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近年来可谓是各界“红人”,谈及腹泻、肠道菌群、肠道生态平衡,你一定会同时听到“益生菌”三个字。那么益生菌到底是何方神圣?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腹泻吧!众所周知,每个人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病毒细菌感染、过敏、或是环境改变等,导致腹泻发生。腹泻是最常见的疾病或疾病的伴随症状之一,尤其是在婴幼儿时期,腹泻是常见的儿科病,仅次于肺炎,位居第2位。
据WHO调查,5岁以下儿童每年发生腹泻约30亿例次,2005年有16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其中80%不满2岁。发生腹泻时,首先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就是肠道,肠道黏膜的受损直接影响到食物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长时期或反复腹泻最终将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有研究发现,儿童随着腹泻时间的延长,体重低下、佝偻病和贫血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无腹泻的儿童。当营养不良发生时,又将影响人体免疫功能,受损肠道功能难以尽快修复,形成恶性循环。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99%的营养素通过肠道吸收。肠道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它附着和集结了人体70%以上的免疫细胞和功能,90%毒素经过肠道排出。肠道里定植一个庞大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目前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依旧是科学研究中热点中的热点。简而言之,这个被称作“人类第二基因”的肠道菌群,其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基因数是人类本身基因数的100倍。有益菌
可以和人体形成良好共生关系,改善肠内微生态平衡,增强免疫力,帮助营养成分吸收。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益生菌”, 目前公认的益生菌定义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会赋予宿主某种健康益处”,比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中性菌
一般情况下属于“中立”菌群,只要数量在合理范围,且只在自己的“领地”活动,那么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但是,一旦肠道菌群紊乱,也会引发多种疾病,如肠球菌、肠杆菌等。
有害菌
我们又叫致病菌,在肠道内数量最少。当肠道内有益菌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时,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影响其他菌群定植的同时还分泌大量毒素,这些毒素经血液进入人体,攻击正常细胞,导致疾病发生。
众多研究发现,双歧杆菌通过粘附作用与肠上皮紧密结合,形成菌膜屏障,竞争抑制致病菌与肠上皮结合,抑制致病菌定植和生长,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和生物屏障功能,预防便秘、腹泻和胃肠障碍等功能,同时可以在肠道内合成维生素、氨基酸和提高机体对钙离子的吸收。通常益生菌在人体内会经过竞争期、优势期、巩固期和稳定期四个将近12周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优势化。在补充益生菌最初的4周内,益生菌与有害菌中性菌竞争营养物质、生存空间,抢占肠道定植点。此时有害菌的死亡会释放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抑制益生菌生长,造成人体不适。继续补充益生菌进入第二和第三阶段时,此时有害菌大大减少,外源补充的益生菌和体内原有的有益菌协同作用维护肠道健康。当益生菌和有益菌在体内占据足够优势,依旧有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有害菌不能被全部杀灭。丹麦的一些研究认为服用12周益生菌后,可以减半量用以巩固疗效。发生腹泻时,临床治疗的原则包括了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菌群紊乱发生,保证营养素摄入和促进肠道黏膜修复。我们都知道,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后,不仅致病菌被杀灭,有益菌也在劫难逃。病毒感染造成的腹泻使用抗生素不但无效,反而引发菌群失衡。其他诸如过敏或环境因素造成的腹泻,除了回避过敏原或改变、适应环境等以外,也无更好的方法。欲知如何选择合适的益生菌,
请听Dr.Chang下次为您解说~
作者介绍
冯一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简介: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儿童营养临床工作。2007年、2011年先后至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hands Hospital和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儿童医疗中心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临床营养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营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肠外肠内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学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