到一个“新高点”。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上海、广州、成都等众多城市将“健康城市”理念列入未来发展规划计划中,提出完善疫情防控机制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举措。


1.2 智慧城市管理深入人心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ICT城市智能管理技术的诞生,我国城市当下应对疫情的管理方法更加精细、多元、准确和及时。智慧化的管理在本次疫情中起到了十分广泛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新技术与现代化治理的融合提升。今年2月份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地也在进行“城市大脑”智慧平台的普及建设。


1.3 韧性城市成为建设目标


“韧性城市”作为应用于防灾领域的核心概念,在新冠肺炎这一重大“黑天鹅”事件中引发了城市对自身战略储备和应急治理的反思。我国在疫情期间建设了方舱医院等应急医疗设施并组建应急管理部门、团队,对战胜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自身免疫力,政府、媒体和学界纷纷发出了建设韧性城市的积极倡议。

2

在健康安全方面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知网(CNKI)以全文或关键词含有“新冠/疫情”的方式在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内核心期刊检索,经过筛选得到文献70篇(截至5月26日)。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图1),得到学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为:健康城市、公共卫生、空间规划、韧性城市、疫情防控。针对本次疫情在老城区中暴露出的健康条件落后、信息共享滞后、资源分配不均、公共空间不足、应急预案欠缺和社区力量薄弱等隐患,亟需考虑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图2)。

图1 基于Citespace的疫情相关核心期刊文章关键词共现

图2 后疫情时代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2.1 健康生态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证实新冠病毒起源于大自然,表明了人类生活不健康和生态恶化所带来的严重问题。健康消极不仅会加重个人和国家的医疗负担,同时也会加重个人和家庭的心理负担。作为一个健康的城市,应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尽量减少污染、减少能耗,保证水土安全、空气质量,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健康的公共空间和健身设施,促进人们和睦相处,保证人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


2.2 韧性安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广义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低于5%,我国在2016年的数据仅为3.36%,仍有不小的差距。疫情初期武汉床位不足给我国医疗条件欠缺和卫生支出不足敲醒警钟。“两山”医院建设和方舱医院改建,无疑说明城市十分有必要具有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韧性和能力。


2.3 资源公平


根据2018年《柳叶刀》(The Lancet)发布的全球医疗可及性和医疗质量研究,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新冠疫情期间人流涌向大城市和大型医院,增加了医疗压力和交叉传染的风险。应加强向基层下沉如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优质服务资源,提高资源的人地要素匹配,增强资源的可达性。


2.4 智慧共享


疫情初期应对措施的延迟暴露出我国缺少疫情应急预案和信息共享滞后的问题。面对重大安全突发事件,政府需要应用智慧信息平台进行及时预判并共享信息,社会需要接收准确和及时的信息以提升警惕并采有取针性的防护措施。应加强城市智慧平台对各类公共安全风险的监测,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并全社会进行信息公开。


2.5 社区营造


疫情中后期全国进行社区封闭式管理,导致很多社区发生了物资短缺甚至还发生了社会治安事件。我国老城区人口密集、老旧小区众多、风险抵抗能力差、资源保障渠道不足,在疫情期间尤为脆弱。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应通过社区营造凝聚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力量。

3

后疫情时代城市更新的规划应对

由于我国在疫情爆发前期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进行的有效控制,成功阻止了疫情的蔓延和扩散,十分幸运避免了一场大灾害,没有对老城区造成重创。但是针对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敲响的警钟,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树立“以人为本”和“生命至上”的价值观,遵循城市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回归我们居住环境的初衷和生活质量的保障,积极做好后疫情时代城市更新的规划应对工作,建设起一个真正生态、健康、安全和美好的城市(图3)。

图3 后疫情时代城市更新的规划应对

3.1 将健康安全要素融入城市体检


后疫情时代将迎来对“新公共健康”的高度关注,因此,十分有必要将公共健康安全的基本要素融入对旧城的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之中,坚持卫生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舒适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和生态型原则,加强自然环境修复和生活条件改善,将绿色生态、空气质量、步行可达和方便宜居等健康要素考虑在内,创造安全、卫生、健康、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空间环境。


3.2 提升旧城综合防灾的调控能力


许多旧城尤其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已过使用期限,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完备和不达标等情况,缺少必要的防灾安全设施,防控能力十分薄弱,城市生命线存在危险。后疫情时代急需补齐旧城区人们基本生活和保障生命安全所必须的基础设施要求,借助“新基建”建立大数据风险预测监测平台,建立有效的灾害应急预警和响应系统,以加强安全性和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和应急服务,全面提升旧城综合防灾的运行、应变和调控能力。


3.3 提供便捷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


疫情中许多小区采取封闭式管理,暴露出现有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还较为缺乏,难以支持和保障自我隔离。后疫情时代的社区建设可以借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进一步健全超市、菜场、药店等基础保障类生活圈的服务设施配套,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提供有力保障。


3.4 营造健康宜人的绿色公共场所


因疫情中难以满足安全防疫标准,许多公共场所临时性关闭,使人们陷入缺乏运动、丧失社交等生理与心理压抑的窘境。后疫情时代需要增加公共场所的数量并提高绿色设计标准,可通过营造滨水空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加强街道的绿舒适性来改善城市通风廊道;通过增加口袋公园调节社区微气候,对公共空间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蓄滞能力;对建筑进行绿色化改造,改善建筑的日照、通风条件;以及通过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或置入生态绿化空间层等方法改善居住环境和空气质量。


3.5 加强土地利用的韧性和弹性


疫情发生后各地能够快速启用“小汤山”模式,说明城市规划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提前“留白”至关重要。同时,疫情中线上经济迅速崛起,居家办公、远程会议等新方式使得人们对传统工作与休闲空间的依附度减弱。后疫情时代需要重视城市在实地留白和规划留白两方面的韧性保障(图4),优化现有城市用地布局。与此同时,通过对存量用地的有机更新和开发再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的韧性和弹性,促使城市功能更加包容多元和健康安全。

图4 实地留白和规划留白的韧性保障

3.6 加强社区自治与管理能力


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灾害救援的重要单元,承担着加速社会发育、降低社会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任。后疫情时代,针对老旧小区存在人口老龄化、人口贫困化、居民构成复杂、缺乏专门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部门以及居民自身的保护意识与能力有限等严重问题,需要以公众参与、社区自治和多方合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的自组织功能,加强与改进老旧小区的公共健康安全管理机构建设,在社区组织的协调运作下整合资源,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提高老旧小区社区自治与管理能力。


(转自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公众号,全文发表在《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年第5期)



往期回顾

段进 | 疫情促思规划学科的发展
倪鹏飞|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争论焦点与改革方向
倪鹏飞|北京大都市圈拥有经济中心的巨大动能
倪鹏飞|兰州可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云之志
魏守华哑铃型:中国城市体系发展的特征事实
张庆华|纠正地方要素市场扭曲需配套推进
张永生|城镇化: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周颖刚等 | 高房价和“婴儿荒”:住房不平等导致生育不平等
颜银根等 | 崛起或衰落:高铁开通、地区特定要素与边缘地区的命运
赵燕菁:旧改很可能是未来城市大分流的岐点
陶然|旧区更新:破解三大博弈困局有三策
刘志:钉子户是旧城改造的世界性难题
秦虹:实施城市更新战略,城市发展从土地红利到效率红利
倪鹏飞:融资监管“三条红线”抓住了楼市“狂牛的牛鼻子”
余淼杰:中美贸易摩擦致美国教育损失巨大 相当于出口降低10%
徐林:深度城市化需突破7大改革重点
杨伟民:未来我国人口和城市化密集的地区可能在20个左右

原创授权转载请联系王佩
电话:010-59868299 
邮箱:csjzl2009@163.com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