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5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用户删除
文丨将爷
今天是3月18日。
中学语文课本有篇《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名篇。读过这文章的孩子,都知道,今天是先生悲愤的日子。
百年风云,世事巧合。有些事的吊诡,震颤人心。
今天,很多喜欢鲁迅的文友,应是悲愤的。他们的心,被一篇文章击疼了。
这文章,标题叫“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刷屏朋友圈。
该文截屏
作者说,他是16岁的高中生。他文章中,多次引用鲁迅,谈论鲁迅。
有转发这文章的人说,这孩子是想当“少年鲁迅”呀!
我读了两遍文章,每读一次,心都是颤抖的,甚至充满恐惧。
这算是我近年阅读中,遇到最心悸的文章了。
当然不是怕文章里面的内容,而是这种玩法打法,令我不寒而栗。
只要有起码的常识判断,都能读得懂这文章在说什么,想干什么!
何况,从文本修辞技术来讲,这文章也完全不值一提。
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这是孩子写的吗?当然,无法查证,也无需查验。
有人说,真是太鸡贼了。这文风,哪像16岁,恐怕是61岁吧!
这些我也不想争了!
我想说的是,不论作者多少岁,都请放过孩子吧。
“救救孩子”,这四个字,也是先生当年最响亮的呐喊!
该文截屏
如果要问我,到底怕这篇文章什么?
我无法承受的伤害是——写作伦理与文化人格怎能坍塌到如此地步?
不论作者是不是孩子,文化都不应承受伦理丧失如此之痛!
这是对文明的公共伤害!
这个时代的写作,确实有很多投机行为。但是,丢掉再大的底线,我认为,也绝不能拿孩子的手放冷枪。
如果连孺妇也不能幸免于价值争议之下的人性灾难,那真的就太可怕了。
是的,这篇文章,我不想进行内容的价值分析。也以此表明对双方观点保持平等尊重!
只是想说一下,我们绝不能背离基本的伦理常识。新闻有新闻伦理,文学讲文学伦理。
很早以前,有一部有名的电视剧,叫《16岁的花季》。那里面的花季少年,是纯真的,阳光的,是干净的,是自信的,是向往自由的。
可是,这个给作家方方写信的所谓高中生,通篇文章语态,阴阳怪气,笑里藏刀,刻毒诅咒,缺乏伦常。
仅举一例:
“你良心让狗吃了吗?”“真是禽兽不如啊!”,孩子,你这样的叙述,自以为很聪明。
但是,你这是在面对一个65岁的老人呀!65岁的老太太呀!只要有起码人性底线和文明伦理,也知道这样用语是何其低劣恶俗肮脏!
这才是我真正的害怕所在!我不论你是多大年龄,也不论你是哪门哪派,更不能你主动被动,甚至不论谁是谁非,但是,我可不可以说,请保持起码的人伦道德?
白纸黑字!苍天在上!
是的,我不愿意拿这个“孩子”的文章内容来举例,也是不想陷入某种价值分歧的争议浪潮中。
但是,有一个基本现象,在疫情期间,每天午夜,有千万人都在等待阅读方方日记,微博微信的流量风暴,背后也是一种真实的民意。
注意,民意背后,就是人民。这些人,大多都比16岁孩子更有成熟的价值判断能力,他们会有方方这样年纪的老人,也会有16岁高中生。
孩子,你给方方写这样的信,有没有想过,这些认同者,也是你的同胞同袍?如果不能以人性伦理相待,这又是怎样的残酷?
疫情终将结束,人们能够普遍记忆的声音,也肯定不只是“方方日记”,也有很多孩子你心中的正能量。这个都是真实的存在!
这些声音背后,也都是同胞同袍,也都应温和善良相待。
我不知道,孩子,疫情中,你听过李文亮那句“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吗?听过艾芬那句“老子就要说”吗?
就算是逝者无声,生者不言。但是,我们总归还是要做个人吧?
做个人,可不只是你说的“给妈妈做个饭”那么简单。
孩子,你不愿公开你的名字,我很理解!或者,你也不是个孩子。不论如何,我真心希望,以后真的不要再用孩子的手来放冷枪了!
这真的不涉及任何价值争议,仅仅是基于写作行为的起码人性伦常的判断!
最后,我还要纠正你一点,你说你16岁了,而方方她已经65岁了。只要有起码常识,你都不应叫她阿姨,应该叫她奶奶。
是的,16岁很嫩。在一个65岁的老人面前,你真的就是个孙子!
今天强烈推荐旧文: 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的隐忍和抗争 他们开始到处筹备贡品了 武汉病毒所没有什么新闻
文章交流或商务转载授权 敬请添加微信:rrrgggzzz2020 小号“老将醉里挑灯”二维码,感谢关注
其他
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太残忍:不能用孩子的手放冷枪
Modifi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