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是中风,结果是肿瘤?有中风症状但查不清病因,小心这种病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我们习惯用一种病因分型来对其进行分类,这种分型简单易用,对临床的治疗意义深远,叫TOAST分型。
分型方法是用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症状、体征来进行快速、基础的诊断。其有几种,包括: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分四个亚型,原位血栓形成型、穿支动脉闭塞型、动脉栓塞型、低灌注型。
2、心源性脑栓塞。主要为心脏方面栓子脱落导致脑栓塞。
3、小动脉闭塞型。包括脑小血管病,腔隙性脑梗死。
4、其他原因导致缺血性卒中。包括感染、免疫病、高凝状态、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等。
5、病因不确定型。经过临床多方面检验,都没有找到病因。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类特殊类型的脑梗死。TOAST分型为第四类——其他原因型,血液病肿瘤,血管内淋巴瘤。
辛先生很在乎自己的身体,刚刚政务机关退休的他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的毛病。春夏秋冬都很认真的测血压,认真吃药,生怕自己一疏忽发了中风。
然而上天好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2021年5月中旬,退休刚满一年的辛先生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本以为休息两天会好转的,两天过去了,头晕的症状没有改善。辛先生被家人送到了医院。
医院里辛先生在做过头颅MRI后,被诊断为小脑多发梗死。真是怕什么,它来什么,怕中风,真的就来了中风。
辛先生为什么会发中风呢?
虽然辛先生有高血压,但控制良好。在基础疾病和疾病诱因方面辛先生并没有其他的问题。
不吸烟,没有糖尿病,没有风湿免疫疾病,不喝酒,发中风确实没有道理。
接下来临床医生需要对疾病进行诊治。
诊即诊断,对病因进行诊断。诊断就用到了我们上边提到的TOAST病因分型。治即治疗,有针对性的治疗一般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
辛先生被收入院,进了神经内科病房。在之后的住院期间内,可以做一系列的检查,确定脑梗死的病因,对疾病进行TOAST分型。
我们的病人辛先生很认真的做了相关检查,结果均是阴性。
当所有检查都不能确定病因的时候,那么TOAST分型为第五型-病因不确定型。
辛先生的脑梗死并没有结束,在经过一轮治疗后,虽然头晕症状缓解,但在6月中旬又开始出现听力下降,8月中旬开始出现右侧手脚麻木、言语不清,9月份开始症状加重,到10月份出现复视和偏盲。
不断发作的脑梗死让辛先生和家属们都非常苦恼,再次筛查各项检查,也没有任何可以明确病因的突破口,直到建议他查PET-CT。
PET-CT是筛查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影像学检查。
可以通过这项检查看出,辛先生的肝右叶、肾上腺、右侧肾脏、全身多发骨质可以看到FDG的异常摄取,高度考虑为肿瘤性病变。
而肾上腺活检也可以明确诊断疾病的类型为-高度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
至此,辛先生的诊断最后被确定清楚,本以为小小脑梗死,竟然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大boss-淋巴瘤。
TOAST分型为第四类——其他原因型,血液病肿瘤,血管内淋巴瘤。
血管内淋巴瘤是一种高度侵袭、预后不良的一类血液系统肿瘤,这种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人知功能下降、痴呆多见,其他比较常见的是多发卒中、晕厥、脑神经损伤,这些症状几乎都反应了一种临床特点——动脉血管堵塞。
目前治疗上需应用以恩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可以达到或者部分缓解患者症状。
通过辛先生的病例,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脑梗死病因学筛查的重要性。通过简单的TOAST分型,就可以来解释脑梗死的发病原因。
查找到病因后,医生也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越早发现,越早预防和治疗,相信疗效也就会越好。
本文图片来源:摄图网
武玉军
海军第九〇五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简介: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泰山医学院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现任海军第九〇五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10年,缺血性脑卒中介入诊疗工作8年。
擅长:复杂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对重症病人的抢救及康复也有独到的见解。
章悦 主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简介:章悦,男,1981.07出生,1999年考入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七年制,2006年神经病学专业硕士毕业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11年晋升为主治医师,2014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神经病学博士毕业。
专业方向:癫痫,神经遗传病及神经内科各类疑难杂症。目前为华山医院神经科主治医师。
2021-12-08
2021-12-05
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