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不要说临海话|为此他们引发了一场争锋相对的大辩论
什么时候、什么场景、面对怎么样的人
你才可以无所顾虑大大方方地说出临海方言
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
“你是哪里人”
语句里含乡音的人是一眼能看到属性的
仿佛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
都是替家乡和世界对话
五月暑期社会实践
第三期
May Camper
五月暑期社会实践从2016年开始,目前已经是第三期,为了让老城区更多年轻视角而发起。
让年轻人回到临海,在老城区用创意和实践与家乡的人事物进行互动和探索,在一个暑期实践周期中,通过递进式的项目参与,让年轻人真切地感受在地生活,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发现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新鲜感的老城。
Maycamper 项目二
『城市互动探索』
关键词:临海方言 / 城市探索 / 好奇脑洞
“临海方言”这个暑期实践主题
由6位姑娘完成,其中有2位是异乡人
还有一位在江苏度过童年
重庆 长沙 常熟 临海
四个不同地方的人 用不同的生活背景
解构临海方言
他们看到、听到、记录、所辩证的
是怎么样的
(长按图片,二维码可跳转乡音)
走街串巷 上门灌煤气
仍是临海常听到的吆喝声
要是正好需要
赶忙推开门跑出去叫住师傅
只要人能走过的地方
大概“黄包车”都能
没有喇叭 没有指示灯
要转向只有伸出胳膊加上师傅的声音
“让下 让下”
不知道还有多少临海人
学的第一首童谣是“斗斗虫....”
简单的语句里承载的
或许却是上一辈他们的童年回忆
每当四月初八过后
满街冒出的乌饭麻糍
远行的人没办法吃到
清甜软糯的香气
是一句叫卖就能唤起的滋味
当我们在说方言的时候
除了在表达自己的需求
表达自己与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动态相依
与这片土地不动声色的变化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把内心最柔软
最毫无保留的一面
都留给最熟悉的人事物
因为有太多的地域碰撞,在他们对临海方言进行城市探索的同时,六位姑娘意识到方言的现状式微,发现年轻人对方言的保护应当被重视。于是她们发起一场关于方言的辩论赛,希望通过探讨,能更清楚地明白“方言”对于我们是一种如何的存在。
(滑动可见完整内容)
正方一辩:
方言是一种体现当地特质的文化,例如临海的方言与普通话区别是很大的,这也是与其他省份、地区区别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日趋一致的现在,一个城市的独特性表达非常重要。例如北方人说话干脆直爽,南方人说话温柔婉转,这是除了地理位置外最能体现区域差异之处。保留城市的独特性,才能拥抱丰富多元的社会,才能使社会中的每个人更有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我方的观点是:青年人学习方言是有必要的。
反方一辩:
普通话的交流更加便利,随着时代的变化,地域之间的交流的日趋频繁,普通话使用的推广,方言的作用日渐式微。学习、工作、日常交流,能用到方言之处少之又少,而普通话的使用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减少了不同地区人们交流的沟通成本。
因此我方观点认为:年轻人没有学习方言的必要。
正方二辩:首先反方一辩,普通话虽然便利,但是那请问你平时都是用普通话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沟通的吗?
我们都知道沟通是感情联系的重要方式,而方言是与长辈沟通的必要途径。对于一些上了年纪或者惯于说方言的长辈来说,他们可能说不好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单一的使用普通话交流会使年轻人与长辈的交流变得少之又少,进而失去与长辈沟通的机会和能力,
无论从亲情交流还是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都是我们这代人的遗憾,因此学会使用方言十分必要。
反方:对方辩友,我觉得你们有点搞错了重点。与其说,学习方言十分必要,不如说,学会和老人沟通十分必要。而沟通不仅仅只能依靠方言,如果一个家庭里面的交流互动的缺失,归咎于语言的差异,那我认为是荒谬的。我们年青人更加需要的是对外交流,普通话带来的实际好处足够我们生活得很好,因此没有学习方言的必要。
正方二辩:一说语言就想到沟通,没错,语言确实是我们沟通的桥梁,但是我们题目是/“年青人是否该学习方言”让我们回到方言本身来看好吗。不知对方辩友想过没有,方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他还是文化的载体。刚刚我们开头猜的其中就有苏州小调,还有许多地方剧种例如徽剧川剧越剧花鼓戏,都要用方言才能唱出其中的韵味。除了这些传统剧目,还有新兴的港剧、布袋戏等等都是要用方言的。如果方言消失了这些东西的失去的魅力就太多了
反方:一一看对方辩友对艺术文化了解不深,很多戏剧也改变了自己的形式,为了覆盖到更多的人群,他们选择用普通话的形式表演,比如苏州评弹,它为了更广泛的传播,选择用普通话代替。去掉方言的基础也就降低了受众的门槛,让全国各地的朋友都能领略到苏州评弹的魅力与风情。是艺术的进步,也是国人审美的进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地方特色的艺术还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难道不是中华崛起很好的推进吗?
正方一辩:我觉得对方辩友很有意思。一些艺术形式是建立在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全用普通话表演,他原本的韵味情感或多或少的缺失很多,例如川渝的川江号子其中声调韵脚就用普通话是无法替代。如果方言消失没落,那么我们失去的必然不仅仅是方言,还有一系列的由方言而衍生的文化产物。没有了文化,又谈何文化自信呢?甚至想向反方辩友提问,如果我们以如此冷漠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方言,那我们的时代,是否就会倒退到一个样板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否就成了一个包容不了牡丹亭,包容不了重庆话嘻哈的民族呢?
反方一辩:不好意思,我想纠正一下正方辩友的措辞。我方对待方言的态度绝非是冷漠的。它应该被重视,被保存,但不值得青年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对于部分常年在外,没有方言基础的年轻人来说,难度之大,不亚于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甚至还要困难。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做机会成本,学习方言的时间精力或许放在其他领域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请问对方辩友,你能用方言来做什么?同声传译方言吗?
正方一辩:一个只崇尚效率和实用主义的社会是冰冷的和不公平的,再说了,同声传译方言怎么了,很多方言记载的文集也非常有价值需要研究翻译传播,而且增加工种还能降低人口失业率。
反方:既然提到人口失业率,大家应该都知道物竞天择这个词吧,方言对于普通话来讲,就是这个道理。正如电灯代替了蜡烛,微信代替了写信,电子书代替了纸质书。一切新兴的事物都可以看做是科技上的创新。国家选择推广普通话,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进步。更宏观地看,世界语言从游牧时代的1.5w,到现在的0.6w并且依然在不断减少。语言首先是交流工具,其次才是文化。普通话的交流使信息交换变得更高效,一地/一族的方言会有诸多方方面面的局限,可见方言的没落和消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正方辩友,你们反其道而行之难道不是违反自然发展规律的吗?
/ 中场休息 /
正方: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那么多奇迹,大家不都是在等待那个奇迹吗?方言的变化当然也不都是自然的选择,在2001年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推广普通话由使方言失去了很多的使用场合和方式,人们不得不使用普通话,而这些并非自然的物竞天择,而是人为去干预的。现在的政策也已有改革,我们该去涉及学习方言,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反方:知识面,说那土土的方言就是增加知识面了吗?对方辩友太无私了,愿意给我们提供这么有意思娱乐,谢谢你们。(方言)我就觉得方言很土,就连临海话自身也这样的认为,方言里面讲“半洋加土”的土指的就是方言,洋就指的是普通话。你自己的方言都说自己土,不就是拿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吗?
正方:不好意思反方辩手,我不太明白你说的“土”是具体什么含义。我想请问“走亲戚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里向我们表明:农耕文明长期作为发展主流,日常里沿袭下来乡土特色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因此,我认为所谓的“土”,不应该是土气的土,而应该是“土地的土”,“乡土的土”。同时我也认为,对方辩手所说的“土”,过分狭隘了。我们明明龙蛮龙。
反方:但是方言的语音语调会导致人们对一个地区的人们产生一个刻板印象。比如说多数人认为江浙地区就婉转温柔,东北人满口大碴cha子,川渝地区的蛮横泼辣。(此处不存在歧视)
正方:导致刻板印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方言好吗,对方辩友
语调明明很好听啊,不然哪来的南方温柔,北方爽快
现在的学生上课标普,下课塑普,回家方言,切换的同时可不就是有掌握了一项能力吗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会双语呢
你们见过哪个福建人发发发发发地笑吗?
反方:不针对任何人,但我想表达方言本身就有很大程度上的粗鄙性。而粗鄙的方言使用在网络时代甚至可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大家想到重庆,除了火锅,还有什么?是不是就是那一句:我有一句妈卖批不知当讲不当讲?
这在重庆是非常脏的一句骂人的话,但到了网络时代,却摇身一变成了一种时髦或者潮流?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究竟要容忍多少次道德底线被触碰的冒犯?对于这样的不文明行为,我坚决反对并嗤之以鼻。
正方:对方辩友,我想说,方言中的粗鄙之言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不要因为你们知道的多是脏话就觉得方言里都死脏话。更多的是比较日常有趣的谚语、俚语,方言有许多字/词的发音、意思和表达方式上和普通话有一定差异,普通话里你我他的“他”字,台州话读[géi],老百姓在说,却不会写。程和平经过研究,认为应该是“渠”字。有朱熹诗句为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渠”是代词,指代他、她、它。但是在普通话里,“渠”已经没有这层含义了。“台州话保留了该字古音义。”
这些差异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含义。如果舍弃方言。对中华文化,单语言这一方面打击就是不可估量的。语言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它,而且学习方言既能锻炼你的学习能力又能提升你的语言水平,甚至能增加你的文采,何乐而不为呢?
反方:请正方辩友仔细读题,“年轻人是否有必要学习方言”。如果该场辩论会只是单纯地陈述使用方言的好与坏,那我可以举出无数个例子。例如方言地区的人们对外地人的接纳度包容度就更低,相同地区的人也更容易抱团,例如我自己就更愿意跟川渝地区的朋友玩,毕竟他们不会嘲笑我的“刘奶奶喝榴莲牛奶”。
正方:对方辩友要求实在有点高。作为年轻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强,很难想象会有人会被方言影响到完全无法说不清楚普通话。
至于口音,我并不觉得带口音的多么不好的事情,在交流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带口音甚至经常成为一个萌点。比如创造101的小豆子李子璇很可爱啊,很多人都因为她的湖南塑普才认识喜欢她啊。所以口音怎么了咯了方言咋了咯。有什么不行呢?就算你不喜欢,有那么多人喜欢,你凭什么以一己之见去否定它的价值?
反方:我们没有否定方言的价值,我们也没有必要学习方言呀,正如开头所说,可以保留但是不需要花费精力去学习方言,正方辩手不断举出个别例子和个人社会现象,而没有考虑人类历史的社会进程,抛掉方言的语境谈方言保护,无异于在全是沙漠的土地上树木保护,本质上是耍流氓。与其空谈保护,不如多读书。
正方:你都不去学习,怎么去保留呢?
张爱玲小说很多对话都是上海话
《狂人日记》里说爹娘是娘和老子,明显是方言
《边城》里翠翠骂二老“你个悖时砍脑壳的”,明显是湖南方言
《阿Q正传》里“我和你困觉”,困觉明显是方言,让阿Q说:“吴妈我和你bi···!”
整个辩论过程,现场很激烈,平日里斯斯文文的姑娘们都弓拔弩张,旁听的人倒津津有味。
其实说到后面,大家都已辩证不下去了,因为反方内心里是站正方的。通过这样一场辩论,我们能比平日里的三两句有了更多看待方言的角度,特别是在加入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历史之后。
我们在辩论赛之后,由方言衍生到了国学文化。
在韩留学的共创官果子,跟我们分享他在韩国每天穿汉服、参与组织的文化活动,身体力行地推崇中国文化。他在跟我们聊这些的时候,那份认真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而现场还有小伙伴听辩论的同时,认真记录和思考,关于方言、临海文化传承和五月近几年所做的事情。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六位姑娘发起的方言辩论赛
在二十个人之间引发小小的风暴
我们参与和见证过
关于主动探索
尝试理解自身和这座城市的关系
这应该就是May Camper的存在意义
# 如果你在异乡听到临海话 会回头张望吗 #
为了让方言以更有趣更生动的形象出现在大家视线里
五月做了很多尝试
希望每一个从临海出发的年轻人
都带着一份家乡自豪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五月文化创意联盟】
复制这段描述¥lHO1bVMrZ2E¥后打开👉手机淘宝👈
—
2018五月暑期实践
Maycamper
魔仙堡组
李雅雪 侯葳琦 西瓜 邹柔 郑初
共创官
Vong
—
项目策划|「May camper」创意部
logo设计|WILL DESIGN
图片设计|魔仙堡组
辩论赛|魔仙堡组
编辑排版|胡某某
/或许你会想了解/
(点击文字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