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防控?新加坡的策略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
亮点导读: 在本次疫情的抗击中,我国的硬核抗疫与新加坡“佛系”抗疫形成了鲜明对比,本文剖析了新加坡的病毒防控策略,与“佛系”抗疫的底气。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思考,战胜疫情的核心原则究竟是什么?面对突发的传染病事件,公卫体系的价值何在?以大幅折损经济为代价来对抗疫情,是最优的策略吗?……
正文共11438字,预计阅读时间:30分钟
本次疫情采取措施的硬核程度、经济损失程度、物资投入体量及医疗资源调用程度空前绝后,用“不惜代价”一词并不为过。
武汉新冠肺病毒疫情爆发之后,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日本、泰国、伊朗、意大利等国家均开始爆发不同程度的疫情,截止到2月25日,日本和韩国已成为继中国之后较为严重的疫情国,其中日本已逐渐形成全国爆发的态势。
在本次疫情的抗击中,我国的硬核策略与新加坡“佛系”、日本的“懒人”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最终产生的综合结果好像我国并没有完全胜出,只能说优劣参半!面对同样的疫情,不同的策略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其中内在的治理逻辑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疫情爆发以来新加坡政府的防控策略剖析
图中身着浅红色衣服者为陈振声,图源:路透社
时间流程
1
全国范围内,仅2月7日当天发生了物资和口罩抢购,后续未再发生。▼以最坏的打算来面对疫情。
自疫情爆发以来,新加坡的各大政要公开发表讲话时都反复提到“我们太脆弱了”,明确表态新加坡的经济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都是非常脆弱的,特别是有限的医疗资源很难满足疫情大爆发时的需求。
然后疫情发生以后,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放弃”对抗疫情,而是直接启动了2003年SARS疫情后形成的新加坡政府跨部门工作组预案,全国相关的职能部门即开始按照流程和规范执行预案内容。
▼以开放的态度认知疫情。
新加坡本次的态度又被成为“底线思维”态度,总理李显龙多次在公开场合中表示本次病毒与SARS或流感类似,意思最坏也不过是SARS流感的级别,即从最开始接触疫情时已经以较高的疫情防疫级别对其进行认识。
未隐瞒、轻视,这不仅让长期面对登革热疫情风险的国人和政府机构有了一个底,同时对于缓解全国范围的恐慌情绪创造了条件。
▼经济、医疗、物资、社会稳定尽量协调平衡。
在此次疫情中,新加坡政府采取的核心措施有:
(1)最大限度的保障医疗系统的正常运转,以满足确诊患者的高质量治疗。
(2)全国的医疗物质优先保障医护、老师、司机等保障性人员的供应,其中医护人员的优先级最高。
(3)非传染区的商业体、公司 、企业等均不执行24小时停工,最大限度的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
(4)积极保障居民生活物质充足,防止诱发恐慌和抢购事件,使居民的社会生活稳定。
(5)基于政府跨部门工作组预案和社区服务力量,全国执行体温检测、高风险人群追踪,并对居家隔离的人群给予生活和就医津贴,鼓励感染患者就医、并通过社会保障措施降低其因为生活或其他原因外出的频率,解决后顾之忧。
上述几项核心措施,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整个社会层面的正常运行和平衡。
▼减弱恐慌和信息不透明所造成的疫情助推作用。
疫情爆发后,新加坡总理和其他职能部门官员均通过权威渠道发布本次疫情防控的信息,并组建谣言排查小组,确保居民所接受的信息权威、正确。
此外,由于未采取全国关门闭店、居家隔离的政策,且生活有序,居民的恐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加之信息的透明权威,公众对政府的信心稳定,对于政府引导公众的后续防控行为创造了优质的土壤。
▼外松内紧的态度,更有利于疫情控制。
新加坡对待本次疫情的政策,最初被认为是“放弃”、“佛系”的策略,公众声讨政府不作为的现象也有发生。但通过一个多月的防控效果可以看出,其实新加坡的政策是典型的“外松内紧”。
外松体现在没有对居民的正常社会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不鼓励非感染患者戴口罩、不主张抢购生活物资等,尽量保障了社会的秩序。
内紧则体现在立即启动了政府跨部门工作预案、全国启动了疫情监测体系和报告制度、疫情信息公开透明、配套严厉的处罚措施。
1
气候因素
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本次疫情的新冠状病毒在高温条件下传播能力受限。不过由于当前全球范围内很多热带国家和地区开始有新冠病毒传播,这个理由似乎并不能完全成立。
2
成熟的公卫事件应急机制。
新加坡作为作为世界上长期面对传染病登革热的国家,在传染病的应急方面长期处于戒备状态。本次疫情爆发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接受采访时即表示,自2003年SARS以来,本国的公卫事件应急机制即长期处于戒备状态,且在2009年H1N1疫情得到了实践性的提升。从本次疫情的控制策略可以看出,新加坡的整个防控策略具有非常明显的流程和规范性,有条不紊、且相当熟练。这也是WHO在2017年评定新加坡公共卫生领域表现全球第一的原因所在。
3
成熟的公卫体系。
多年以来,新加坡在公共卫生建设方面的投入稳居同级别国家之首,且配备有严格的保障性律法。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严厉的政策,随地吐痰最高罚款1000新元,在电梯里吸烟罚款500新元,在公共汽车里吸烟罚款1000新元等措施。同时在公卫生配套建设和环保意识培养方面,一向秉承大力度、高投入的理念。成熟的公卫体系和优良的国民公卫习惯,在传染病的防控理念和行动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好的保障,准确来讲,防控传染病已成为居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所以,截止到目前我们很少从新闻看到此次疫情中有新加坡居民瞒报、刻意隐瞒或者是刻意对抗防疫政策的事件,完善的公卫律法制度与较高的国民素质形成了很好的协调机制。
4
公开、权威透明的报告机制。
基于新加坡比较完善的公卫应急机制和公卫信息系统,疫情出现后,每个感染者的传播路径、感染方式即可在官方网站平台及其他主流媒体平台进行查询。此外,对于疫情的走势和具体情况,政府有统一口径、统一流程的权威发言人和报告机制,不仅能够让民众准确无误的了解到疫情信息,且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到的信息大大加强了民众对新加坡政府的信任。
5
实用主义的贯彻。
新加坡作为小国,官员的结构比较简单,这更加有利于针对公共卫生事件所拟定的政府跨部门合作预案的高效执行,无论是在执行效率还是执行准确率方面都有着非常好的保障。此外,新加坡多年以来,针对传染病疫情或其他公卫突发事件,均把保障经济可持续性、保障居民生活稳定、保障社会资源流畅运转为前提,无论是律法的设立、居民津贴的发放等都贯穿着实用主义的理念。
1
国土面积小、经济薄弱、人口密度大。采取直接封门闭户的全国隔离模式对经济损伤程度较大,民众恐慌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经济损失惨重将会导致对抗疫情的经济基础都不保。
﹏﹏﹏﹏﹏﹏﹏﹏﹏﹏﹏﹏﹏﹏﹏﹏﹏﹏﹏﹏﹏﹏2
新加坡的医疗资源是私人诊所、私立医院与公立卫生机构混合的模式,国家的医疗力量对私人诊疗单位的依赖程度较高,公立医疗资源比较有限。因此,优先保障医疗资源的良性运营是对抗疫情首先要做的事情。
﹏﹏﹏﹏﹏﹏﹏﹏﹏﹏﹏﹏﹏﹏﹏﹏﹏﹏﹏﹏﹏﹏3
新加坡的医疗物资基本上来源于中国或其他国家,资源量比较有限。若全民使用,不仅不能有效保护民众,可能连医护人员的保障性资源也会匮乏。
﹏﹏﹏﹏﹏﹏﹏﹏﹏﹏﹏﹏﹏﹏﹏﹏﹏﹏﹏﹏﹏﹏4
因长期需要面对热带地区的传染病风险,新加坡的整个公卫体系长期处于戒备状态,除非疫情的发展程度超出戒备能力,其他情况下并不需要采取非常态的措施。
﹏﹏﹏﹏﹏﹏﹏﹏﹏﹏﹏﹏﹏﹏﹏﹏﹏﹏﹏﹏﹏﹏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实事求是,是战胜疫情的核心原则
湖北省政府宣称物质充足,武汉政府乃至全国其他各地均宣布医疗物资告急。
武汉红十字会一直宣称仓库里的捐赠物资堆积如山,而前线医生却面临赤手空拳上阵的窘境,垃圾袋缠满身的战斗状况依然发生。
专家组反复强调可防可控,确诊病例却从1例逐步发展到了近8万例。
武汉市政府刚宣布全市完成了98.6%的人员排查,中央指导组再次拉网排查却发现水分巨大。
突发传染病事件中
公卫体系的价值远大于临床诊疗的价值
恐惧所造成的混乱
远比传染病本身带来的毁灭性更大
但是,恐慌情绪的控制并不是捂住不报、报喜不报忧,应该是政府在公信力方面要重点加强,让民众能了解到权威信息,能够提前预警一些事情,而不是一切都突如其来、千变万化、似是而非、朝令夕改。
信息的公开、真实、透明
才是最有效的“疫苗”
经济、社会稳定与疫情控制的平衡
才是最优的方案
总结与答疑:
【1】针对本次疫情,我们采取的措施是错的吗?
针对本次疫情,我国政府采取的大部分措施都是比较得当、恰当的。换言之,目前的一切举措都是基于当前国情、社会现实问题而执行的,并无过多不妥之处。但是,我们泱泱大国,为何会以如此惨痛的代价来应对这次疫情,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其对疫情的防控策略是基于其现实国情制定,如何与我们中国进行比较?
新加坡虽然国小,但其能够以有限的医疗资源、有限的物质资源来实现较好的疫情控制效果,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虽然家大业大,但在公卫系统建设方面的薄弱、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不足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新加坡是非常好的城市级学习样本。
【3】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传染病预防和疫情防控方面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我国的医疗资源处于世界的顶级位置,无论是医生的数量、质量还是诊疗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但我们的公卫建设、特别是下沉到社区的公卫防控体系非常虚弱,这也是武汉宣称排查了98.6%居民,最终被证实水分巨大的原因。
【4】上面长篇大论的分析,向新加坡学习的干货是哪些?
(1)建设优质的公卫系统和成熟的公卫应急机制,是防控传染病长期有效的措施。(2)严格的立法和与公卫配套的处罚律例是促进公卫体系成熟和提升公卫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3)政府公信力建设优于一切的形式化措施,信息公开、透明、权威、真实是稳定公众情绪、提高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4)经济发展、疫情控制、社会稳定需要平衡,是疫情控制的首要出发点,一刀切、抄作业式的措施并不可行。
▼推荐阅读▼
流感进入初春高发期!钟南山院士呼吁:把流感和新冠肺炎两类病人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