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7)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近16万的订阅者,2022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2年第7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贸易网络中的黄土丘陵(BC1300-1050)
作者:曹大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 98
20世纪以来,贫瘠的黄土丘陵地区陆续出土了数百件晚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这个现象长期吸引着考古学界的关注。为了理解它,作者通过检视过去调查的标本,确认了晚商时期遗址400余处;通过在石楼县的区域调查、采样,获得了对黄土丘陵本地社会的深入认识。在此基础上,作者研究了青铜器的产地。多个来源的铜器指示晚商时期的黄土丘陵与华北平原、关中盆地、北方草原都有跨地区的联系。结合考古材料和文字记录,作者提出晚商时期的中国北方存在一个涉及广泛的贸易网络。 黄土丘陵与发达的中原文明相比是较简单的边地社会,但是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充当了跨地区联系的枢纽,扮演了中原文明与北方草原联系的中间人角色。黄土丘陵的本地社会在贸易网络中变得更复杂,中原文明也在跨区域的联系中获得成长。本研究从社会—经济和古代贸易的角度观察社会变迁,对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长、黄土丘陵等北方边地社会的发展,以及青铜时代中国与蒙古的远距离交流提出了系统解释。
曹大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代表性工作有《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族徽”内涵与商代的国家结构》等。曾在寿县寿春城、礼县西山、大堡子山、宝鸡周公庙、周原等遗址参加田野考古工作。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仪礼与佛教研究
作者: [美] 太史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余欣 / 翟旻昊
出版年: 2022-2
定价: 56.00元
作为中国宗教史、敦煌文献研究的专家,作者在本书中对丝绸之路沿线及敦煌写本中有关佛教仪典的文本做了与以往不同取径的研究。对佛教仪礼的历史传承轨迹,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了跨学科、跨文化的探讨。作者具体考察了敦煌文献中用于疗治病人的写本“患文”,通过对“患文”的文式、文体、措辞和实施场所以及参与者等文献资料的详细分析,梳理出本土化仪礼中贯穿的佛教基本观念及仪礼逻辑和仪礼结构。
太史文(Stephen F.Teiser),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博士。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铃木大拙佛学讲座教授。作为佛教和中国宗教研究专家,太史文教授的作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各类文献、文物来揭示其背后体现的宗教文化交流。专著《中国中世纪的鬼节》(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 1988),获1988 年度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宗教史领域最佳处女作奖。《〈十王经〉与中国中世纪佛教冥界的形成》(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1994),获1996 年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再造生死轮 :中世纪佛教寺院中的轮回图》(Reinventing the Wheel: Paintings of Rebirth in Medieval Buddhist Temples , 2006)获2007年度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院儒莲奖。此外,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佛教文献研读丛书的主编,他还与人合编有《〈妙法莲华经〉研读》(Readings of the Lotus Sutra ,2009)和《〈坛经〉研读》(Readings of the Platform Sutra ,2012)。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尘几录
作者: 田晓菲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原作名: 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出版年: 2021-10
页数: 438
定价: 79.00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尘几”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陶渊明”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田晓菲,1971年生于哈尔滨,在天津长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哈佛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古文学和文化、书籍史及比较文学。著有《秋水堂论金瓶梅》(2003)、《“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2004)、《赭城》(2006)、《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2007)、《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2011)、《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2021)等。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合编《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 年—公元900 年)》并执笔其中部分章节。2012 年度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再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作者: 葛兆光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从6世纪到10世纪
出版年: 2022-
尽管今天禅宗历史和思想的研究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领域,在这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有从内在体验出发的探讨禅思想,有立足于后现在理论阐发禅思想,有从文献考据学研究禅宗,有对禅宗历史进行艺术演绎和意义发挥,但是作者与这些都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像通常那样把禅宗依照时间、宗派详细解释,而是首先依据各种文献梳理禅学发展脉络,把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样让人对于禅宗理解不再是几个宗派的简单认识,而是不同时期的禅宗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征与形态。
葛兆光,1950年4月生于上海,籍贯福建。1968年上山下乡,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贵州省凯里县砖瓦厂、农药厂、供销社当工人,1978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上学,1982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任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1992年至今,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学科及研究方向:历史学,专门史及历史文献学。社会兼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中国思想史》、《中国禅思想史》等。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只是一首歌
作者: [美] 宇文所安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中国11世纪至12世纪初的词
原作名: Just A Song
译者: 麦慧君 / 杜斐然 / 刘晨
出版年: 2022-3
页数: 423
定价: 69.00元
作者聚焦并追踪北宋时期,词如何从宴饮助兴的表演文本——歌词,历经创作、传唱、抄写、结集诸过程,最终衍变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逐渐取得与诗歌并举的正统地位。 宇文所安一方面从表演实践、文本传播、作者问题、词集编纂与流变等全新角度将词史看成“词集史”而非“词人史”;另一方面又对代表性词人如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影响,力图从多个层面呈现词的历时性发展及其作者化、风格化和经典化的过程。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诗和比较诗学。 主要著作包括:《只是一首歌:中国11世纪与12世纪初的词》(Harvard, 2019),《晚唐诗》(Harvard, 2006),《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Harvard, 2006),《诺顿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Norton, 1996),《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论集》(Stanford, 1996),《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Harvard, 1992),《迷楼》(Harvard, 1989),《追忆》(Harvard, 1986),《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Wisconsin, 1985),《盛唐诗》(Yale, 1980),《初唐诗》(Yale, 1977)等。曾出版杜甫诗歌的英语全译本《杜甫诗》(De Gruyter,2015) ,并与孙康宜一起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Cambridge,201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自2003年起陆续出版“宇文所安作品系列”。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作者: [美]何复平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960-1279
译者: 叶树勋 / 单虹泽
出版年: 2022-1-1
页数: 368
定价: 78.00元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此书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何复平(Mark Halperin),美国汉学研究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副教授,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主要研究唐宋元明时期的文人文化,尤其关注文人和佛教、道教的关系问题。目前正开展《菽园杂记》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未来将关注宋明时期的父权制度。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致用与娱情
作者: 高居翰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画
原作名: Pictures for Use and Pleasure
译者: 杨多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316
定价: 148.00元
《致用与娱情》通过对120余幅盛清时的世俗绘画进行视觉研究与风格分析,说明正是美人、春宫、家庆、祝寿等中国主流艺术史之外的“另类”世俗题材,在盛清时通过积极吸收西洋技法、融合南北宗的画风,创造了新的绘画方式与程式。通过挖掘世俗画在艺术史上的价值,作者打破文人山水画主导的中国绘画史叙事,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样貌。此外,作者还将社会文化史的变迁引入讨论,从画作中寻绎时代信息,呈现盛清时城市娱乐的发展、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的兴替,以及江南和宫廷间的文化关系等,充分释放了世俗画中所蕴含的时代信息与文化张力。
高居翰(1926—2014)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教授,1997年获该校终身成就奖;亦曾长期担任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2010年,史密森尼尔学会授予其查尔斯•朗•弗利尔奖章,表彰他在亚洲和近东艺术史研究中的杰出贡献。高居翰教授的作品融会了广博深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重要作品有《图说中国绘画史》《隔江山色:元代绘画》《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山外山:晚明绘画》《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画》等。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老舍在伦敦
作者: [英]安妮·韦查德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宝琴文化
原作名: Lao She in London
译者: 尹文萍
出版年: 2022-4-1
页数: 232
定价: 58.00元
老舍被尊称为中国伟大的现代作家之一,然而,这位有抱负的年轻作家于1924年至1929年在伦敦度过的时间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老舍从故乡来到繁华的伦敦西区—这里有布鲁姆斯伯里派、旋涡派、各种流派的前卫主义者、埃兹拉·庞德以及“金牛犊洞”夜总会的歌舞表演。他流连于伦敦西区妓女的世界,见识了英国最臭名昭著的中国人布里连特·张,以及黄柳霜的丑闻电影《皮卡迪利大街》引起的小报轰动,在莱姆豪斯声名狼藉的东区唐人街也待了一段时间。老舍在伦敦创作的小说《二马》由此成为一部描写伦敦华人生活和苦难的伟大小说。正如韦查德博士所揭示的那样,老舍在伦敦的岁月对其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影响了中国现代主义的发展进程。
安妮·韦查德(Anne Witchard),从2006年开始在威斯敏斯特大学任教。其著作包括《老舍在伦敦》《托马斯·柏克的黑暗中国风》,并与劳伦斯·菲利普斯合著了《哥特式伦敦:地方、空间和哥特式想象》。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
作者: [美]田民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
原作名: Mei Lanfang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ternational Stage
译者: 何恬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464
定价: 88.00
本书是海内外第一本研究梅兰芳在20世纪国际舞台上影响的专著。作者聚焦于梅兰芳的访日、访美和访苏,在20世纪跨国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和戏剧大背景下,考察了梅兰芳和中国戏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与定位。本书仔细探讨了布莱希特、梅耶荷德、爱森斯坦、塔伊洛夫、巴尔巴等重要人物对于梅 兰芳的艺术和中国戏剧的互文化解释和挪用,同时也更深入地阐释了20世纪国际戏剧的互文化形成与建构。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方面对于梅兰芳出访的支持与反对声音,以及梅兰芳的访问演出对于中国人理解和界定其艺术所产生的跨文化影响。
田民,1990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讲师和副教授。1994年赴美国,后在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获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爱荷华大学。主要从事比较戏剧和互文化戏剧研究。曾发表英文著作《差异与置换的诗学:20世纪中西互文化戏剧》(The Poetics of Difference and Displacement:Twentieth-Century Chinese-Western Intercultural Theatre,2008)、《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Mei Lanfang and the Twentieth-Century International Stage: Chinese Theatre Placed and Displaced,2012)、《亚洲戏剧对现代西方戏剧的用途:置换之镜》(The Use of Asian Theatre for Modern Western Theatre:TheDisplacedMirror, 2018),中文著作《莎士比亚与现代戏剧:从亨利克·易卜生到海纳·米勒》(2006),还曾编写过梅兰芳的英文资料集《中国最杰出的戏曲乾旦:梅兰芳生活与艺术资料集》(China's Greatest Operatic Male Actor of Female Roles: Documenting the Life and Art of Mei Lanfang, 1894-1961, 2010)。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旧谱新曲:近代中国审判制度中的司法资源研究
作者:娜鹤雅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定价: 68元
近代中国逐步实现了司法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从司法机关、司法人员,到审判程序都脱离了行政框架而“另立门户”,但在行政体系之外重造审判体系不仅会带来司法资源的紧张,也必然会造成新旧审判制度与程序间的冲突。《旧谱新曲:近代中国审判制度中的司法资源研究》在对清末民初司法改革“缺钱少人”这一“共识”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该时期审判制度与审判程序的传统与近代化,探讨了近代化过程中审判制度与审判程序在制约行政兼理司法以及实现司法公正过程中呈现出的司法功能与价值,提出了传统同样可作为司法资源为司法改革所用。
娜鹤雅,祖籍内蒙古赤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硕士,日本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法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在《历史研究》、《清史研究》、《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日本)、《国家学会杂志》(日本)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自由意志、能动性与生命的意义
作者: [美]德克·佩里布姆(Derk Pereboom)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Free Will, Agency and Meaning in Life
译者: 张可
出版年: 2022-1
页数: 316
定价: 68.00元
本书探讨了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人的自由意志及其相应的道德责任:如果行为由不受我们控制的因素所决定,我们是否还具有通常关于自由意志的讨论所说的那种道德责任?作者基于对因果性与自由意志关系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由意志在道德哲学上的重要性,并从新的角度探讨了道德和生命的意义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处理人际关系提出了创造性的建议。
德克•佩里布姆(1957— ) 康奈尔大学哲学与伦理学专业的“苏珊•林恩•塞奇”坐席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精神哲学、宗教哲学,以及伊曼纽尔•康德的作品。在线版《斯坦福大学哲学百科全书》中“行动理论”部分的合编者,并为该百科全书撰写词条。著作包括《没有自由意志的生活》(2001)、《意识与物理主义的前景》(2011)、《自由意志、能动性与生命的意义》(2014)等。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关怀伦理与移情
作者: [美国]迈克尔•斯洛特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The Ethics of Care and Empathy
译者: 韩玉胜
出版年: 2022-2
页数: 196
定价: 48.00元
本书展示了哲学问题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女性研究领域内的主流思想之间的多重联系。著名道德哲学家迈克尔·斯洛特认为,关怀伦理是对其他伦理传统的一次重要挑战,并指出,在哲学上发展完备的关怀伦理学应该(并且能够)提供关于整个道德的综合观点。 斯洛特从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汲取灵感,并借鉴了近年来关于移情的心理学著作,他表明,对“移情”这个概念的运用使关怀伦理发展出了针对尊重、自主、社会正义和义务论的情感主义解释。
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 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当代德性伦理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曾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都柏林三一学院、马里兰大学和迈阿密大学。著作涉及伦理学、政治哲学、道德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等领域,包括《善与美德》(1983)、《常识道德与后果主义》(1985)、《从道德到美德》(1992)、《源自动机的道德》(2001)等。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德国汉学研究史稿
作者: 李雪涛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 2022-2
页数: 614
定价: 150.00
本书为“汉学研究大系”之一。 德国汉学史的研究,是以德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为对象的“研究之研究”。本书中所选的十九篇文章所揭示的是德国汉学研究史的十九个问题,可以分为:分期与书目、语言文学与翻译、范式与机构、互动与批判、专史与回顾五个部分。这样的编排也决定了本书不同于通史的系统性、全面性,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论述。这十九篇文章中既有趋于专精的个案研究,也有贯通、综合的整体性梳理,既有审慎地深入史料,对汉学家及其著作,乃至其所处的时代做透彻的研究,也有整体性的研究论述。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全球史、德国哲学以及中国学术史的研究。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全球史研究院院长,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大阪,2017-2018年度)会长以及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自2017年)副会长。主编的刊物有:《全球史与中国》、《寻找》、minimasinica、Orientierungen等。有论著、译著、编著多种出版。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古罗马角斗活动研究
作者:高福进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定价: 65.00
角斗活动延续长达700年,是古罗马重要的社会现象。本书系统梳理了古罗马角斗活动的缘起,论述了角斗活动在罗马历史上的发展,介绍了角斗士的阶层构成,深入挖掘了角斗比赛的运作,阐述了场上角斗士与场下观众的不同心理,探讨了角斗比赛于公元4—5世纪趋于衰落的原因,并客观理性评价了这一活动。通过对史料与文物的悉心解读,揭示了古罗马角斗的群众性及政治性,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不足,为古罗马文化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独到的看法。
高福进,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世界史学会理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匿名评审专家等职务,主要从事中外文化史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角斗士:一段残酷的历史记忆》《西方文化史论》《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一种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视》等20余部学术作品,在《新华文摘》《世界历史》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纪念
作者: [美] 约瑟夫·哈伊姆·耶路沙米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犹太历史与犹太记忆
原作名: Zaknor:Jewish History and Jewish Memory
译者: 黄薇
出版年: 2022-2-28
页数: 218
定价: 48.00
本书是研究集体记忆问题的史学名著,曾荣获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全书对犹太记忆和犹太历史的编纂做了从古至今的全景式考察,系统地概括论述了犹太民族参与过去的方式。作者对历史与记忆做出重要的区分。他认为,如果说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之父”,那么犹太人就是西方“记忆之父”。犹太人是一个记忆的民族,而不是历史的民族。犹太民族有圣经、口传训言、口传律法,但几乎没有史书。 本书写给所有对历史、民族、集体记忆之间的模糊关系感到好奇的人——无论是不是犹太人。在现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地位不一定是理所当然的,记忆也自有其通路。
约瑟夫·哈伊姆·耶路沙米(Yosef Hayim Yerushalmi,1932—2009),出生于纽约的俄裔犹太人。1966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学位后,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犹太史学的学术研究中。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犹太史教授,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以色列和犹太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等荣誉,被认为是同代最重要的犹太史学家。 耶路沙米教授专门研究中世纪和现代犹太史、史学史和精神分析史。他出版的著作包括《从西班牙宫庭到意大利隔都》《哈加达与历史》《1506年里斯本大屠杀》《记念: 犹太历史与犹太记忆》《弗洛伊德的摩西》等。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第三帝国的最后八天
作者: [德]福尔克·乌尔里希(Volker Ullrich)
出版社: 索·恩 │ 社科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Acht Tage im Mai: Die letzte Woche des Dritten Reiches
译者: 何昕
出版年: 2022-3-10
对许多德国人来说,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死亡与1945年5月7~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之间的那些日子是“时间仿佛停滞”的“零点时刻”。“战争即将结束,但和平尚未来临”很好地描述了他们生命中这个深刻的转折点。 在邓尼茨政府逃往弗伦茨堡时,盟军正在持续推进。柏林投降,火箭专家韦恩赫•冯•布劳恩所在的陆军C集团军在意大利被捕。自杀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大规模的强奸比比皆是。最后的死亡行军、野蛮驱逐、隐姓埋名的纳粹高官、集中营解放……作者描写了柏林、代明、汉堡、布拉格、布雷斯劳、阿姆斯特丹等多个城市在这八天的生死时刻,多角度书写了这个浓缩了无数矛盾的历史转折点。
福尔克· 乌尔里希(Volker Ullrich),1943年生,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传记作家、专栏作家、电视媒体人,主攻历史、文学、哲学和教育学,1975年以论文《20世纪初汉堡工人运动研究》获博士学位,是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领域的顶尖历史学者。曾担任《汉堡周刊》“政治书目”栏目主编,为《时代》杂志旗下著名作家和《时代杂志·历史篇》联合出版人。已出版《焦虑的强国:1871—1914,德意志帝国兴亡史》《希特勒传:跃升年代》等经典作品。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民族的神话
作者: [美]帕特里克·格里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副标题: 欧洲的中世纪起源
原作名: THE MYTH OF NATIONS
译者: 吕昭 / 杨光
出版年: 2022-2
页数: 262
定价: 64.00元
本书揭示了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族群演化的真实版本,内容囊括从古代希腊到20世纪南非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科学的”历史学、印欧语文学和民族考古学等看似中立客观的学术工具共同创造了滥用和曲解历史的民族主义史学,为族群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书中, 格里不仅考证了古典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族群演化,还阐述了民族主义史学在1800至1900年形成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影响。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巧妙深刻的论证,向公众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美]帕特里克·格里(Patrick J. Geary),中世纪史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西方中世纪史学教授。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著有《在法兰西与德意志之前》《与死者共生的中古时代》《回忆的幽灵》等。
1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War and Trade in Maritime East Asia
作者: 冈美穗子
出版社: Springer Singapore
出版年: 2022-1
页数: 272
定价: £99.99
This book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the state of trade in East Asia before and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tributary system to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other is the war of aggression in which Toyotomi Hideyoshi of Japan sent a large number of troops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with a view of conquering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With regard to East Asia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the contributors in this book share a problem awareness in terms of using trade and war as subjects to clarify multi-ethnic, borderless, and multi-layered situation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chapters related to Japan, this book tries to grasp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Japan as a region of East Asi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not the one singular national history.
Mihoko Oka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Studies and Historiographic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Tokyo.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