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将爷
大家好,我是老将,今天时间太赶了,但还是想和大家说点掏心窝的话,因为这个事,真让我内心很悲哀,也有些激愤。
今天中午,看到《人物》杂志发的“关于《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几点声明”一文,特别难过。
这个声明主要内容在说,这家杂志4年前发的那篇关于骑手的爆文以后,原文作者经常被采访对象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冒名顶替”了。
“或明或暗”这词,是我的原创修饰语。
时间关系,我也只能简单复述一下这件事:作者很尴尬,学者很掉价。
我个人自费订阅《人物》杂志很多年,我很喜欢这杂志的文本、故事和观点;被《人物》杂志指摘形成“混淆作者概念、掠夺他人劳动成果”局面的学者,是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孙萍。这,多少算是我的同行。
与这两个主体,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甚至,原本都能多些亲近感。这么说,只是想强调一下:我没有半点站队,不偏不倚,只是在说自己灵魂感悟。只对事,不对人。
不得不说,在文化刊物泥沙俱下的今天,《人物》杂志是一家令人心生敬意的刊物,因为够专业的了。
仅仅是今天这篇声明,不花大工夫,不投入大精力,没有极致的分寸感,对事实抓取提炼没有沙里淘金的精细手艺,都根本弄不出来。
看完后,只要不是智商出了大问题,我可以保证,都会有一个通感:《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原作者,真的太冤枉了。
但,整整4年了,这个作者都保持着理性、冷静和隐忍,一如这家刊物的风格。
这个作者叫赖祐萱。《人物》杂志这次还全面完整地公布了她完成这篇报道的流程,有图有记录有证据。
事实证明,这文章,作者确实进行了近16个月的走访和调查,访谈遍及外卖配送链条各环节的近百位人员。只是在最后,按照编辑意见,要加些相关学术理论来作为思想支撑。
于是,这位作者下载的大量参考论文中,就有孙萍的论文,但,作者也没有直接引用,而是进行了1个小时的电话交流,才将某些访谈内容植入进去。
我又通读了一下那文章,说实话,孙萍那点观点,无关文章主干分支,最多算是几片树叶,或青绿,或枯黄。
然后,随着这篇文章的爆火,这位叫孙萍的老师频繁地以此文“原作者”“原始研究者“这些身份出席讲座、公开活动。
不得不说,孙老师这方面,还真展示出一些传播界的高超技术——蹭流量,追热点,而且,懂得及时变现。对此,《人物》杂志依然选择沟通,即便如此,在接受媒体采访、出版物推荐语中,孙萍老师仍然默许或扛着这篇文章的关联旗号。于是,各种强调该文是“基于孙萍的研究结论”“基于孙萍的田野研究”的表达层出不穷。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一忍再忍,忍无可忍。今天,《人物》杂志终于对孙萍公开说“不“了。声明,用绵密客观的事实,陈列出孙萍长期对《《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版权“蹭流量”的各种细节,那些明明暗暗、深深浅浅的做法,看得我特别难受。一个年纪轻轻的女教师,做的事,咋就让我觉得这么不敞亮呢?《人物》杂志在声明最后,发出了可以说是卑微、克制、隐忍、宽容的呐喊和请求:
天啦,这是受害人向外界施害者的请求呀:
请求不再传播错误信息,恳求澄清写作事实,恳请厘清真实关系……句句开头都是“恳请”,字字都在企盼回归真相,看得我几乎有些泪目了。老铁都知道,我一再强调,我写文章最看重“原创“,我说过几十次,如果我剽窃别人作品,我就直播把自己手给剁了。没别的原因,是因为我太清楚“原创”到底有多苦多难多伤,我这些年真的受够了自己大量文章被剽窃的苦痛,我还可以含混说一句,我的职业写作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有些作品遭遇各种不可抗力掠夺霸占,这背后就有各种隐性潜规则。对一个真正的写手来说,捍卫作品,有时与名利无关,而是与信仰有关。所以,我看着《人物》这篇声明,尽管觉得孙萍也算是同行,而且还是年轻女性,但我的内心真在泛溢着强烈的怒火,觉得这是严重的失格行为。我一直在各种传播介质,靠卖各种文字为生,我觉得有两种文章是最难写的,一是评论,而是深度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典范的深度报道。就算你对它的内容有一万种不同看法,但真经历过大稿写作的,就一定看得出,那是作者点灯熬油费尽心力才拼出来的。说得直接一点,写这种文章,那真都是以命换钱,不,换人生。真的,我没夸张,我在各个平台,至少写过500篇10万+文章,我知道最大的流量密码,就是作者心血滴在键盘上,映照出自己灵魂的暗影。对了,尽管我今天只有1小时来写这篇文章,但也还是到知网上把孙老师的所有论文调出来翻看了一下。这里,我简单截个图:
看看关键词,就知道,孙萍研究的重要方向,确实是平台经济、数字劳动、外卖写手有关。我也相信,孙老师在这方面确实有自己的见解,从她各种学术活动来看,也确实在往这方面聚焦。但,这几年,孙老师确实是在把《人物》杂志这篇文章作为向上跃升的重要抓手,而且,做得有些过头了。在孙萍的相关宣传上,借助在《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中的各种变化身份标签,正在形成一种力量,在这个领域研究中树起一面叫做“孙萍”的大旗。
本来,我真不愿批孙老师,但,在学生面前,竟然如此姿态,当时我就震惊了。
孙老师,这就真的过头了!
说得通俗点,就是借人家这篇文章给自己脸上贴金,都贴得有些让脸上掉渣了。这是踩着另外一个女性的肩膀,不,踩在了她的脸上,头顶,让她深深了陷了下去,陷在痛苦的泥沼里。蹭别人的流量,吹自己的牛逼,这种事,太不体面了,是人间失格呀。我当然佩服,孙萍老师是搞传播的,议程设置的功夫确实很是了得,对用户视线引导技术也非常娴熟。但,就算我并不推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很多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作者赖祐萱的独创权利和文化尊严。我认为孙萍对此事的处理,本身就不尊重事实真相,同时也有悖职业伦理。做新闻的人,要把真实当生命线呀。
那么,一个做新闻研究的人,连人家的署名权都那么轻慢、怠慢、消减、弱化,由此产生的隐性伤害,恐怕只要有半点文化良知的人,也都能感觉到,学术伦理可能丢了。江湖不远,山水易相逢。很抱歉,孙萍老师, 我真不是想要批评你,只是因为此类事情,激起我太多太多的相关疼痛了。对,更多都是隐痛。我没法说,真的太累了。而且,我也没有《人物》写这样声明的精力和能力。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有自知之明——像我这种写手,很多屁文在别人眼里,永难“千古”,多是“阅后即焚”。但,我敬畏虔诚写作,因为这个过程包裹的价值重量,是千古不灭的。所以,在我心中,这个世界有一种极致的无知和掉价,就是掠夺和践踏他人作品。这甚至无关名利,最大的伤害,是在毁坏他人对极致原创的信仰。所以,孙萍老师,可不可以真诚反思,你有意或无意地蹭《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流量,到底是不是在将之作为名利变现的工具呢?你真的就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是在对原作者进行残忍侮辱和无情伤害吗?我已经很久没有批评学界了,因为太多的脏和恶,令我已近麻木。说实话,孙萍的行为,离恶的距离还是很远的,至少,本是够不着我亮剑。但,写作真的太难了,文章被人侵吞真的太痛了,遇到这样的事,真的太憋屈了。各位,做学问真不应是这样的,写文章真不应该是这样的。出来卖,真不应该是这个姿态的。
出来蹭,真得先把自己洗干净呀。
今夜,我们不讲士人风骨,只讲点文化良知、学术伦理和人格底线,好吗?
PS:全文完。今天太忙,没空精细书写,但,还是想究这件事说些动情的话。这个世界不讲究的人和事太多了,我希望在做学问上,在对待文化上,还是要干净点,有点底线。这,是我们人格最后的希望了!欢迎加我微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