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毅」之言 |应文禄:决胜“两条跑道”才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王道

毅达资本 2022-07-31


6月17日,第二届江苏资本市场峰会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南京举办。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受邀出席,并发表题为《创新资本,以实践成就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


他认为,VC/PE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好伙伴。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发展真正的王道,就是在生产经营和资本市场两条跑道都占据领先优势。

 

以下为原文分享:



各位领导、嘉宾:


大家好。我是毅达资本应文禄,很荣幸有机会参与今天的峰会,和各位专家一起交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话题。


2005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创业投资工作,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并投资那些优质的未上市企业,通过产业赋能、资本市场规划,帮助他们走向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公司,然后继续支持他们在上市后做优做强。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今天我想从创业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这种创新资本的角度,说说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1


创新资本与上市公司高质量发


现在我们讲VC/PE,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如果把时间倒回到30年前,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VC/PE走进大众的视野,大多是来自一本书——那就是《门口的野蛮人》,这本书1990年出版,1993年被搬上大荧幕。讲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华尔街PE巨头KKR杠杆收购纳贝斯克饼干公司过程中的股权争夺战。无论故事的描述是否全面和客观,PE机构以“门口的野蛮人”的形象正式进入了普通民众的视野。


中国VC/PE行业真正快速发展,应该是从2004年中小板、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股票全流通开始,到2009年创业板开板,行业开启了爆发式的收获。一时间从券商、保险到银行,企业家和民间资本都开始跃跃欲试、围抢Pre-IPO项目,形成了全民PE的盛况,带来了一级市场第一次泡沫。


当时市场上也有一种声音甚嚣尘上,说VC和PE是不是就是书里面说的“门口的野蛮人”,都在伺机而动,有的是抢夺果实,有的是要夺取上市公司的控制权。2010年前后,证监会还专门在济南组织了一场专题会议,我也被邀请参加,讨论的主题是VC/PE对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发言,就是VC/PE如何通过支持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帮助拟上市企业规范前移、帮助监管机构提前把关上市公司质量。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个重要观点,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不是被事先定义好的,而是自我造就的。我认为创投行业也是这样。创投行业的本质不应该被预先设定,而应该看行业和机构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走向了什么样的结果。


十多年过去了,VC/PE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也已经度过了新生事物发展的草莽阶段,受到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根本性的变化是在2013年年底,行业正式并入证监会管理,成立了中国基金业协会,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VC/PE已经用实践证明了在科技创新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动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助推器”、优化资源配置的“催化剂”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成为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好伙伴。



从规模来看,到2022年3月底,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共有2.46万家,其中VC/PE机构1.5万家,管理着13.24万亿的基金,是支持企业获取股权融资最重要、最专业的一支力量。


从IPO贡献度来看,近十年,由VC/PE支持的IPO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最近三年新上市的企业中,上市前获得过VC/PE投资的比例接近70%,在科创板这一比例更是超过80%。在2022年1-5月新上市的129家企业中,有92家在上市前获得VC/PE机构支持,参与率超过70%,其中科创板高达89.36%。


创投发展比较热的两个大国中美的实证研究都表明,获得过品牌VC/PE机构投资的上市企业,普遍具备科技门槛较高、规范程度较高、公司透明度较高、业绩增长较好的特点。


目前我们看到一些上市公司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受到ST和摘牌等监管处罚,归根结底,就是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产业偏传统。跟不上时代步伐,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落后了,导致业绩不过硬。


第二是在并购重组方面,盲目扩张和投资,踏入不熟悉的领域,跨界发展不太成功。


第三是上市后,公司和股东对金融工具的过度使用,导致股权质押率高居不下。一旦公司杠杆率过高,经营缺乏韧性,当大势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可能导致爆仓,使得上市公司出现毁灭性的灾难。上市公司股东行为,尤其是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到上市之后再约束往往已经为时太晚,如果在上市之前就能够受到规范,可能会减少这样的压力。


2


江苏,创新资本的兵家必争之地


5月30日,《光明日报》刊发了省委书记吴政隆同志的文章:“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回顾了过去十年江苏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成绩令人振奋。


江苏有着肥沃的产业土壤和丰富的科技创新积淀,已经成为投资机构的兵家必争之地。2018年以来,我们对这种趋势的感受尤为明显。2021年全年,VC/PE在江苏投资出手了1,619次,投资了1,861亿元,投资规模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同比分别增长了66.2%和139.9%。


毅达资本生在江苏、长在江苏,江苏是我们的主战场和大本营。到2021年底,毅达在江苏13个地级市已经实现了基金和团队全覆盖,投资团队的毛细血管已经纵横遍布江苏发达区县。


VC/PE的投资代表着对产业未来和企业前景的看好,股权资本持续加大对江苏的投资,我想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产业基础好,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力度坚决,带来更多优质的投资机会。“全球制造看中国,中国制造看江苏”,汽车、光伏、海工、钢铁、纺织轻工都是江苏的传统优势行业。这几年,江苏在高地上面又建高峰,生物医药、半导体、物联网、军民融合、文化服务等新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又涌现了一大批优质企业。


二是江苏创新人才的聚集能力持续增强,吴书记的文章中说到,目前江苏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研发人员达92.4万,在苏两院院士117人、总数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我想这和我们的产业纵深密不可分,既有顶天立地的行业龙头,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科技企业,都为人才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在这里能做事、能成事。


三是江苏的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前列,社会文明程度高,尊重企业、鼓励创新、爱惜人才。


四是因为江苏人文环境孕育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务实稳健、开放博大,在创新突破方面敢闯敢拼、在荣誉面前又谦虚低调,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厚德载物。


上市公司是江苏产业“强富美高”“专精特新”的杰出代表,也是反映江苏产业聚集度和创新度的重要指标。到6月15日,A股共有4,829家上市公司,其中江苏省以601家的保有量位列全国第三,占比12.45%,仅次于广东和浙江。今年以来,全省新增A股上市公司31家,新增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在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排名中,江苏一省有苏州、南京、无锡三个城市入围,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如果站在全国视野看江苏上市公司,我们依然有提升的空间,比如,虽然上市公司保有量全国第三,但是大市值公司的比重还不太高。究其原因,江苏上市公司在再融资、并购重组、产业协同、以及供应链提升方面可能做得还不够好,在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方面还有待提升。


3


决胜“两条跑道”才是上市公司发展的王道


资本和土地、人才、技术、数据一样,是关键的生产要素。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科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资本的投资起到了关键作用,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特斯拉、脸书、英伟达、甲骨文、思科、英特尔等十大科技公司,在成长期无一例外都获得过风险投资的支持。


和传统金融方式相比,真正的VC/PE都有理念、逻辑、投资方法论,基于行业和企业的价值判断做投资,不谋求控股、不要求抵押和质押;从天使期就开始布局和陪伴成长,短则3-5年,长则8-10年,期间不仅投入资金,也投入专业的资源、规范的治理及资本市场规划。


因此, VC/PE更懂产业趋势、更懂企业成长,陪伴企业时间比较长,影响力也会比较深远,我认为将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的工作,向前延展到VC阶段,具有很大的价值。


当前,世界格局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决定了科技自立自强,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上市公司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蕴含高科技含量。


那么如何投出代表未来的科技之星?毅达资本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方法论,我们在2018年,提出了判断企业科技成色的“科技十问”


1、创始人学习背景和工作经历,是否具有技术DNA?

2、企业研发人员的层次、占比如何?R&D的投入及占营收的比重如何?

3、企业是否具有自主技术,是底层技术还是应用层面的技术?是原创技术还是吸收消化技术?

4、专利的质量和转化为经营成果的能力如何?

5、行业地位如何,是否深度地参与了国家行业的标准制定?

6、社会认可度如何,是否拥有国家级或者说省级重大创新产品,获得过国家重大科技立项及成果?

7、企业上下游的朋友圈是否国际巨头或业内顶尖?

8、企业的竞争对手是谁,是否拥有进口替代产品?

9、技术发展方向是否主流,未来技术发展的可替代性风险评估如何?

10、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的定位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


上市前,通过“科技十问”,我们基本可以勾勒出这个企业的科技成色怎么样,是否能够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门槛。


企业上市后,我们也会积极参与高质量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为上市公司的科研投入、产业并购、转型升级提供资金和咨询方案。面对几千家公司的PK, 如何找到高质量的上市公司,我们也有自己的六维判断体系,去筛选具备长跑能力的上市企业,这就是:“高质量发展六问”


1、公司的经营成果怎么样?盈利能力、盈利质量、资产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是否行业领先。

2、竞争能力怎么样?在研发、营销、渠道、资本投入方面竞争力如何,在行业链上有没有话语权。

3、价值观怎么样?是使命驱动型的公司还是机会驱动型的公司。

4、公司治理是怎样的?治理结构往往能够体现企业家精神,反映出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和决策的可靠性。

5、企业诚信够不够?是否存在财务造假、利益输送、内幕交易的行为和动机,有没有完善透明的信息披露。

6、社会责任怎么样?尤其要考察在ESG方面是否有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从我们多年认知来看,上市绝对不是企业发展的终点,更不是保证成功的王道。上市公司发展真正的王道,就是在两条跑道都占据领先优势:



第一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跑道。企业的基本功,产品能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技术有没有形成优势门槛;制度文化能不能激发人才的活力;发展规划符不符合国情、行业情况;公司治理能不能透明规范;有没有底气和实力去守法经营。


第二条是资本市场跑道。这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亟需提高的能力,对于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理解和认知,决定了你是在驾驭资本还是被资本驾驭,善用游戏规则,才能获得稳健加速度,不至于被迷惑了双眼。


4


产业体感温度和未来的投资机会


当前一段时间,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化受阻,中国经济和产业环境看起来有些阴雨连绵。


我想从投资机构的角度,分享一点在产业一线的感受,可以叫作体感经济学吧:


(一)中国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十分确定。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进步,正在大幅提高研发效率、优化工艺流程、加快产品流通,中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领域的趋势非常明显;抛开疫情的短期影响,中国对全球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依然强劲,世界工厂和中国智造将变得更有影响力。


(二)企业越来越重视在科技方面的投入。


科技是历史的杠杆,更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粗放式发展、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企业明天的市场竞争力来自于今天的科研投入和研发布局。2019年注册制试点、科创板推出,在上市的市值标准中强化了研发投入和研发占比,使得科研投入的资本溢价得以实现,这在客观上激励了科技企业,使他们在科技研发的投入上更加坚决。


(三)全球优秀人才加速向中国聚集。


一是海外优秀华人科技人才回国创业热情前所未有,这种浪潮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将有效地改善中国科技自强自立的人才短板,也会将中国的科技实力推上新的高度。


二是中国市场对全球人才形成虹吸效应。前几年,看项目的时候,我们留意到很多台湾企业的高管离职,来中国大陆创业,或者加入国内的创业企业;近两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日韩的高管来中国加入创业型企业,留在了中国。过去给美国大机构打工的中资办事处分公司研发中心,在中美技术割裂的状态下,纷纷出来创业,有望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的力量。可以说,中国对全球人才的虹吸效应现象非常明显。


去年年底发布的全球移居人士调查显示,中国内地职业前景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和美国持平、位居全球第三。国际人才更加青睐中国内地的工作环境和福利,认为移居内地有利于加快职业晋升和事业发展。


(四)本土创新企业开始融入巨头产业链。


过去,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给本土中小企业配套的机会很少,或者不太给试错的机会。不管是材料、技术、设备还是软件工具系统,基本都是从海外购买。但2018年之后,以华为为代表的大企业已经意识到产业链海外依赖的风险,开始给国内中小企业和科技公司融入供应链的机会,甚至愿意派工程师到企业参与研发。对于国内创新科技企业来说,一旦试错完成,公司的技术进步和迭代都非常快。


在我看来, “科技创新”“进口替代”“产业加速转型”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没有改变。基于这样的判断,2019年以来,我在多次演讲中不断重申我的观点:“不投资,就是当前最大的风险。” 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的波动可能只是浮生一瞥,投资要用更长远的眼光,做趋势性的安排。


我相信,中国人历来是勤劳勇敢的,只要心气不丢,对于失去的时间和机会都会加倍努力地追回来。蹲得越深,跳得越高。



2021年,我们全年出手了159次,投资规模排在全国第三,收获了18个IPO,排在全国第二。2022年1-5月,我们收获了9个IPO,位居国内第一阵营。


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依然不会放慢投资脚步,在几个核心赛道上坚定地布局:


(一)半导体。很多朋友觉得中国的半导体投资这两年已经够火了,是不是还要继续投钱。我们用数据来看,过去三年,中国芯片进口额超过一万亿美金,是原油进口的1.62倍。其中,2019年超过3,000亿美金,2020年超过3,500亿美金,2021年超过4,300亿美金。 


而目前,中国半导体产业整体的进口替代率还不到20%,至少还有80%的国产替代空间。在半导体设计、制造、设备、材料、封测、终端产品等等各个领域,未来中国绝对不会只有一两家龙头公司。虽然现在市场上,一些明星半导体项目估值看起来很贵,但其巨大的成长性和未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足以承载现在的估值,或者你可以避开看起来很贵的公司,深度挖掘更多潜在的高成长标的。


(二)生命健康。人类对于健康、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生命健康行业的天花板很高,中美科技竞争在这一领域的差距,缩短非常快。我认为从基因技术,到生物工程、精准医疗、医疗信息化以及医疗设备等各个方面,机会都非常多,我们近几年投出的市场比较追捧的如华恒生物、上海谊众、皓元医药等充分的说明这样的机会,这些企业都将给我们带来平均十倍以上的收益。


(三)双碳经济。今年以来,气候政治、俄乌战争进一步加速了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双碳行动”变成了全球共识,加快新能源布局和发展,成为当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的行动,其中涉及的投资机会就非常多。比如光伏、海上风电、新能源汽车,都会迎来新的投资机遇,并在将来一段时间,持续影响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化。


四)数字经济。数字化、信息化基础上的智能化浪潮越来越明显。疫情教育了大家,机器代人的趋势非常明确:我们看到很多的无人工厂、黑灯工厂正在崛起,也看到信息互联、线上线下的会议交流变成了重要的选择。有企业家开玩笑说,不做数字化改造是等死;改造,也可能是主动找死,但是改了以后,有更大的可能会重生。


(五)存量资产整合。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开,要形成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常态化的退市机制就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纳斯达克市场年平均退市率约为8%,其他境外成熟市场年平均退市率在6%左右。今年以来(至6月2日)A股退市公司数量已经达41家,和去年全年的18家相比,已经翻倍,创下了历史新高。未来,我判断,每年A股退市100家以上,将成为新常态,而在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一批伟大的科技企业,正如美国一样,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巨头,最终将被资本市场高高举起。


在注册制和退市常态化的机制下,市场分化也在加剧,存量市场的资产整合将成为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扩大企业能力圈、朋友圈的重要途径。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上市公司做强做优的过程中,将诞生大量并购重组的投资机会。



春华秋实,善作善成。我们一定要感谢这个时代,让我们有独立选择的机会,去投资创新、投资企业家精神、投资商业文明、投资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精彩回顾

ADDOR生态圈 | 毅达汇顺联合深交所举办“聚焦新材料行业,服务大湾区企业”主题沙龙

「毅」新闻 | 毅达资本领投江苏道金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A轮融资

「毅」新闻|双喜临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井松智能、铖昌科技今日携手IPO

「毅」荣耀 |喜报!毅达资本荣获投中2021年度榜单多项殊荣

马盛环境:帮助“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安全重返自然  | 聚焦「毅」家人

「毅」新闻| 骏才匠心 创新智造,“毅家人”骏创科技成功登陆北交所

英方软件科创板首发获通过;天地和兴完成D轮近7亿融资;耐思生命完成新一轮融资;优亿医疗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毅家人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