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昨晚董宇辉访谈的余华和苏童,感叹这种年代还留着这么美的人
文丨将爷
抱歉,我今晚不能写走心稿子,不是因为没心,而是手受伤了,等待恢复中。我手写我心,手不顺溜,文不泉涌。
但今天又没办法鸽大家,就将就着说些感慨,纯粹口述了,肯定没文采。
现在很多人把日子过得污七八糟的,活在虚妄中,活在不讲逻辑中,活在假丑中。这日子,不值得过。
先说虚妄。前两天,遇到一个朋友,是国内新闻学界最红的教授,我们吹的话题,叫数据“裸奔”。那哥们说,当下官媒敢公布真实阅读数据的,只有浙江和广东那两家。
说到这事,我特别激愤。我批过山东那个吹下载量1亿多的台长,后来文章被灭了。我对教授说,官媒数据不裸奔,令我特别绝望。
潜台词我没说,其实。我就是想像哈维尔说的那样——“活在真实中”。
连以真实为生命线的行业,本身都不敢面对真实,太悲哀了。
我说这些,主要是想说,我们活在巨大的泡沫中。
抛开真实不说,说说逻辑。前两天,我录了个视频,说了一下逻辑问题——追捧余华和恶骂莫言,这里面存在可笑的逻辑。
莫言现在不仅被骂了,而且被告了。理由无非还是那些活丢丑的屁话。
在B站,在微博,我做了个简单的公约数测算,骂莫言的和挺余华的,很多时候是同一类年轻人。
这是脑残不读书的最大证明。不读书,就没文化。没文化也算了,不讲逻辑就很恶心了。
道理很简单,骂莫言的理由,拿到余华身上,多数都成立,而且完全可以罪加十等。
原因是,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从揭露的社会阴暗面讲,要比莫言狠多了。
看余华,人是会掉眼泪的。张艺谋拍个余华的《活着》,也只能拿来秘密研究而不能公共欣赏。
所以,余华不是正能量吧,扣上莫言身上那些帽子,余华都能戴得上。
更何况,余华还是莫言特别好的哥们,最挺莫言了,他公开说,按照文学标准,莫言起码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学奖了,因为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按照逻辑推论,追捧余华和恶骂莫言,这只能是个“二选一”的选择了吧?
问题是,这些东西不只是抛开事实不谈,而是抛开文化不谈,他们喜欢余华,也纯粹就是瞎喜欢,哪里配得上喜欢人家嘛。
说得直白点,明天给余华一个该死的诺奖,他就得站到莫言旁边被疯狗用鞭子很抽了。不对,也一样被告了。
我不是要给余华挖坑,这小老头多好呀,我怎么舍得嘛。
主要想说,越不读书,越不讲逻辑,就越有骂诺奖作家的文化自信。文明,在野蛮面前,就是这样节节败退!
现在学校也没有什么逻辑课,但凡有一点,很多人都不会混账到这番地步,这世界也不会污糟糟的乱成一团。
早上看到消息,就是那个要告莫言的。哎,老子也找不到合适词来称呼之。对,他现在要告胡锡进了。
我觉得这也是个不讲逻辑的事。今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个感慨,大意是“骑墙磨屌者老胡,这一刻,终于明白,从来公公里外不是人”。
养蛆者终被巨虫所吞,这就是个基本逻辑。
我从来不担心世界真的会永远交给那种想到就嫌脏的人,只是觉得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臭气冲天罢了。不美了。
人间草木,大地微凉,这世界如此之美,应该留给莫言、迟子建、苏童、余华、毕飞宇、刘亮程、徐则臣、金宇澄们好好的描绘。
在价值撕裂到如此不堪丑陋的年代,文学或许真的才是人性救赎的最好依存 。
后来,我睡不着。夜深忽梦少年事,残心孤泪文学梦
人长成啥样子最美,最帅?我看就是苏童那样子。
人活成啥样子最可爱,最有高级感?我看就是余华那样子。
人活成啥样子最符合好人的样子?我看就是莫言那样子。
还有人活成啥样子,就是最有悲悯和善良的气质?我看就是迟子建那个样子。
对了,我真不是以貌取人,而是以文论人。文章、文采、文气、文华,我感觉就是最好的美容剂。
文如其人,这四个字,只符合世界上最好的作家。
是的,不夸张地说,我上面说的,都配得上得诺奖。
但,老天不让他们得,可能也有深意,有大爱,是在让莫言这老头去承受那无边的无耻的无聊的无厘头的恶意谩骂吧。
他们呢,就负责美着。
活在今世,尝尽悲欢的人们呀,如果连真美都没看到过,就太可惜了。
有人怪我是董吹。我真不是吹董宇辉,而是我感激他。他也是送花使者,是把美聚合起来的人。
爱文学的人太多了,但是,文学最美的东西也不只是书中,不是在故事。很多时候,作家的活法说法爱法,都是美。
比如,昨晚直播间,我觉得美的场景有:
1、苏童眼睛直勾勾地盯草莓,那时,余华已经吃了几个。
苏童脸有些红,你可能以为他因为想吃,害羞了。但,错了,那一刻,他是想喝酒。
于是,草莓就用自己的颜色,变成酒,映红了他的脸。
这是纯美,纯粹的纯,至美的美。
10万在那时,是巨资。但,文学就是让人这么不讲理,让人不要命。也是,真爱文学,谁不想把自己肌肉亮在珠穆朗玛峰上呢?亮完冻死也不错。
余华说着史铁生,众人,偶有不响。
这,是伤怀之美。伤感是因为悲悯,怀念是因为永爱。
真正抵达文学至境的人,活出的状态,也就两个字——干净。
3,余华苏童对董宇辉进行了文学性安慰。小董最近心情有点丧,背景大抵与”清空微博“有关。他在直播间提了个关于文学”误读“的话题。
余华和苏童大智大爱,说误读就是表达者的宿命,被追捧和被误解是矛盾共存体,说语言在沟通上是有限的。
反正,就是以文学为切口,给小董做了一下心理建设。
这是师美。老师之美。
节制而内敛,温和而理性,智慧而深刻,像小董这种易感又聪灵的人,从中得到的启示和熨帖,肯定比我多一万倍。
人这一辈子,遇着良师,就得大恩。
其实,程永新也有大美、这个老头,很宽厚,很仁厚,很有爱,也是深潭无波的样儿。
别的我不说,如果不是这辈子为他人做嫁衣,程主编搬出来的好小说,不会只是《若只初见》那样儿。
我不再多说了,手疼,打得没力气了。
这世界是个草台班子,这世道脏不拉几的。
但,就是在这种年代,还是有昨晚直播间里余华、苏童这样发光的人。灵魂之光。
有趣的灵魂,是文学滋养的,是文化催生的,是文明庇护的。
假如我能减去十岁,才不管有没有钱,有没有位,有没有名,甚至,有没有爱呢!
这世事不值得扯,人生也只适合在文学中过。
哎,不论如何,我也终于活到静静看着他们美滋滋的年纪了。
但愿,活到老,我也能活出个静美来。
推荐阅读:
贾玲和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