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横竖忧愁,限时包邮,夜长梦多,一书难求

 图:智海《图书馆》&《我和我圣人》盒装双册


前段时间,因为其中一百套被退运,导致运费激增,为了打平成本,我多订了一些,并且提价10元,现在已经只剩30套左右,再来最后一波促销,希望此前买贵了一点点的朋友不要介意,感谢支持。


微店有读者说:“有些故事不是一遍就能看明白,虽然自己看过也会有自己的理解,但还是更希望能看到更贴近作者表达的一些解读,不知道以后异常漫画研究中心会不会对智海的作品做解读呢。”——这样的反馈不止一条,读懂漫画,成为作品与读者间的桥梁,一直是漫画研究的趣味所在,因此和大家一起讨论智海。


内地收到这两本漫画的人,初步估计得有近300了吧,多数是通过异常漫画研究中心,联想这些年来愈演愈烈的屯书潮,摆在书架上不读的,或者至少一两月内不会马上阅读的,恐怕不在少数,或者就像读编室所说:“不知道你心里是否有这样一份名单,上面都是你视若珍宝的漫画家。想让他们被更多人知道,但又怕他们被更多人知道。”——所以还有相当多的人,因为太喜欢而保持了沉默吧。


因此,《图书馆》与《我和我圣人》注定会在小众范围内口碑慢慢发酵,等到更多人知道的那天,必然就买不到了,就像智海此前一书难求的《灰掐》《默示录》等等。所以,如果你真喜欢,尽快推荐给好朋友吧,印量总共就2000套,估计也就销半年,而且大部分流不入内地,异常漫画之外,你们还可以去香蕉鱼和木鸟这样的专营书店寻找。


推广给朋友的方式,除了本文还有三个链接:

>>十二年后的再会,香港最后一个漫画诗人

>>走进《图书馆》,读懂《借来的书》

>>读编室:漫画家私藏名单



★越来越长的读后感

——摘自豆瓣条目和朋友圈


白乐寒:

他的火冷得让人颤抖


μ子:

他燃烧自己,却不会燃烧成灰烬。


张迅:

看哭了,华人圈还有比智海更棒的作者吗?


拉夫:

故事不够,抒情来凑。两本书气质软软的,想念南方了。


桑牙:

漫画书中的劳斯莱斯,这本来应该是由我画出来的漫画啊。


小狈呱呱:

温故知新,值得每隔一段时间就翻一次,体会不尽相同的书。


Meursault:

跌进图书馆里吃人的书堆里(?)阅读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行为(?)



大橡皮:

真是温柔纯粹的人啊,智海漫画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即使是像书地狱篇那样炮火密集的吐槽你也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诗性的思辨,因而阅读过程觉得宽阔愉悦。


电个爆炸头:

[借来的书-借来的生命,永远的逃逸比永远的囚困更好。]/ 以借书的形式(阿余买的)看此漫画,也让我活像漫画格仔里那些在图书馆里借阅归还中穿插漫游的魂魄。


王懒言:

好贵!!但是跟价格相当的是,好有创意。几个故事都与书有关,故事里的阅读变得很陌生,好像成了一种别的什么行为,总之很疏离。大部分故事没头没尾,看完后心里又放不想,想去回味到底是啥意思。想了半天想不透彻,就想把作者打一顿。


左旋_AllenX:

看到绝版的《锦绣蓝田》在虚构的火中燃烧,惊叹竟然还可以有这样的操作,原来就算在现实里得不到的东西也可以画下来,而且不止画下来,更通过画里的事件去发生关系。智海的漫画浓郁又不失幽默,耐人寻味(怎么说,让我想到萝卜糕???)。印刷也很细腻,很好地还原了铅笔的质感。唯一的不足是,塑胶封套地“游泳圈”味过重,看下来仿佛鼻炎也要犯了……😂😂😂



隐二:

越吃越饿的东西,是书和梦。执迷这两样的人,不足于当下,恐惧于当下。一手抓梦,一手捕书,书中讲梦,梦里寻书,书抛出梦外,翻开一缕烟。书却逃不出书。智海这两册新书,比以往的册子重,比美版的画册柔,份量实在,触感弱无。遇到练达的高手,一掌抚来,不知是被治愈,还是打通了更深的哀伤。值得记忆的事物永无边际,物欲令人爱恨交织。经过智海构造的图书馆门前,请一定留心那位默示着“饿”的乞丐——他是我们的镜子。


其邪:

诙谐又忧愁。“而我一次又一次搬家,老家书柜心系的几格分拆再分拆,我总在犹豫哪些书要留下、哪些书要跟着我走。在新居的书柜,我把这些图书分灵体,收进书柜的最底层如一切的基石,然后关上柜门。客人来访,如果不主动提问。我也不愿开口谈论,开口也不知应从何处说起。”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转,还要小心翼翼手不要碰到书本上的铅绘而弄脏手也弄脏书(是一种视觉假象)。智海的漫画看起来总觉得像是,慢吞吞的在梦海里浮沉,波浪起伏全似心事。他笔下的香港很干净,隔一层似的像在梦里。



胡晓江:

智海的漫画始终有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气质,心痒痒想讲一讲的,只一篇《横竖忧愁》,不知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读到第18页一激灵,恍然大悟,看似单纯玩味超现实的漫画,其实意味深长,另有所指,落笔之处寄放的是智海对香港的无尽乡愁。从英国回来的衣川,与我的缘分终结于时代交替的惆怅之际(香港回归),人们对横的恐惧和竖的眷恋,挖掘至意识深处,正是第18页体现出来的文字排版,横就是内地的横排,竖就是香港的竖排,漫画里人们真正恐惧的,是新香港渐渐吞没了旧香港,那是内地的我们领先一步,早已无处寄放的乡愁。


陶朗歌:

夜读智海,果然是独有一番韵味,不夸张地讲,比国内其他独立漫画家要高不止一个层级。小品看似随性,细细品味之下却独有味道。介于不能全懂与隐约懂得之间的那种认知最是暧昧,既要放弃观念,又要带上思考,真是折磨人的一本小妖书。不知道是不是最近少眠少梦的缘故,智海这本小集子最让我印象颇深的其实是这组关梦的小短篇 《夜长梦多》,每次都是一个梦的经历,最终都以醒来结尾,甚至让我想起《小尼莫》,当然是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智海的梦,完全浸透了中年人的生活啊,疏离、关怀、老友、工作,只不过在梦中,既有现实的投射又有现实的出离。甚至有的时候,会让人觉得,长梦不醒会不会更好。



Daisy左佐:

初次知道智海的作品是几年前在香港的库布里克书店,朋友向我极力推荐,说他的作品你读后会很“感动”。那是一本英文版的《Library》,还记得当时翻看时的第一感受是画风很特别,不像港漫,也不像内地的漫画风格,自成一派。在这之后因为横山裕一的《Train》让我找了很久买到了智海的《灰掐》,同样是描述火车之旅,智海的情感太细腻,这或许就是朋友说的“感动”吧。


作为一名内地长大的读者,初次阅读智海的作品对其“乡愁”的理解是很有限的,唯有隐隐感到那种“焦虑”,可为什么“焦虑”又说不上来,好在有熟悉他作品的朋友发文解说其创作背景,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心中不禁感叹:埋的好深、好妙。新书《我和我圣人》的开篇《横竖忧愁》便是如此,最后信箱投递口的细节描绘非常精彩点题,且英文翻译的标题《Sad but not depressed 》也透露着一种无奈,与其相似的还有《疏离/Sorry》,这些细节非常值得回味,即使在不了解创作背景的情况下也完全不影响阅读,这也是我非常佩服智海的地方,有点像绘本的创作(抱歉,我思考问题时经常会联想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同年龄段(地域或文化背景)的人获取的是不同的阅读体验,这样的故事才是真的有“层次”有“嚼头”。


最后谢谢给我这个机会向智海表达我的阅读感受,也祝贺他的新书出版发售一切顺利!



智海《图书馆》&《我和我圣人》盒装双册


★限时包邮,促销中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