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者】幸福村拆迁散记
李年前作:
年末将发布四篇原创漫画,这是第二篇。
连同未发布在内,四篇漫画都涉及一个共同题材,你猜到了吗?
第一个留言猜中的人,
赠左马漫画单行本《夜间巴士》!
★李年(微博@李年mam):
十年前高中刚毕业来到上海那时居住过的地方是一个城中村,居住条件非常差,所以那里住的多半是一些收入微薄的外来务工人员,很多都是拖家带口来的。一住就是十多年,现如今房子被拆迁才被动的离开。
我以前常听人家讲人在十八岁以前居住过时间最久的地方在我们的情感记忆中便会把他当做故乡。想到这里在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里外出务工的人口占据如此庞大的比例。每年都在上演巨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戏,作为他们的子女后代在流浪的记忆中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故乡呢。
一个偶然的契机我开始想画一个这样题材的作品,文字的草稿写了很多,还有回忆的部分最终都没有制作出来,一是担心篇幅较长怕自己觉得疲乏,再则是我本就以实验练习为主要目的,所有最终完成制作只选取了文字草稿的一部分。
★左马(本名邹健,漫画家,插图作者。出版有漫画单行本《散步》《夜间巴士》):
第一页画的非常好,让人想看下去,但看到一半就没有耐心了……直到结束再没有惊喜。
文本上太满和太平均,读者没有喘息的机会。叙事没有重点,从头到尾是一样的力度,没有节奏。
绘画上用电脑处理背景,本来也没问题,但这篇的重点不就是对景物的情感么,现在这样处理失去了情感表达。作为读者,我想看到故事的发生,情感应该安排在事件里,对白和旁白应该有内容,有重点,有余味。
★九个妖(插画师)
在被城市生活惯性消磨的一段时间后的同乡来电仿佛死水微澜般在生活中短暂的增加了一个突触。作者回到曾经租住过的叫“幸福村”的地方。在中国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城市仿佛容不下任何一个真正被现代化遗漏的地方。那些地方总会被找出来然后重新消化成这巨大城市的一个细小分形。
作者的故地重游在两个时间维度上有一搭没一搭带出来的细节挺有意思。旧村里不知开了多久叫“新起点”的发廊;如同喜字般四处张贴却不知是喜是忧的“拆”;路过孩童学唱的高飞海鸥和进击螺号之歌;路过的日常收旧货(旧生活)的;毗邻机场这个开放式通路的旧村;叔侄俩比跑到终点时“破云而出的日光”;闲钓的老人和一阵扰人的轰鸣后飞向彼方的飞机;对这个等着被夷平从而旧村人即将四散,积极也好被动也好总之生活都将得到重塑的现状来讲,被作者仿佛无意识的作为路边拾得收在眼底的这段旧村琐闻,似乎进行了一场无关判断模棱两可的提示。失落或者因此在他者的生活中感到被充实?被迫改变的不适或者其实是更积极清晰的契机?
这样不太长的散步道叙事令人感到略舒适。照片处理的背景以及利用照片归纳过的人物处理颇能带出一些下意识与现实的背离和荒诞感。逛旧村的段落兼有游戏里走到某处驻足看到物品拉下的物品解释菜单的节奏和趣味。
旧家的变动或许也是“自己脱下一层一层的皮”的生活本身的分形。“偶尔这样一次强烈的运动身体也会稍有不适”吧。。
同行者其实众的幸福村末日观察线路很棒了。
★胡晓江(异常漫画研究中心主编):
个人觉得和前作相比,李年的画面是有进步的,人物应该是使用了拍摄辅助,最初比较生硬,越往后,描线和填色越利落干净,动态也自然,呈现出不错的风格化。但背景处理则过于简陋,除了第一页之外,几乎都是非常普通的视频截图(或照片)加滤镜处理,不会画画也能做到。题图说明作者有能力结合照片画出漂亮的场景,没这么做显然是偷懒了。
文本散淡,我倒不觉得不好,因为路上观察本身是有趣的,但跟随主角一路行进,居然只能看到被滤镜打折的场景,实在遗憾。漫画的节奏显然也受到了影响,绘制一幅精彩的场景需要停顿感,从作者的角度说,用心了自然希望读者看到,最好盯住看一分钟,那么分镜必然节制,而照片处理则可以无节制地滥用分镜,每一格都得过且过,不怎么值得停留。我能想象那些场景背后蕴含的情感,即使糊成这样,我还是喜欢其中一些,比如公厕前,比如小饭店,还有天光下豁然开朗的路边野地,擦身而过骑着电瓶车的废品收购,经过一片寂静的拆迁地段,在一排痰盂边的楼梯上坐下,落起小雨,遇见故人,等等。
我相信作者实际经历这些的时候,内心有感动,那么处理它可以有几种方式,要么你拍出饱满的照片,不要采用失真的滤镜,把线条绘制的人物直接加入照片,风格冲突产生的效果未必不好,要么你就精简分镜,对每一格都精心描绘,花更大的气力来传递你彼时的感受,或者你干脆拍个微型纪录片,城中村多迷人。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乐意通过这篇漫画,和主角一起散步整个下午,这就像凭空多出来的一段体验,虽然打了折扣,多少还是令我满足。
例1:假设不是照片而是描绘,会比较容易察觉这两格的衔接并非漫画节奏,而且同时削弱了两个场景
例2:连续三格,表现了场景、对话、动作,与其说是漫画里的三格分镜,不如说是影视剧中的一个镜头
★张迅(南京艺术学院教师,SC漫画主编)
很奇怪,最近收到了一系列倾向纪实的作品(虽然注明虚构),而且都选择以照片作为增加实感的手段,但目前看这种手法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如何筛选和处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现实无疑是创作的好对象,几乎取之不竭,但选择从中寻找素材,还是将之作为显现对象,大概是两种不同方向。“幸福村”呈现了这样一个现实,主人公身处苍白单调的都市生活,听闻作为彼岸和回忆的“幸福村”即将拆迁,于是过去看看期望寻得一点充实和安慰。当然,“幸福村”已经衰败了,但与小国的相遇无论如何还是恢复了一点少年时的知觉,只是熟悉的故乡已经消逝,生活还是得在陌生之地继续。
如果我们把小国视为主人公在另一个时空的映射,会有趣一些。主人公回村看看,和小国回村取练习册,可看作同构结构,都想获得心理上没多大用的用途,但里面实则夹带着宝贵回忆。小国期望没人管打游戏,和主人公少年时无人管束的四处闲逛也可以呼应,某种意义上它们都是打发无聊而获得的不太“正规”的营养。而临了两人间的一场赛跑和九月的清风从这个角度更是可以产生丰富遐想。但如果这样去发展,作品指向的其实是作者的个人经验,“幸福村”是一个素材,现实是一个背景。背后还有什么故事呢?我们每个人似乎都会想找到一个穿越记忆的场所,回到初始之地,到底是为什么呢?作者的个人经验中还有哪些值得描述的细节呢?开始时关于“苍白”生活的描述是否过于苍白了呢?作品中这种体验的挖掘似乎还不够深入。
如果从另一个方向,作品期望显现现实。当然我们不可能显现现实的全部,只能从作者的主观态度出发,呈现一个独特新鲜的面向。这个要求下,作者对幸福村的展现就太蜻蜓点水了,面面俱到地片段化地给了一些画面,没能更进一步展现细节和关系,这就和一个普通人随意看看是一样的了。其实作品中还是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院子的布局,比如电梯改成的佛塔,匪夷所思啊,当我期待作者当个好导游带我进去逛逛的时候,却嘎然而止了。或许导游在工作的时候,该规划好旅行线路,明确视角和介绍哪些信息,而不是喋喋不休讲着自己的小小心事。
现实之所以取之不竭,因为作者和读者都身处其中,天然共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但是每个人又身处不同层次不同处境不同身份,无论向内向外都可以有很多新鲜的创作角度,这样读者才能从各种作者的创作中,获得对自我对现实更加丰富的显现。但实现这些可能还是需要有强烈的作者意识吧。
最后必须得说如果确实是虚构的,小国这个人物读完后,感受相当真实,就像是日常接触到的傻傻少年。作者从上一部作品开始就展现出的语言积累,和非常轻松的对人物的拿捏能力,还是特别让人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