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误区大家知多少?我们一起来涨知识吧!
游泳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让女性保持身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让孩子从小学习游泳,会给孩子报各种游泳班,或者让孩子在闲暇的时间陪自己出去游玩的时候游泳。
夏天到了,游泳的人越来越多,但同时伴随游泳而生的溺水也越来越多。
误区一: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道德经》中有句话“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意识是说善于游泳的人往往会被淹死,善于骑马的人往往是从马背上掉下来。
暑假到了,经常有报道儿童或青少年溺亡事件,即使会游泳,作为家长都不可掉以轻心,不能让孩子离开家长视线,不去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误区二:使用游泳圈能避免溺水?
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游泳圈就像他们的救命稻草,安全可靠。
但大家所信赖的游泳圈真的安全吗?
请注意!!!游泳圈不是救生圈!
游泳圈重量轻、易破损、易漏气、抗压能力差、易爆裂。相比游泳圈,救生圈在重量、材料、性能上有更加严格的质量标准,因此使用游泳圈也会出现溺水。
下水后若遇到游泳圈漏气等危及生命状况时,我们该怎么办?
立即呼救并自救避免危险。
若附近无人救助时,应立即保持冷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正确的自救做法是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然后放松肢体,尽可能地保持头部后仰。这样你的口鼻将最先浮出水面,可以进行呼吸和呼救。
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
经过长时间游泳自觉体力不支时,可改为仰泳,调整呼吸,全身放松,稍作休息后游向岸边或浮于水面等待救援。
误区三:溺水时都会大声呼喊?
当我们看到电视报道有人在游泳池溺水,边上有人,还是溺水身亡。大家第一反应,为什么不大声呼喊?
溺水时,大部分人是没有时间来大声地喊叫和扑腾。个别溺水者可能会有短暂的时间喊叫和扑腾,但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误区四:手拉手就能救出溺水者?
经常有报道手拉手救援,最后造成悲剧,更多的人溺水而亡。
手拉手救溺水者是很难救援成功的,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因为手拉手结成“人链”后,一旦其中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更多人都落入水中,从而造成连环溺水的悲剧。
误区五:“倒挂控水法”靠谱吗?
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倒挂控水”,有人把溺水者倒挂背着跑控水,有人把溺水者放到水牛背上控水。这样做对吗?“倒挂控水法”不仅会耽误黄金抢救时间,更会导致胃内容物排出,反而增加了误吸风险,有害无益。
怎样才是正确的溺水救援?
自救:溺水发生前1-2分钟,是“自救”的黄金期。
首先,保持冷静——不要挣扎,不要张嘴。
自救正确动作是:先屏住呼吸,使身体浮起。四肢放松,尽可能把头向后仰,露出面部,保持仰泳姿态“躺”在水面。待身体逐渐稳定后,再开始调整呼吸,作出下一步应对——尝试呼救,或等体力恢复后游回岸边。
如果需要长时间等救援,而且水面风大浪大,那么可以采用另一种姿势——“水母漂”。吸气后,四肢自然下垂,身体俯漂在水面。需要换气时,双手向下、向外划水,顺势抬头呼吸,然后闭气低头,恢复姿势。这个姿势可以帮人最大程度保留体力,保证呼吸。
救人:要量力而为,救助要专业。如果用了错误方法,溺水者可能会受到更大伤害。
下水救人,先脱衣服。一定要从背后接近溺水者,托起身体,让头露出水面,采用仰泳或侧游上岸。
如果没受过相关培训,不敢救人,那么应该这么做:
1、寻找救生员或报警;
2、在岸上用杆子伸向溺水者,或向水面抛出漂浮物如救生圈、木板等。
溺水者上岸后,需要马上进行处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心肺复苏(CPR)——同时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是防止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溺水者死亡的唯一有效方法。尽早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可增加复苏成功率。
小贴士
教育孩子牢记“六不准”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章乐锋
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科副主任
简介:中国红十字二级培训师,美国心脏协会BLS导师,浙江省慢阻肺专家联盟委员。长期从事急危重症抢救治疗,擅长各种急性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及中毒等。通过重症医学专业5C培训,熟练掌握气管切开术,呼吸机应用,纤维支气管镜;B超引导下深静脉穿刺术,运用picco监测技术和B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推荐阅读▼
2021-07-23
2021-07-23
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