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美宗祠 | 法书鼻祖 正学心宗 —记江口大塘朱氏宗祠

2016-04-16 朱建旺 土著民

✿点击上方土著民 关注湖南最佳新锐自媒体

✿ 守望乡土   放眼世界   草根视野   天下情怀

法书鼻祖    正学心宗

 记江口大塘朱氏宗祠 

文 图 | 朱建旺


滔滔涟水河从水府庙水库大坝倾泻而下,一路东流,经杏子铺、边山,过三洲滩、九嘴十八托后,随着山势变化,河流猛然掉头成90度拐过熊家滩、黄沙洲、大小丝瓜冲形成一个S弯,到江口与测水河成Y字形相汇。“江口”之名由此而来,此处为娄底市全境海拔最低点,仅64米。至此河面豁然开阔,两岸青山含黛、层峦叠嶂,景致幽静秀美。从江口码头上岸朝西北行约一公里即到了大塘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在清乾隆年间始建于大塘鳌鱼山下。道光二十九年(1849)遭火灾被毁。咸丰七年(1857),晚清大儒、大塘朱氏第十五世孙朱尧阶发动族众择地捐资在今址重建,于咸丰九年(1859)建成。咸丰十一年(1861),尧阶公曾作《祠堂记》予以记载:


“丙辰秋立基,七年兴工,越九年竣事,因势营构堂宇,东向亦法古制,亦徇时好也。虽然祠堂建遂,谓敦本收族,足以萃人心哉。夫敦本必收族,收族乃萃人心。”


宗祠至今已150余年,虽历经战乱以及近代各项政治变革,但由于客观条件所致,尤以本族子孙后裔合力保护,其基础构架仍然保存完好,面貌依旧。为本县乃至周边数百里仍保存完整的祠宇之一。


朱氏宗祠原有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槽门、围墙及三进四横的主体建筑构成。整个建筑群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体现了晚清建筑风格。2005年10月,朱氏宗祠被确定为“峰县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努力争取申报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奇迹。




朱氏宗祠槽门门联曰“西江派衍,南楚大宗”。说明本族发源于江西,系楚南地方一带之旺族。祠堂大门门楣上“朱氏宗祠”四字,笔力遒劲、严谨端庄,系曾国藩手书。大门两边门联 “法书鼻祖,正学心宗” 为尧阶公所撰。尧阶公于清同治八年(1869)在二修族谱中记述:


“我朱姓自羲义字始,正姓氏十有五命飞龙造书,赐朱姓,名襄”。


故朱襄乃中华朱姓共同始祖,首创六书,奠定了中华文字之基石。故称“法书鼻祖”。同时因朱姓历史上有朱熹创立理学、朱柏庐著有《朱子家训》均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学,加之我朱姓迁潭始祖朱通亦“以理学著名”。故朱姓称“正学心宗”,毫不为过。故尧阶公所撰此联是语出有据的。



大塘朱氏宗祠的所有对联均由尧阶公亲手撰成。进入祠堂正门,便步入了一个长宽十余米的丹墀,地面由三合土构筑,镶嵌着鹅卵石,成鱼鳞状。过厅顶上是戏台,戏台两边的对联是:


怎么样拜相封侯,千古忠臣出孝子;

如果能爱亲敬长,一堂雍睦大团圆。


戏台两边也另有一副对联:


美矣奉当朝礼乐,

恍然见先代衣冠





从一进过厅到二进大堂,中间是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堂前厅柱子上的对联是:


垂训仰先型、内而持己,外而接物,自有格言列条目;

注经教后世,处为大儒,出为名臣,须知诚意是源头。


进入大堂,两边柱子上刻的对联是:


登堂有公是公非,怀一点偏心,即对祖宗不住;

居室要能容能让,留半分情面,勿忧家族难和。


大堂是朱氏宗族祭祀、议事、举行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堂两边墙上有朱熹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如果说前厅的对联体现了文人士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家国天下情怀的话,大堂的对联则是大塘朱氏家族治族的族训、族规了。大厅上方悬挂着许多匾额。其中有孙科题的“奕叶长荣”,程潜题的“敬宗收族”,张治中题的“大中至正”,白崇禧题的“源远流长”,本族子孙朱费隐等题的“克绳祖武”、“奉先思孝”。其实朱氏宗祠所悬挂的民国要人题词,除了上述已经挂上的之外,还有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积厚流光”,孔祥熙题“望重楚南”,居正题“天潢世胄”,于右任题“敬宗收族”,吴稚晖题“高阳世德”,戴季陶题“家族为国族的基础,孝是家族团结的根本道德”等等。中共湖南省委原书记熊清泉也为朱氏宗祠题了“敬宗睦族”的墨宝。这些前民国要人题写的匾和题词都是由前民国国军少将、大塘朱氏第十七代孙朱费隐公在抗日烽火连天的岁月,即1943年四修族谱期间,由他通过各种关系请来的。


















大堂往里进入第三进是神堂,里面供奉的是大塘朱氏始祖大郎太公。两边对联是:


千秋乡远溯先泽,

七族支分此大宗。


对联概括了大塘朱氏的迁徙及分支概况。据大塘朱氏族谱载:大塘朱氏始祖字黎雍、号大郎,元至正四年(1344)甲申九月十八日寅时诞生。始祖妣汤氏太君,元至正八年(1348)戊子正月十五已时诞生。大塘朱氏支祖元通公、字运亨,明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十一月初一日寅时诞生,元通公以下繁衍至今已有二十一房,合数万人之众。正厅左侧有八角门,出门便是现在的大塘光彩小学。




大塘朱氏宗祠是双峰全境内祠、校共建的典范,既完整地保持了朱氏宗祠的原貌,又将学校建设得规整有序。这与大塘朱氏历来尊师重教的良好家风是分不开的。从晚清到现在,祠堂一旁即族学。当年尧阶公作为朱氏宗祠的经管,即在此开办族学,教习子弟,课徒授业。至今大塘朱氏仍专门制订了《大塘朱氏宗祠激励支持下一代成才章程》,设立专款用以资助族中子弟勤奋求学。


大塘朱氏宗祠能做到祠、校共兴,除了大塘朱氏有良好的尚学氛围外,更与大塘朱氏中几位名人即晚清大儒朱尧阶、民国少将朱费隐及前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朱振基等人接踵相守,薪火相传密不可分。


据清钦盐提举衔侯选训导尧阶公于同治八年(1869)为大塘朱氏二修族谱序中所述:


“我朱姓自羲义氏始,正姓氏十有五命飞龙造书,赐朱姓,名襄……世居沛国,按通志其后甚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丹阳、太康、河南之九族,显于汉唐间。历唐不乏理学名臣,我前辈未敢摭拾,以侈门户,遵朱子以始迁为祖。我族自宋世袭寿昌,先作礼大将军,铭公第五子讳通,世居江西泰和。于宋开禧元年从豫迁楚之长沙潭邑唐兴湾,以理学著名,为迁潭始祖。”


“我族自通公以上五世袭为将军,通公以下七支皆成巨族。我大塘为广公分支,沐祖宗德泽,文学武功,渐起振兴,男为忠臣,女为节妇,荷朝庭旌奖者特书不一。”


从尧阶公的这些记述可以说明,大塘朱氏先祖是一个有着光辉历史的家族,在近现代史上更是人才辈出。


朱尧阶


朱尧阶,名蓂,号尧阶,大塘朱氏第十五代孙。生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卒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2年),享年七十岁。朱尧阶在晚清与湘军之父罗泽南并称为湘中两位大儒。少年时好读书,能过目成诵。其父玉声公因做生意受挫,曾强令他弃学务农,他恳请乡邻劝说父亲,得以继续求学。他是大塘朱氏第一位中举者,与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交情最笃。尧阶公中举之后不愿出仕,便在老家课徒讲学,从者日众。清道光、咸丰年间,中兴名臣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曾国华、曾国潢,其子曾纪泽及茶园刘蓉(曾任陕西巡抚)等均出自他门下。他与曾国潢又是儿女亲家。



尧阶公学识渊博,一生著述颇丰,现存有《朱尧阶文集》及《淡禄堂杂著》等,诗、词、歌、赋、文、联均颇有建树,尤以楹联见长,被时人喻为“湘中第一楹联大师”,连曾国藩都佩服不已。他告诫弟弟们说,做对子,须向朱尧阶学(《曾国藩家书》,岳麓出版社1980版,钟叔和主编)。至今保存在原双峰书院即今双峰一中院内的名联:“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即出自公之手,江口大塘朱氏宗祠的所有对联皆为公所作。尧阶公作联才思敏捷,出口即成。既有引经据典的磅礴大作,也有白丁皆懂的乡村俚语。光绪年间,曾任湘乡知县的丁兰征曾说:朱尧阶“田夫贩卒,往往能道其轶事”,丁又说公“学识之渊博,襟怀之洒落,志趣之高尚,即可想见其为人”。道光、咸丰年间,曾国藩多次力邀公出仕,均为公所拒。宁可隐居淡禄堂课徒养亲,怡然自得。因先生学识渊博,桃李满天下,故湘中一带人皆尊呼为“尧阶十五爷”。



为修建宗祠,尧阶公可谓呕心沥血。从发动族众筹集资金到选址定基,都是公亲力亲为。在祠堂完工两年后,即咸丰十一年(1961)九月初六日撰写的《祠堂记》里,充分表达了他的心声:


“会族议捐若干金以上充主修,日集贰千余百金,择监修矢公矢慎董其事,户首、经管、房长及族之能者,纠捐催捐汇其资。卜丙辰秋立基,七年兴工,越九年竣事。因势营构堂宇东向,亦法古制,亦徇时好也。虽然祠堂建遂,谓敦本收族,足以萃人心哉。夫敦本必收族,收族乃萃人心。始祖远隔数十世,有非骤然积诚所能达者,惟我宗人能体始祖之心为心,视数十世子孙为一体斯,萃数十世之子孙为一心。始祖虽远,隔数十世如见其心也。”


这里还要提及“朱氏宗祠”四字,一直传说系由当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所书。据笔者查阅曾国藩与尧阶公在咸丰七年至十年间,来往书信有十封之多,其间日记中也多次提及,可以说尧阶公与曾国藩一直过从甚密。请曾国藩为朱氏宗祠题字亦在情理之中,且字迹笔力遒劲,字体与曾国藩在其他地方题写的完全一致。


大塘朱氏宗祠正是由于尧阶公日夜操劳,苦心孤诣,使其宏大的规模,独有特色的建筑格局,成为湘中地区少有的晚清风格建筑,虽历经百六十年风雨和战乱破坏,至今仍然保持构建时原貌,还成为县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尧阶公功在千秋。



大塘朱氏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1943年曾集族众撰四修族谱。而在此次修谱中,有赖于有“军中儒将”之称的国军少将朱费隐,他为宗族立下了不朽功勋。


朱费隐,字平梅,曾用名朱玉迪、朱楚藩,1900年5月出生,湖南省双峰县杏子铺镇大树村人。


费隐公于1925年参加大革命,入湘乡中里农村师范讲习所任学生会主席,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担任湘乡农民自卫队副队长,保卫农运、工运、妇运工作。1927年5月,长沙马日事变爆发,费隐公担任湘乡工农义勇队副队长,率队至湘乡与湘潭交界处的云湖桥,阻击许克祥部,并将其击溃。大革命失败后,公逃到武汉济难会,继续做宣传工作。此后宁汉合流,国民党大肆捕杀革命人士,济难会解散,费隐公改名投考武汉国民党第六军学生总队。在队期间曾请求中队长汤恩伯,从国民党欲捕杀的中共党员名册中删去九人名字,使他们免遭杀害。是年秋,学生总队转迁九江、南京,旋西征击溃唐生智部。尔后迁回长沙,组成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费隐公进入第五期步科。


1928年4月,费隐公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分至第六军独立十七师四团特务连见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独立十七师特务连长、湖南团防训练所上尉副队长、湖南保安处上校科员、保安第八团中校副团长、南岳训练处上校教练股长、保安处上校参谋主任兼伤兵管理处主任等职。长期在湖南本土部队和机关从事军事工作,对部队训练、教育颇有研究,编著了《步兵班排连战斗教练之研究》一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费隐公被日寇飞机炸伤住院,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亲临慰问。1938年秋,公兼任湖南第一个荣誉团团长。其时国共合作,掩护老共产党员王俊恒在湘乡开办再生医院,开展地下工作。1940年,公入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受训,其间集体加入国民党和“三青团”,次年升任训练团少将分队长、中队长。1943年,公调任中国农民银行训练班少将训练处长兼大队长。同年冬,调任银行人员训练所少将顾问,经程潜推荐回湖南任行政专员,因日寇陷湘未就职。之后,公回湘乡兼任抗日战斗指挥部第一、二、三区指挥及益阳专署顾问。其间曾揭发检举县长周世正和区主任蒋水生、罗友胜渎职殃民,使之被撤职。



费隐公在中央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与蒋经国先生同学,后留陆军大学任教并撰写了《步兵操典》作为国军军事院校教材,学员中有蒋纬国等。故费隐公被人称穿过黄袍子(指入黄埔军校),披过绿褂子(指入陆军大学将官班,湘乡话绿与陆谐音),既与蒋经国同学,又与蒋纬国有师生名份。费隐公利用自己超广的人脉,吁请当时众多民国要人为大塘朱氏四修谱题词。不仅使族谱光彩夺目,也为宗祠有这么多名人题写的匾额悬挂在堂而蓬荜生辉,如今已成为朱氏宗祠一道亮丽的风景和文物。


抗战胜利后,费隐公任退役军官队长沙军官中队少将中队长,后调中央训练团退役将官班,参加了中山陵“哭灵”活动。淮海战役爆发后,公撰《做事与做官》一文,登载于全国大小报纸,反响强烈。1948年冬,应程潜邀返湘任长沙绥靖公署少将高参,秘密开展迎接解放活动。1949年月,程潜特派朱费隐兼任湘乡县长,他在任内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如策划起义,捐田二十亩救济水灾,收缴散失武器弹药,掩护程潜化险为夷,保全狱内进步人士,封存物资,完成移交等。8月4日下午,公率湘乡县自卫、警察武装通电起义。


1950年6月,费隐公被安排为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1955年4月,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7年11月,被错划为右派和现行反革命,开除公职。次年10月,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1968年刑满释放。1978年5月予以平反并恢复名誉及参事职务。1979年6月,由涟源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撤销原判。费隐公晚年不辞辛苦,开朗乐观。在积极撰写文史资料的同时,努力锻炼身体。从1981年起,连续多年参加长沙市马路长跑比赛。1991年,91岁高龄时被评为长沙市健康老人,并获荣誉证书。


费隐公于1992年7月病逝于长沙,享年93岁。



说到民国时期朱氏宗祠的辉煌,则不得不提起大塘朱氏的另一位民国英烈,即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第一位为国捐躯的烈士——朱一鹏。


朱一鹏(1898-1925),字海滨,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毕业。父朱炳照,母成氏,妻成氏。父从教,家境贫穷。湘乡县立高级小学、湘乡县立中学毕业。1921年充湖南援鄂军总指挥部上尉副官。1923年任湖南讨贼军总司令部军务委员。1924年初任湘军总司令部军务处处员,广州大本营禁烟督办公署科员。据大塘朱氏四修族谱中的《朱烈士一鹏家传》记载:朱一鹏“公年少不羁,读书不求甚解,虽从师讲课,但南北纷争,常抱投笔请缨之志。适先总理创办黄埔军校,遂奔赴广东,考入军官班,毕业后会陈炯明阴蓄异志,叛迹渐著,先总理乃集诸生于堂上,问谁愿意去侦察逆谋者,公与某等四、五人,不顾生死,同声请行,大有荆轲去秦之概。乃命驻汕头密探详报,抵汕月余,事泄,为逆党执送陈部问罪。既至,陈见其风仪娴雅,倜傥不群,不忍加害,多方诱其去彼,就此共图富贵。公谈笑自若,谓今日尚有何言,但以未砍尔头为恨耳。卒被极刑,以死耗闻,全体士官同学咸为惊悼。时民国十四年(即公元1925年)乙丑二月七日,即黄埔生为国捐躯之第一回也,年方二十有七。公弟征夫收其尸而葬之。未几,讨平陈乱,奉命改葬于黄埔公园之烈士冢,与东江殉难同志春秋附祀,年颁布恤金有差,可谓虽死犹生矣。”朱一鹏烈士奋不顾身,临危授命即所谓临大节而不可夺者矣,其视死如归,舍身为国的英勇大义又为后世所景仰。朱一鹏后被追为“黄埔烈士第一人”。



朱一鹏自1924年5月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军官班第一队学习。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致词强调“革命党的资格,就是要不怕死。”朱一鹏牢记总理训导。当年9月,遭到反动商团屠杀的广东农民自卫军和工团军余部避难学校。朱一鹏等10名同学自告奋勇帮助他们开展军事训练。11月,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时,鉴于陈炯明阴谋叛逆,孙中山召集学生训话,问:“有谁愿意侦察叛逆者?”朱一鹏第一个响应。孙中山先生对朱一鹏的这种奋勇争先的革命精神极力赞扬,“乃命驻汕头,密探情报”。


朱一鹏奉命抵达汕头后,多次打入陈炯明部的冯兆麟、沈鸿英部,及时将陈炯明叛逆行径的情报向军校特别党部汇报。但因事机不密,他的行动引起了冯、沈部下的怀疑,被陈炯明安排的一名特务察觉,不幸中计被捕。在审讯中,陈炯明拟诱降为己用。朱一鹏不为所动,横眉冷对,视死如归。于1925年2月7日在广东汕头慷慨就义。是年10月,东征胜利以后,黄埔军校师生将朱一鹏烈士的忠骨从汕头移葬惠州黄埔公园烈士冢,并将其名字镌刻在东江阵亡将士纪念碑上,以让后世永志不忘。


朱振基


朱氏宗祠自建祠伊始,在祠堂左侧有一排厢房作为朱氏族学,尧阶公早年亦在此课徒授业。清朝末年,新学兴起,为了培养家族后裔,经族众商议,开办了一所新式族学,名曰“沛民学校”。解放以后,“沛民学校”改为大塘完小。因学生人数日益增多,祠堂内房屋光线暗淡,教室破旧不堪。原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大塘朱氏第二十代孙朱振基,对蒙校感情笃深,遂生筹款重建学校之念。从1998年起,他四处筹集资金30余万元使学校得以重建。新校舍2001年落成,教室宽敞亮堂,面貌焕然一新,并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改名为大塘光彩学校。


朱振基,字承佩,双峰县杏子铺镇江口村人。1941年正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祖父连和公以上四代单传,世代务农。祖父、祖母生子七,四人成家。到振基出生时已成为一个大家庭了。振基系连和公长孙,从小聪颖过人,经受严格家教。进入学校读书以后,刻苦努力,成绩优异。1960年夏,其父病故,仍以顽强毅力完成学业。1961年高中毕业时,经中共湘乡县委保送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深造。1966年元月毕业后,留洛阳第二工程兵学校任政治教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始终站在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一边。1970年5月调军委工程兵司令部,先后任秘书、工程兵党委写作组成员、工程兵政治部宣传部干事。1980年底,调长沙工程兵学校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一大队政委。1986年1月转业至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担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副部长,并兼任湖南省工商联党组书记,2003年10月退休。



振基先生在中学读书期间品学兼优,是优秀团干部。并于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前夕光荣入党,是该校首批入党的学生党员之一。在部队院校学习期间,曾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该校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两次赴北京参加军委工程兵“四好”“五好”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和工程兵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0年上调军委工程兵司令部、政治部工作期间,正值文革中后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站在捍卫毛泽东思想正确路线一边。


振基先生于1986年转业到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工作以后,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广交朋友,联络友谊,朋友遍于海内外。在担任统战部副部长兼任湖南省工商联党组书记期间,努力为民营企业界朋友办好事、实事,深受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欢迎。



振基先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江口村是双峰县最边远的一个山村。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韶山灌区以后,这里被洋潭水库包围,形成半岛。村民外出、运输极为不便。他读书发蒙的大塘学校历经百余年风雨剥蚀,破旧不堪,已成为危房。振基先生看到这些情况心情沉重,决定在退休之前为家乡办两件事:一是重建大塘学校,二是为村里争取资金,修通连接外界的公路。从1998年起,他通过各种关系,找宗教界、企业界、朋友捐资32万元重建大塘学校,后改名大塘光彩学校;利用自己担任湖南政协常委的有利条件,连续3年提案“修建连接水府庙水库和洋潭引水坝的防汛通道”。省交通厅先后拨款48万元,在杏子铺镇政府的支持下,修通了连接杏棋公路与江口村的乡村道路,以后又接连通过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移民局等多个部门争取资金数十万元,配合政府乡村公路建设,硬化了通往江口村的公路,给家乡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振基先生退休以后,退休不退志,连续两次被评全省优秀离退休干部,受到省委有关部门表彰。2004年,曾应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之邀,担任三一重工党委书记,为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党组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8年,振基先生通过友人介绍,将由香港朋友梁伟明先生创建的“阅读·梦飞翔”基金引进家乡。在双峰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目前全县已经在10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图书馆。基金会投资达到700万元以上。这些图书馆的建成,为完善双峰县中小学图书馆设施,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了贡献。


振基先生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奉公,生活艰苦朴素,心地豁达开朗,凡接触过他的人都认为他平易近人,好相处,好共事。振基先生是大塘朱氏新一代后裔中的杰出代表。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朱氏宗祠派衍出来的子孙可谓人材辈出,遍布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党政机关有担任厅局级、县团级干部的,有在大学担任教授、副教授的,有在企业界资产过亿的。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出力,为民族争光。这些都是大塘朱氏家族的荣誉。





江口是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既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更有瑰丽的人文景观——大塘朱氏宗祠。大塘朱氏宗祠厚重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连绵的人才辈出,成为江口乃至湘中不可多得的文化宝库。


作者:朱建旺,供职于教育行政机关,偶尔写写东西,总觉辞不达意,闲时好翻翻书。

说明:本文系土著民“最美宗祠”栏目特约稿件,欢迎转发分享。其它平台欲转载,请先联系授权事宜。


延伸阅读


最美宗祠征稿函

八仙胡氏宗祠

葛氏宗祠侧记

黄诚:人间江口是仙乡

陈民喜:涟水河探游记

编辑:沙海

投  稿:在主界面发送“投稿”了解

加入粉丝群:在主界面发送“加群”

合作交流:加微信huangcheng007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