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8)

史学研究 2019-04-23


2018年历史学新书(18)

史学研究公众号定期精选历史学类学术著作进行推介,本期内容是我们编选的2018年第18期新书单。欢迎大家推荐好书!(公众平台服务号微信:modentime | 公众号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 新书资料发送至该邮箱即可)


01

刺桐城

作者: 王铭铭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
原作名: 逝去的繁荣
出版年: 2018-5
页数: 549
定价: 82.00

本书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王铭铭,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学术领域涉及城市仪式时空研究、乡村民族志、历史人类学、物论、民族学、中国西方论、比较神话学、社会理论等。著有《草根卡里斯玛》(2002)、《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心与物游》(2006)、《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2008)、《帝国与地方世界》(2009)、《人生史与人类学》(2010)、《超越“新战国”: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2012)、《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英文版,2014)/《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2016)等。

02

铁道之旅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Wolfgang Schivelbusch)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原作名: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译者: 金毅 
出版年: 2018-6

本书探讨了19世纪铁路旅行给市民生活体验带来的影响,以时间和空间观念的蜕变为研究内容,呈现了这一时期因交通变革所带来的交通文化及旅行观念的变革。


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Wolfgang Schivelbusch),1941年生于柏林,曾在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和柏林学习文学、哲学和社会学。自1973年以来一直作为自由作家生活在纽约和柏林。他的著作包括:《布莱希特之后的社会主义戏剧》(1974);《铁路之旅》(1978;获1979年德国专业书籍奖;菲舍尔出版公司袖珍本);《理智的没落》(1988);《光线、照明和幻想——20世纪电力照明的出现》(1992);《幕帘之后——1945-1948年间柏林的精神》(1995)。

03

武士刀与柳叶刀

作者: 刘士永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副标题: 日本西洋医学的形成与扩散
出版年: 2018-1
页数: 180
定价: 48.00元

西洋医学传入东亚社会的历史过程向为学界所注目,有鉴于日本为东亚地区医学西化的先声,本书勾勒了西洋医学在日本之递嬗及其尔后之形变与扩张。全书的结构依时叙事且援事为纲,略论日本西洋医学之文化特质与医学争议,点明日本西洋医界之文化及社会传承,侧写其与殖民地西洋医学发展之关系。作者盼望以此书呈现幕末侍医门风在明治医学现代化过程中的演化,并展现日本现代医学发展中的文化与传统特质。


刘士永,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现任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兼任台北医学大学、东吴大学等教职,并任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2003—2004)、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等。

04

明清東亞舟師祕本

作者: 鄭永常 
出版社: 遠流出版公司
副标题: 耶魯航海圖研究
出版年: 2018-5-1
页数: 320

本書解讀典藏於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的明清時期山形水勢圖:《耶魯航海圖》。山形水勢圖為中國帆船舟師據以辨識方位、確認航道的實用工具,多為祕本,不輕易示人,因此留存下來的無幾,此亦彰顯了《耶魯航海圖》的彌足珍貴。作者一一校讀圖中文字,考釋地理名詞,闡述海圖蘊含的訊息,借助GPS定位諸山與島嶼現今相應位置。同時梳理出《耶魯航海圖》中的「二王船」,是以越南南部的赤坎(今潘郎Phan Rang)為基地,共分三條航線:第一條航線行駛於赤坎至金門;第二條航線行駛於赤坎至柬埔寨和暹羅;第三條航線行駛於福建至遼東,另有二條支線往渤海灣。書中並概述古代帆船的形制與航海術語,探究明清時期東亞海域實況,以對海圖有深刻的背景理解。更進一步,藉此海圖與航線,勾勒出明代中葉以降,中國海商移民東亞各港口後各自發展航海事業,所形成的中國帆船東亞海域貿易網絡圖。


鄭永常,1952年生於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博士(史組),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著有:《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征戰與棄守:明代中越關係研究》、《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海禁的轉折:明初東亞沿海國際形勢與鄭和下西洋》、《血紅的桂冠:十六至十九世紀越南基督教政策研究》等。編有《海港、海難、海盜:海洋文化論集》、《東亞海域網絡與港市社會》等。

05

瘟疫与人

作者: (美) 威廉·麦克尼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 2018-5-25
页数: 298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06

新政、立宪与革命

作者: 李细珠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
出版年: 2018-5
页数: 401
定价: 79

中国历史的航程在20世纪初年面临着一次艰难的抉择。在这个社会政治大变动的时期里,内忧与外患交加,危机与生机并存。“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前途出路问题的时代中心课题,又一次严峻地摆到国人的面前。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三股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政治方案,开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政治运动——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股势力互争雄长。可以说,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决定了中国政治的新走向。


李细珠,1967年生于湖南安仁,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出版专著《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变局与抉择:晚清人物研究》,合著《中国近代通史》《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等,兼学术集刊《台湾历史研究》执行主编。曾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涉及晚清民初历史、台湾史。

往期内容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9)

07

晚清教案危机与政府应对

作者: 董丛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8-3
定价: 68.00元

本书系统研究了晚清政府对于教案(即中国民众与基督教会的冲突)的应对和处置。本书细致探讨了晚清教案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教案对晚清社会政治危机加剧的影响,政府与民众对待教案态度的差异,分析了清政府在应对教案时的运筹水平、决策机制、处置能力、正误得失以及政策的实际效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政府面对社会变革时的处境及应对危机的能力与局限。


董丛林, 河北盐山人,先后就读于河北师范学院、南开大学,相继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文化史研究。

08

新军会操

作者: 彭贺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中国近代军演早期形态研究
出版年: 2018-4

本书以新军会操为研究对象,但未局限于河间、彰德、太湖、永平四次会操的个案研究,而是将其置于中国近代军事转型进程中进行考察和评价。全书充分利用了档案、文集、日记、笔记、报刊等史料,尤其是挖掘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图书馆和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及“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的日文史料,既从宏观角度勾勒了中国近代军演的发展脉络,又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校阅性会操、训练性会操和秋季大会操等三种军演形态,进而评价了新军会操的成效、问题及其制度性影响。


彭贺超,1987年生,河南上蔡人,2005—2015年在河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5—2017年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教于暨南大学历史学系。研究方向为晚清政治史,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数篇。

09

劳工神圣

作者: 闻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中国早期社会学的视野
出版年: 2018-3
页数: 266
定价: 39.00元

本书是一项关于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学术史研究。本书对早期社会学前辈陶孟和、陈达、费孝通、史国衡、苏汝江、邓中夏等人关于劳工问题的研究和著述进行了重访,揭示了劳工社会学研究如何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并对其演变的脉络和逻辑进行了考察,指出劳工治理与劳工革命构成了劳工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域。


闻翔,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0

Just a Song

作者: Stephen Owen PH D 
出版社: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Chinese Lyrics from the Eleventh and Early Twelfth Centuries
出版年: 2019-2-1
页数: 350
定价: GBP 35.80

“Song Lyric,” ci,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loved forms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early eleventh century through the first quarter of the twelfth century, song lyric evolved from an impromptu contribution in a performance practice to a full literary genre, in which the text might be read more often than performed. Young women singers, either indentured or private entrepreneurs, were at the heart of song practice throughout the period; the authors of the lyrics were notionally mostly male. A strange gender dynamic arose, in which men often wrote in the voice of a woman and her imagined feelings, then appropriated that sensibility for themselves.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becoming literature, a history was constructed for the new genre. At the same time the genre claimed a new set of aesthetic values to radically distinguish it from older “Classical Poetry,” shi. In a world that was either pragmatic or moralizing (or both), song lyric was a discourse of sensibility, which literally gave a beautiful voice to everything that seemed increasingly to be disappearing in the new Song dynasty world of righteousness and public advancement.


Stephen Owen is James Bryant Conant University Professor at Harvard University.

11

历史侦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书名:《历史侦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作者:黄宇和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4

页数:655

定价:98.00

作者黄宇和院士以文明交战的思路,探索中西史学界对于两次鸦片战争和孙中山革命生涯的种种争议,在反驳众多对华夏文明不实指控的同时,亦对华夏文明进行自省。在分享治史经验之余,作者将历来破解中国近代史上形形色色不实传闻的过程一一剖析,把自己多年来不懈努力,以实证调究和搜集到的史料,作进一步的消化诠释。


黄宇和(John Y. Wong),1946年11月生于广东省番禺县。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终身讲座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院、澳大利亚国家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包括孙中山、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和近现代中国国际关系。主要著作有Yeh Ming-ch’en: Viceroy of Liang-Kuang, 1852-1858、Anglo-Chinese Relations, 1839-1860、The Origins of an Heroic Image: Sun Yatsen in London, 1896-1897、Deadly Dreams: Opium, Imperialism, and the Arrow War (1856-1860) in China、《两广总督叶名琛》、《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两次鸦片战争与香港的割让》、《中山先生与英国》、《孙逸仙在伦敦,1896—1897:三民主义思想探源》、《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孙文革命:〈圣经〉和〈易经〉》等。

12

自行车的回归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 赫兰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1817—2050
译者: 乔溪 

本书回顾了年代、阶层与生活方式谱写的自行车史,探讨了同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与自行车自身的技术特点,娓娓道来了一部欧洲城市市民出行历史。


弗雷德里克•赫兰(Frédéric Héran),法国经济学家、城市规划学家,里尔第一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里尔社会与经济研究中心学者,近年来在法国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关于城市自行车的文章,其中包括《自行车,未来的答案?》《关于交通方式的普遍速度:重新审视伊万•伊里奇》等。

13

口岸往事

作者: [英]吴芳思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海外侨民在中国的迷梦与生活 :1843- 1943
译者: 柯卉 
出版年: 2018-5
页数: 456
定价: 86元

这是一部英国汉学权威学者努力沟通中西文化的用心之作。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由此开启整整一百年的条约口岸历史。作者通过大量侨民的回忆录、笔记,描述了侨民色彩斑斓的生活,见证了这一百年里诸多历史事件。作者是一位对中国历史富有同情心的英国人,娴熟中文,能熟练驾驭中美文献资料,因此,本书填补了中国学者因语言材料所限,难以一窥海外侨民在中国多重景象的空白。另外,本书虽出于学者之手,却能似叙述的笔调展现这一百年历史中的点点滴滴,便于一般读者阅读。


吴芳思(Frances Wood),英国图书馆员、汉学家、历史学家。生于1948年,在剑桥大学学习中文,于1975—1976年在北京大学学习。1977年进入伦敦大英图书馆工作,负责管理中国典藏,并出任中文部主任,直到2013年退休。1985至今,她一共写了12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其中5本已有中译本。她还是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及东方陶瓷交易学会的编辑。其著作《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被译成中文,在国际引起巨大反响。


往期内容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0)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1)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2)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3)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4)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5)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6)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