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3)
前言:
2019年史学研究公众号将继续编选历史学新书单,本期为2019年第13期新书单。为保证书单的质量,公众号将主要通过专业的评选团队选书。新书单以当年的新书为限,每期选书不超过15本,每个出版社选书不超过2本,以历史学的学术专著为主。荐书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五四的另一面
作者: 杨念群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出版年: 2019-4
页数: 278
定价: 49.8
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同时,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知識生產與傳播
作者: 劉龍心
出版社: 三民
副标题: 近代中國史學的轉型
出版年: 2019-1-31
页数: 524
現代中國史學與傳統史學究竟有何不同?如何轉型?這是本書要回答的兩個核心問題。 民族國家的出現,是構成現代史學有別於傳統史學最重要的差異,這個差異並不只是將民族國家視為現代史學形成的外在條件,抑且在近代中國歷史知識生產的過程中,不論時間、空間和記載人群活動的事類等範疇,民族國家都成了最根本且不證自明的前提。在民族國家的主權框架下,現代中國史學以西方傳入的「長時段」、線性歷史時間概念,取代朝代更迭循環的時間;並以「民族」、「國民」作為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取代帝王將相、公侯卿貴的故事。而標榜科學、客觀的方法,以及組織化、制度化的學術機制,則進一步為歷史書寫的公正品質提供了保證,讓人們得以相信學院生產的歷史知識為真。為了擴大影響力,現代史學家在戰爭期間亦積極投入通俗歷史的創作,為動員民眾而努力改造歷史知識的形式。
劉龍心 台湾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教於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曾任荷蘭萊頓大學現代東亞研究中心(Modern 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 Leiden University)、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學史、學術思想史、文化史。著有:《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2002年)及專書、期刊論文多篇。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日俄战争
作者: [日]横手慎二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20世纪第一场大国间战争
译者: 吉辰
出版年: 2019-4
页数: 160
定价: 49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20世纪大国之间进行的第一场战争,以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甚至被有的学者称作“第零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如何收场的?新兴国家日本缘何取胜,老牌强国俄国又如何战败?战争对两国社会与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与之有何关联?归根到底,日俄战争是怎样的一场战争?读过以俄国研究著称的横手慎二教授的这部作品,以上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答。
横手慎二,1950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博士课程中退,曾以外务省调查员的身份在日本驻俄大使馆工作,历任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助教授、教授,著有《东亚的俄国》(编著,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4)、《现代俄国政治入门》(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5)、《斯大林》(中公新书,2014)等。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万历援朝与十六世纪末的东亚世界
作者: 王煜焜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3
定价: 48.00元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韩相关史料,通过对万历援朝之役在战前、战时、战后的议和的考察,勾勒出这场战争的实质以及十六世纪末东亚国际关系的实际状况。
王煜焜,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东亚海域交流史。2013年赴日本国立高知大学访学。先后在《海交史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唐都学刊》、《中古社会史研究论集》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现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工作。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佛传与图像:释迦牟尼神话
作者: 赵艳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4-1
页数: 412
定价: 78.80元
本书以佛传文本为基础,以“八相成道”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将释迦牟尼神话分为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四个主要部分,其中涉及多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核心情节。成功还原释迦摩尼从拥有“人性”到被赋予“神性”,从历史人物转变为神话人物的全过程。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秦汉帝国南缘的面相
作者: 刘瑞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1
定价: 280.00元
刘瑞著的《秦汉帝国南缘的面相(以考古视角的审视上下)》在对传世文献和60余年秦汉帝国南缘地区考古资料重新梳理的基础上,凭籍地理信息系统,将各类考古资料置于变化的秦汉郡国进行研究,揭示出不同郡国、不同类型墓葬和遗物在不同时期的分布特点与传播区域;揭示出不同等级人士墓葬特征和随葬物不同。还探讨了各类墓葬和随葬品的分布、族属及墓主等级,以及同一郡国不同时期、不同郡国同一时期的发展差异、关系和原因。 本书不仅揭示出了隐藏在零散文献与考古资料后面诸郡国波澜起伏的发展变化,而且还认为,在造成各地区各时期发展差异的诸原因中,来自中央王朝基于不同政治角度的考量和安排"居功至伟"。
刘瑞, 1973年生,1999年西北大学历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为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学,曾先后参加武威百塔寺遗址、洛阳汉魏故城宫城阊阖门遗址、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工作至今撰写发掘报告、简报、考古学等论文50余篇。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
作者: 徐永斌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9-3-29
页数: 350
定价: 88.00元
本书主要论述明清时期江南文士的治生活动、治生途径、治生用途及促使文士从事治生的原因。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文士的治生途径、治生的用途和治生原因,将江南作为一个整体,来综合考察文士的治生活动和特点,并用一些代表性的实例来加以说明和验证,并在相应篇章附以个案研究,选择的个案主要是处于不同时代从事不同治生行业的代表性人物的治生活动。上篇之所以用大量的篇幅详述了文士治生的这三个方面,是因为上篇综合论述江南文士的治生状况,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下篇着重考察和探讨文士在江南的几个重要区域,如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上海、徽州的治生状情况。因为这几个区域是文士从事治生最集中、最明显的区域,其中对文士在上海治生情况的考察,主要将焦点放在在晚清时期,因为虽然在晚晴以前,上海一带也存在着文士治生活动,但文士真正大规模地在上海从事治生活动则发生在晚清时期,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的形势密不可分,由此上海一跃成为文士治生之乐土,而且在上海出现了一些具有近代化特色的行业,对后世影响颇大。余论部分主要对文士治生与明清通俗文学的创作和传播的关系展开论述。文士治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明清文学艺术的创作和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无论在题材、艺术特色上,还是在思想文化内容上,都超越前代,迎来了明清文学艺术的辉煌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产生了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文士治生,特别是对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状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侧面关照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面貌。
徐永斌,男,汉族,1968年11月。2003年7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一度在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设计院从事旅游规划工作,旅游规划设计师;2004年9月-2006年7月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7月博士后出站至今,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副所长(主持工作),《明清小说研究》主编。主要从事明清通俗文学研究、明清文化史等。在《文学遗产》、《复旦学报》、《南开学报》、《社会科学辑刊》、《江海学刊》、《明清小说研究》、《安徽史学》、[台湾]《书目季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凌濛初考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围炉夜话〉评注》(中华书局2009年9月)、《话说李汝珍》(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等,目前正在撰写《唐寅传》。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含括1项集体项目)。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金瓶梅》学会(筹)理事、山东水浒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古典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等。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中国古代的婆罗门教和婆罗门文化影响
作者: 严耀中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9-2-18
页数: 538
定价: 78.00元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婆罗门教(印度教)和婆罗门文化研究》(编号10BZS004)的最终成果。 该书稿经过作者十余年的努力,从数以千计的文献和文物中钩沉出婆罗门教和婆罗门文化在中国古代存在的种种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一个成熟宗教所应该有的全部元素,如神职人员 及其传教活动、宗教场所、经籍、信徒墓葬等等,以及文化的各个领域。作者用“碎片分合”、“借瓶送酒”等机制来说明婆罗门教及婆罗门文化是如何输入中国的。为此,该书稿还在理论上阐释了一种宗教文化传播到异地或异文化领域的标准及标界,并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充分进行了图像和文献的相互释明。这些工作都是以往学者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对于中国宗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完整和准确有着重要意义。
严耀中,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佛教社会史史、宗教学等。曾出版《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江南佛教史》、《汉传密教》、《北魏前期政治制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match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中世纪女子
作者: 安貝爾(Ann Baer)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副标题: 英格蘭農村人妻的日常
原作名: Medieval Woman: Village Life in the Middle Ages
译者: 翁仲琪
出版年: 2019-2-26
页数: 384
定价: NTD 450matchmatch
本書經由對木匠之妻瑪麗安及其家族的非凡側寫,生動帶出中世紀英格蘭鄉村婦女的終年生活。作者安貝爾以自身多年研究,活靈活現地重塑一個失落世界的真實樣貌。
安貝爾(Ann Baer) 生於1914年4月,現年105歲,入選2018年《了不起的百歲女性》(The Century Girls)。 她與丈夫經營美術出版社蓋尼米德(Ganymed Press),擔任總監。二戰時期當公務員之前,她曾於倫敦就讀切爾西藝術學校(Chelsea School of Art)。她為本書手繪許多細緻插圖,一生對中世紀英格蘭保有高度興趣。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被掩盖的原罪
作者: [美]爱德华.巴普蒂斯特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奴隶制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
原作名: The Half Has Never been Told: Slavery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Capitalism
译者: 陈志杰
出版年: 2019-4-1
页数: 625
定价: 118
长久以来,美国人倾向于将奴隶制视为一种前现代制度,属于这个国家的原罪。但是,年代的隔阂,割裂了奴隶制与美国后来成功的联系,这种看法对于数百万惨遭束缚的奴隶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 历史学家爱德华?巴普蒂斯特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在美国独立后的80年里,奴隶制的扩张推动了美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短短几十年,南方从沿海狭长地带的破旧烟草种植园,成长为横贯大陆的一个棉花帝国,为美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打下了重要基础。巴普蒂斯特认为,内战以前,美国经济上*大的创新是想尽办法通过奴隶制赚更多的钱。奴隶主通过强制迁移和严酷刑罚,强迫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从他们身上压榨出巨额利润,这才使得美国能够牢牢掌握工业革命的关键原料——棉花的世界市场,zui终成为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富裕国家。 巴普蒂斯特结合奴隶的口述、种植园的相关记录,以及报纸、政客、企业家、逃亡奴隶的有关陈述,对美国历史作了全新而又大胆的解读。他让读者认识到美国霸权深处的暴力,以及终结了奴隶制的生存欲望和反抗,而正是后者,创造了支撑美国zui深层次自由梦想的文化。
爱德华‧巴普蒂斯特(Edward E. Baptist),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学教授。2014年,他凭借《被掩盖的原罪:奴隶制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一书,先后获得美国历史学家协会颁发的“艾弗里?克雷文奖”和 “西德尼·希尔曼奖”。 他的另一部获奖作品是《缔造一个古老的南方》(Creating an Old South)。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參勤交代
作者: 安藤優一郎
出版社: 遠足文化
副标题: 江戶幕府的統治關鍵
原作名: 参勤交代の真相
译者: 黃琳雅
出版年: 2019-4-3
页数: 300
定价: NTD 380
參勤交代,是江戶幕府自一六三五年起,規定諸大名必須履行的義務。具體施行細則為:每隔一年自領國前往江戶,此為「參勤」;在江戶藩邸生活一年後,再與其他大名交接,然後回國,即為「交代」。該制度是由德川將軍家所訂定,成為統制諸大名的基礎,帶有服從儀式的性質。在參勤交代尚未被制度化的時期,它是各方大名用來向新勢力——德川家輸誠的方式。透過將自己的妻小置於江戶作為幕府的人質,加上帶著大隊人馬自領國遠赴江戶值勤,在在都是為了向手握天下的將軍展現一片忠心。但就在1635年,參勤交代被德川第三代將軍制度化之後,這個「前一年待在江戶、下一年返回領國」的單身赴任規則,就成了消耗各地大名資源的有效手段,其往返開銷對各藩來說皆是極大財政負擔,但卻也意外帶動沿途宿場、街道的經濟,促進江戶的繁榮。 本書從參勤交代的起源談起,以其基礎知識、途中發生的各種事件、所需費用等三大要點,幫助讀者更輕鬆地了解這個為日本近世奠定兩百餘年長治久安的特殊制度,同時進一步探索今日的東京何以發展至此的原因。
安藤優一郎 Ando Yuichiro 一九六五年生於千葉縣。歷史家,文學博士(早稻田大學)。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社會科地理歷史專攻畢業,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畢。現以江戶為主題進行執筆及演講活動。並擔任JR東日本「成人假日俱樂部趣味之會」、東京理科大學生涯學習中心、NHK文化中心等生涯學習講座的講師。主要著作有《「幕末維新」之不願面對的真相》、《「關原之戰」之不願面對的真相》(PHP文庫)、《幕末維新 被抹消的歷史》(日經文藝文庫)等。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帝國的滋味
作者: 莉琪.科林漢(Lizzie Collingham)
出版社: 麥田出版公司
副标题: 從探索海洋到殖民擴張,英國如何以全球食物網絡建構現代世界
原作名: The Hungry Empire: How Britain’s Quest for Food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译者: 呂奕欣
出版年: 2019-1-25
页数: 472
定价: NTD580
十六世紀英國,為尋找食物開始探索海洋、同時建立帝國。在此過程中,英國人消滅原住民人口,改變地景與農業系統;殖民地的精英餐桌上,擺滿宣揚國族威信的工具;植物的遷移,促成新舊大陸農作物的哥倫布大交換,這些發展所交織的食物網創造出真正的跨全球系統,連結五大洲,塑造出現代世界的飲食樣貌。 本書要訴說的故事,正是英國尋找食物的過程如何促成大英帝國的誕生。每章開頭會先提到一頓膳食,之後探索是什麼樣的歷史讓這膳食得以成真。比方說,為什麼在一六九八年,一名法國男子會與一名漂亮的非裔葡萄牙女子共享鳳梨?為什麼在一九〇一年到英屬哥倫比亞探勘銅礦的團隊,最後會吃澳洲兔肉?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促成非裔蓋亞那的鑽石礦工在一九九三年烹煮咖哩鬣蜥?每則故事固然是單獨篇章,然而串連起來,便能看出食物是帝國的驅動力。
琪.科林漢Lizzie Collingham 曾在華威大學教授歷史,也是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的研究員,後來成為獨立歷史學家。著作包括《咖哩群像——印度料理文化誌》(Curry: A Tale of Cooks and Conquerors)、《戰爭的滋味:二次大戰與食物戰爭》(The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目前是華威大學的副院士,也是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皇家文學基金會的研究員。甫完成印度總統府廚房歷史研究,常在印度喀拉拉邦的美食之旅演講。
1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聖彼得堡
作者: 強納森.邁爾斯(Jonathan Miles)
出版社: 馬可孛羅文化
副标题: 權力和欲望交織、殘暴與屠殺橫行的三百年史
原作名: ST PETERSBURG: Three Centuries of Murderous Desire
译者: 楊芩雯
出版年: 2019-1-30
页数: 640
定价: NTD 720
在本書中,文化歷史學者強納森.邁爾斯重建了這座荒謬卻又美麗城市的三百年戲劇場面,從聖彼得堡建城的那刻,直到普京執政的今天。本書是一齣關於人性的美善與險惡的戲劇,一則關於俄羅斯近代發展的史詩,是對這座城市的歷史、人文、地理最全面且詳實的指引。
強納森.邁爾斯Jonathan Miles 文化歷史學者、藝術家、作家、策展人,從小成長於美國、加拿大與英國,先就讀倫敦大學學院,後在牛津的劍橋大學耶穌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早期的著作包括對於英國藝術家埃里克.吉爾(Eric Gill)和大衛.瓊斯(David Jones)的研究。近作包括探索法國波旁復辟時期藝術、政治和道德衝擊的《美杜沙:船難、醜聞與傑作》(Medusa: The Shipwreck, the Scandal and the Masterpiece)、訴說一位耀眼蘇聯間諜故事的《有九條命的奧圖.凱茲》(The Nine Lives of Otto Katz),出版後皆獲得國際認可。個人網站:www.jonathanmiles.net
1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作者: [美]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译者: 何道宽
出版年: 2019-4-1
页数: 312
定价: 58.00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中信,2015)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1931—2003),纽约大学教授,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精神领袖,研究领域横跨教育学、语义学和传播学,弘扬了麦克卢汉、伊尼斯开创的媒介环境学,推动其进入北美传播学主流圈子。存世著作共25种,包括独著13种,合著10种,合编2种;其中《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并称“媒介批评三部曲”,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学界产生持久的影响。传世论文200余篇。1986年获美国英语教师学会授予的“乔治•奥威尔奖”,1988年获纽约大学杰出教授奖。
1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A Social History of Maoist China
作者: Felix Wemheuer
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Conflict and Change, 1949–1976
出版年: 2019-4-30
页数: 320
定价: GBP 63.10
Whe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ame to power in 1949, they promised to 'turn society upside down'. Efforts to build a communist society created hopes and dreams, coupled with fear and disillusionment. The Chinese people made great efforts towards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this period of transition, but they also experienced traumatic setbacks. Covering the period 1949 to 1976 and then tracing the legacy of the Mao era through the 1980s, Felix Wemheuer focuses on questions of class, gender, ethnicity, and the urban-rural divide in this new social history of Maoist China. He analyzes the experiences of a range of social groups under Communist rule - workers, peasants, local cadres, intellectuals, 'ethnic minorities', the old elites, men and women. To understand this tumultuous period, he argues, we must recognize the many complex challenges fac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But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human suffering and political terror that, for many now ageing quietly across China, remain the period's abiding memory.
Felix Wemheuer is Chair Professor of Modern China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gne. He belongs to a new generation of Western scholars who are rewriting the history of Maoist China.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Famine Politics in Maoist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2014).
往期内容编辑 (文) / 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