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智锋等 | 构建新时代中国影视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学术观点回眸

胡智锋等 编辑之友 2023-08-28


一、战略政策解读:坚持中国道路,彰显中国模式



1.历史性成就与变革:阐释当前中国影视强国建设的总体特征

在中央影视机构改革后,主旋律影视领域研究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中国影视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影视高质量发展、影视强国建设不断推进;中国影视领域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创作生产、工业化建设、市场开拓、技术研发、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新成就,特别是中国影视领域以艺术方式书写和记录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为推进中国影视强国建设做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2.紧扣强国目标:解读分析影视发展重要政策文件

主旋律影视领域研究以《关于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促进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为遵循,探索统筹推进影视行业改革、推进影视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法。

3.新常态、新路径:探索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方向

中国影视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探索中国影视提质增效的路径、方法,在发挥制度优势上,需形成推动中国影视创新发展的集体合力,打造具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影视企业,提升抗击风险的能力;在提升工业化水平上,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电影“新力量”,大力完善电影工业化体系;在创新生产上,聚焦创新实践,视其为实现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在规避风险和审美引领上,聚焦国家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强调要警惕资本驱动下的负面影响,积极主张倡导新时代应有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坚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自然健康、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审美观。

4. 优势与短板并存:透析影视强国建设现状

在优势分析方面,中国特色影视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影视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影视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位居世界前列;制作精湛的影视作品不断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影视科技实力、公共服务水平、国际传播力、文化软实力等显著增强。从宏观上研判,这些优势为中国从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迈进创造了基础性条件,为影视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短板分析方面,“高原”缺“高峰”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供需错位导致的服务效能低下等结构性问题亦为主要障碍;疫情在给中国影视行业带来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存在的短板,影视创作、产业、经营等方面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因素制约,亟待调整转型,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和趋势。


二、创作生产研究:聚焦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特色



1.新主流电影:新时代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多元重构

在近些年来有关新主流电影的创作实践、学术争鸣和理论探索中,新主流电影的概念及其主体内容、内涵日渐清晰。从创作方向上看,新主流电影最突出的贡献是实现了“双主流对接”,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和主流观众的有效对接,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对提升中国影视正面传播效果、重建中国影视良性生态,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新主流电影所搭建的新的电影理论阐释框架和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的“三分法”。

2.重大主题电视剧: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中国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生产呈现出繁荣局面和创新景观,在获得较高收视率和关注度的同时,较好地发挥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助推文化强国、影视强国建设的作用。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品类之一,重大主题电视剧继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方式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党和国家的重要时间节点作为创作契机,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改革、建设重要进程展开创作拍摄。纵观党的十九大以来的相关研究,新时代影视剧之“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新时代气质;二是新创作理念;三是新价值功能;四是新生产模式;五是新审美风格。

3.主旋律影视领域创作的新形态、新特征、新现象研究

(1)现象级作品:从散点聚焦到整体把握。这些现象级作品的研究不仅是在艺术创作生产层面,更主要的是投向了作品所具有的整体性、社会性价值和意义,探究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路径方法。

(2)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新美学特征。一是具有较高艺术品质的批判现实主义,呈现出鱼明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二是具有较强人文关怀的温暖现实主义,在直面现实矛盾及问题,以影像艺术手法触摸生活痛点的同时,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积极引导,为现实生活提供一种具有治愈感的问题解决之道,洋溢着温暖的精神气质与底色。(3)重点电影档期:观察国产电影创新的独特窗口。国产电影在国庆档、春节档、暑期档等重点档期综合因素加持下,在近几年的电影市场中表现强劲,其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竟争力显著增强。


三、基础理论研究:凝练中国学派,贡献中国智慧



1.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电影强国战略的内在组成

构建新时代中国影视理论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回应与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中国影视学术发展内在需求的基础上,北京电影学院先后提出中国电影学派、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主张和学术倡议。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观察,中国电影学派、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提出及建构,一是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是具有战略前沿性。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是一种更接近具有紧密制度化、专业化连接的组织型学派,其既是一项理论主张,更是文化强国、电影强国战略规划的内在组成。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提出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三新”——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即基于中国发展面临新阶段的历史方位,文化和教育发展面临新理念的使命召唤,电影事业发展新格局的内在要求。

2.融通中外、兼容并包:中国影视评论标准及其体系建构

推进和强化新时代中国影视评论,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影视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后,中国影视评论工作迎来新局面。而面对专业复杂的影视评论工作,如何探究新时代中国影视评论标准、构建新时代中国影视评论体系,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影视评论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突出亮点,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民族主体性;二是融通中外;三是多元融合。

3.主旋律影视领域研究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中国特色影视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展现出中国特色影视学术话语体系的独特风貌,既与新时代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丰富实践相互呼应,又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美学理论资源一脉相承,为新时代中国影视理论体系建构提供重要学术理论支撑,也为世界影视理论研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主要包括中国电影工业美学、新力量导演、共同体美学、新基建、“一带一路”电影、小康电影、电影伦理学等。纵观主旋律影视领域研究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体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的共性特征:一是坚持用辩证思维来观察、探究、阐释新时代中国影视新问题,体现影视技术、市场、产业与影视艺术、审美、文化的辩证统一;二是强调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的紧密结合,及时呼应与对接新时代中国影视发展需求;三是体现跨学科研究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展开在开放性综合学术场域中的中国特色知识生产与知识再生产。



作者简介: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美学、传媒艺术。


本文摘自《编辑之友》2022年第4期 胡智锋 陈寅《构建新时代中国影视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主旋律影视领域学术观点回眸》阅读全文或学术引用请参见《编辑之友》纸质版或《编辑之友》同期电子版)


长按识别小程序

免费阅读《编辑之友》

2022年第4期电子期刊


长按左侧二维码

进入《编辑之友》微店


官网:bjzy.sxpmg.com

投稿地址:

bjzy.ijournals.cn/bjzy/author/login

微信号 :bianjizhiyo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