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震灾害后环境卫生对策(2)

孙宗科 环境与健康 2021-04-1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我国正处于地球两大地震带交接处,地震灾害多发。地震发生后,首要的卫生工作是紧急医学救援,救治伤员,应急安置灾民;同时,还应加强震后的环境卫生工作,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06


垃圾分类 集中收集处置


地震灾后,安置点垃圾应实行分类集中收集处理。


1. 医疗垃圾尤其是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垃圾,应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进行专门收集处置。


2. 生活垃圾应设置集中收集点,实行专人管理,收集点应与居住区尽量隔离,垃圾应进行适当消毒,避免腐败或异味产生。


3. 垃圾收集点应避免渗漏,防止污水渗入地下污染水源;应有防止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活动的措施,避免人兽共患病的发生。




07


尸体处理 兼顾伦理卫生


地震灾害往往突然发生,造成一定的人员或动物伤亡。灾后尸体处理,除考虑传染病防治和环境卫生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伦理需求。


1. 一般来讲,死亡或腐烂的尸体不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无需进行消毒,但如果尸体经粪便沾染、污水浸泡、虫鼠接触后,为避免疾病的发生,应对尸体进行充分消毒处理。


2. 尸体处理时,应考虑伦理需求。尸体应尽快确定身份,以保证丧失亲人的心理(精神)健康。短期不能确认身份的尸体,应进行防腐处理。


3. 动物尸体应尽快焚烧或掩埋处理。避免其他动物接触或污染水源。




08


虫媒防治 切断蚊蝇鼠患


地震灾害发生后,环境条件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某些昆虫和鼠类数量的增加,公共卫生设施破坏也有利于蚊蝇等的大量孳生,居住设施的破坏也导致人容易失去纱窗、蚊帐等的保护。因此,应加强虫媒防治,防止蚊蝇鼠患影响人群健康。


1. 地震发生后,应充分调研该地区震前的地方病和传染病流行状况,着重注意该地区是否为鼠疫(鼠传播)、疟疾(按蚊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虱子传播)、登革热(伊蚊传播)、回归热、出血热(蜱传播)等的自然疫源区。


2. 在临时安置点,应对厕所、垃圾收集点、水洼、污水沉积区采取灭蚊蝇、杀虫和防鼠措施,避免蚊蝇孳生和鼠类出入。


3. 救援人员和医务人员可采用穿戴杀虫剂浸泡过的防护服来防止蚊蝇的叮咬,特殊人群如病人、伤者、老人、孕妇和儿童,必要时可采用疫苗或药物预防。




09


健康促进 增强卫生宣教


地震灾后,健康教育是有效的卫生防病对策。


1. 地震灾后,应及时进行卫生宣教。重点关注饮水与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心理(精神)卫生等内容。


2. 积极组织群众(社区)参与,灾后群众参与可有效确定灾害救援的优先顺序,也有利于灾后卫生工作及灾后重建的实施。


3. 着重加强对灾后儿童的健康教育,教育儿童不要在厕所区域、垃圾收集点逗留玩耍,不乱翻垃圾,不收集其他废弃物作为玩具。




10


环境评估 积极恢复重建


地震灾害发生后,将逐步由紧急救援期过渡到恢复重建期。在恢复期,应进行充分的环境评估,避免继发危害的产生,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1. 房屋重建环境卫生评估。灾后必然要进行房屋恢复重建,除考虑资源和经济条件外,房屋重建的选址、防震、防洪、防潮、采光等环境卫生问题也应进行充分评估。


2. 供水和卫生系统重建。供水和卫生系统重建是灾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卫生举措。应充分评估新建或恢复的供水设施或卫生系统的使用情况、对灾害的抵抗力,以满足群众对供水和卫生的需求。


3. 继发环境灾害评估。地震灾害可能导致地质、水文等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对健康的危害。应充分评估地震灾后的继发环境灾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 孙宗科)


往期文章

第二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在深圳召开

第二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青年学者论坛顺利召开

CCEH2019第一会场-环境化学物质的健康效应专题会议顺利召开

CCEH2019第二会场-环境化学物质人群健康危害专题会议顺利召开

CCEH2019第三会场-环境暴露评估专题会议顺利召开 

CCEH2019第四会场-饮水安全与健康会议顺利召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