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3年历史学新书(9)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6.5万的订阅者,2023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请勿通过微信发给编辑。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3年第9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注明出处。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国政治史讲话
作者: 钱亦石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3-3
页数: 258
定价: 55.00
本书为中国著名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钱亦石先生的遗著。全书共六章,讲述了中国政治史的分期和研究方法,分述中国自原始社会至唐朝的政治发展史。除绪论外,其余五章按政治制度划分,即无政治制度时期、氏族政治制度时期、封建政治制度时期。全书从历史的角度切入,分析了无政治制度的原始社会、产生政治制度的氏族社会、封建社会(涉及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高屋建瓴地探讨了中国政治史。文笔流利,生动有趣,分析丝丝入扣,填补了中国政治史理论研究的空白。
钱亦石(1889—1938),湖北成宁人,著名教育家、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也被董必武称为“红色教育家”。曾先后参与编辑或主编《新中华》《世界知识》《中华公论》《辞海》等杂志和书籍,著有《中国政治史讲话》《中国外交史》等。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北朝中晚期石刻佛像的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
作者: 黄文智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23-3
页数: 264
定价: 148.00元
本书内容主要是围绕北朝中晚期窟龛佛像造型特征和文化内涵展开讨论,其中部分内容发表于《中国美术研究》《艺术探索》《石窟寺研究》《中国雕塑》《北京青年报》等出版物。
黄文智,艺术学博士,副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理事,担任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东方·本土工作室主任和理论教研室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雕塑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镌岩造像——中原北方东部北魏中期至西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文物出版社2017)、《北朝中晚期石刻佛像的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2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北朝石窟人物雕塑造型研究》(批准号:22BF093)。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歸葬
作者: 李華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23-1
定价: 港幣148.00
本書將「歸葬」視為中國文化「個案」,以六朝為背景,去理解中國人在終極安頓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項習以為常的「傳統」如何被遺忘、被更改、被選擇性保存?舊觀念舊習俗對新社會的權力秩序、個人身份建構會產生哪些影響?中國人文化邏輯中的個體自由與家國想像如何產生與演變?
李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職平面媒體、大學老師,中年之後重返校園研讀歷史。研究興趣為新文化史、古代物質文化、人文歷史通識寫作,有學術論文見於《漢學研究》等刊物,人文通識專欄「魏晉的鬼影怪談」見於網路。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整理研究
作者:贾小军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定价: 118.00元
本书在对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和图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该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做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由上、中、下三卷组成。上卷介绍了汉唐时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画概况及研究现状,并对汉唐河西壁画墓形制流变及墓葬壁画发展变化轨迹进行梳理。中卷对汉唐河西墓葬壁画中的“庭院家居图”“儿童图”“启门图”“帷帐图”作了专题研究。下卷依据墓葬壁画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汉唐河西社会史、民族史或丝绸之路历史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贾小军,1979年生,男,甘肃秦安人。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河西史地、丝绸之路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各1项。出版专著三部。在《社会科学战线》《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曾先后被评为河西学院“祁连青年骨干教师”“祁连学术带头人”。研究成果曾获甘肃省优秀图书奖、甘肃省社科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张掖市社科成果奖等奖项。现为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元代类书研究
作者:贾慧如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定价: 90
元代类书上承唐、宋,下递明、清,是元人应时代、社会和文化需要,对当时和前代文献的文本整理和文化总结,呈现开放性和交融性等特征,在中国类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书详细考察了元代类书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因缘、总体风貌与基本类型、编排体例和类目体系、编纂与流传等问题,深入分析了元代类书的史学价值、文献学价值,系统总结了元代类书的特点,科学评价了元代类书的学术地位、文化内涵以及对后世类书编纂的影响,为读者进一步研究元代学术与文化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
贾慧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人。200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2010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学习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元史)的教学科研与古籍整理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元代类书研究”( 11CZS005 )、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类书在欧洲的流传与研究”(21YJAZH031)等课题,在《史学史研究》《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元明清曲谱形态与文化
作者:许莉莉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定价: 68元
《元明清曲谱形态与文化》的研究基于长期曲律、曲谱研究过程中察觉到的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现象,即每部曲谱都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曲谱与曲谱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各具特色而又联系紧密的曲谱谱系。每一部曲谱的诞生,都是制谱者受到某些思想的激发,认为前人之谱尚有所不足,须新制一部。每部曲谱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受前代和同时代曲谱的影响,在形制上往往作针对性的调整,表达了制谱者对曲的创作在当时曲势下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对后代曲谱的诞生存在着或潜或显的影响,从而在曲谱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曲谱在形态方面的变迁,往往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出于制谱者对发展着的曲坛文化作出的应变。研究曲谱的形态变迁,目的就是从这个角度窥察元明清时期曲的文化动态。
许莉莉,南京大学文学院。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化家为国
作者: 黄丽君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清代中期内务府的官僚体制
出版年: 2023-3
定价: 88
清代的上三旗包衣旗人是满洲皇帝的家内奴仆,也是内务府官僚体制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时奉职于家、国两套体系,以侧进政治而显贵。清初包衣的个人仕途与家族发展高度依赖君王青睐,此与内务府体制未备的结构性因素有关。乾嘉之际,随着考课、科举与捐纳制度的定制化,包衣无论在府内迁转或外任税差,行政表现与任官经历的重要性趋增,也相对拥有更多的仕宦自主性。然而,当皇帝渐次援引制度成规来任使包衣奴才,不复乾纲独断,却也不免产生“权移下人”之弊。本书系统考察十八、九世纪内务府官僚体制的定制化历程,探究皇权渐次隐微于官僚体制之下的原因,以及清朝统治格局重大变革的政治意义。
黄丽君(1981— ),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关注性别史、医疗史、法制史等领域。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清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内务府包衣完颜氏、金氏家族的研究数篇。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大同立教
作者: 张翔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3-03
定价: 128.00元
本书对康有为的“大同立教”思想做了系统梳理,提供了康有为大同思想发展的新图景。青年康有为经历了从“全球公理之学”到“以大同立教”的发展变化。以1899年康门师徒辩论为界,康有为思想经历了重要调整。由此本书对康有为生前不印行《大同书》全书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
张翔,文学博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16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与文学研究,包括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与海外游历研究。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口头性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问题
作者: 周敏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十七年”新曲艺研究出版年: 2022-12
定价: 78.00元
本书以“十七年”新曲艺为中心,分别从历史演变、文艺方向与政策推动、文艺工作者参与、文体形态与创作理论建设以及传播方式与效果等几个层面探析与总结“人民文艺”普及实践的整体过程、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并综合借鉴与运用社会文化史、听觉研究、情感研究等方法,深刻把握口头性、文艺性、革命性与民族性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本书试图指出:在革命的视域中注重口头文艺,不仅因为它能够被革命主体即文盲与半文盲的工农群众所听懂与欣赏,更在于由于声音的在场性与包裹感而形成的作者(说话人)与读者(听众)的未分化状态。这不仅使口头文艺与革命的“集体性”相呼应,而且也使其充满“人情性”,从而自然成为革命情感动员工作的一部分,而这种认识与实践都构成了新中国文艺普及工作的基础与经验。
周敏,男,1982年生,安徽枞阳人,上海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联合培养博士,毕业后曾任职于嘉兴学院文法学院,并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理事、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等,先后主持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各一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现代中文学刊》《史林》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经历:金冲及自述
作者: 金冲及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3-5
页数: 400
定价: 69.00元
本书是金冲及先生的自述,呈现了先生丰富多彩的一生。书中第一部分讲述了他早年求学、接受新思想、在复旦工作和初步接触学术研究等方面经历的人与事。青年时期的这段经历为他毕生的学术志向、思想立场和行事风格打下了基础。他离开复旦大学后,先后出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文物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多个重要岗位。在书中,他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以严谨的学术思考,通过回忆具体的人和事,呈现这几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阅读此书,可以从先生90来年的人生历程中感受大历史下的小细节、历史的变迁规律、坚定志向和个人努力的作用。
金冲及,1930年出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专家,中国史学会原会长。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复兴文库》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编有《毛泽东传》《刘少奇传》《周恩来传》《朱德传》《陈云传》《邓小平传略》等。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万国争先
作者: [新西兰] 马特耶·阿本霍斯 / [加] 戈登·莫雷尔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副标题: 第一次工业全球化
原作名: The First Age of Industrial Globalization :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1815-1918
译者: 孙翱鹏
出版年: 2022-11
页数: 312
定价: 79.00元
本书对工业全球化的第一个时代的全球历史进行了通俗易懂的介绍与剖析,该时代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崩溃。通过将工业化、技术创新和帝国兴衰相结合,世界工业化大国塑造了相互联系的全球空间,很少有地区未被触及。在十个简洁的章节中,本书记述了这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概述了全球工业、帝国和经济变革,与地方经验、身份认同的相互联系。最后,本书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个全球体系的灾难性影响。
马特耶·阿本霍斯(Maartje Abbenhuis),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现代史教授,著有多本关于19世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历史的书籍,包括《保持中立的艺术》《中立时代》和《国际政治中的海牙会议》。
戈登·莫雷尔(Gordon Morrell),加拿大尼皮辛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著有《当英国遭遇斯大林革命:英苏关系与国际危机》。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边缘图像
作者: [英]迈克尔·卡米尔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中世纪艺术的边际
原作名: Image on the Edge: The Margins of Medieval Art
译者: 潘桑桑
出版年: 2023-3
页数: 220
定价: 88.00元
这是首部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探讨中世纪边缘艺术的专著。对中世纪的人们而言,边缘是双关、倒错和转化之地,是社会对立和心理冲突上演的场所。无论是常常出现在祈祷书页边的放肆无礼的丑角,还是教堂外墙上颇具嘲弄意味的滴水兽,都不在约定俗成的中心之内,而是身居边缘地带,孕育着反抗中世纪社会束缚的力量。 迈克尔·卡米尔在分析了宗教主题和世俗抄本页面边缘的图像如何掩盖、模仿或以其他方式质疑文本的权威性之后,深入探讨了修道院、大教堂、宫廷和城市等数种主要的社会空间的边缘地带。通过关注“边缘性”在中世纪文化中的作用方式,卡米尔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边缘艺术中创新的真正来源,揭示了充满颠覆意味的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维系霸权体系的。
迈克尔・卡米尔(Michael Camille,1958-2002),芝加哥大学艺术史教授,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他是中世纪艺术研究方面的权威,其主要著作有《中世纪的偶像:中世纪艺术中的意识形态和造像》、《逝去的大师:皮埃尔・雷米特的无生命的艺术》、《饰画人》、《中世纪艺术:幻想与中世纪的启示录》。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旧书新史
作者: [英]莱斯莉·豪萨姆 (Leslie Howsam)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说
副标题: 书籍与印刷文化研究定向
译者: 王兴亮 译 / 张翼 校 / 张仲民 主编
页数: 148
定价: 36.00元
书籍的文化和历史学研究是一个种方兴未艾的学术方向,根植于历史学、文学研究和目录学这三个主要学科。它们分别视书籍为文化交易,书写文本和物质制品。本书为这个宏富,却有时混乱的领域提供了指引,以解释为何不同的学术方法在研究似乎相同的对象时会引出不同的问题,并得出彼此矛盾的答案。
莱斯莉·豪萨姆(Leslie Howsam),1946年生,英国温莎大学历史系教授,书籍史专家。出版专著十余本。研究方向为史学史、历史编纂学以及学术思想史等。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墨西哥与中美洲古代文明
作者: [美] 苏珊·托比·埃文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考古与文化史
原作名: Ancient Mexico and Central America: Archaeology and Culture History
译者: 李新伟
出版年: 2023-5
页数: 900
定价: 198.00元
本书是介绍中美洲考古学和文化的权威读本,涵盖了从史前到殖民时代完整的历史。2005年首版获得美国考古学会图书奖最佳图书。这是该奖唯一一次被授予一部世界主要文化区的通史著作。此中文版由最新第三版翻译,除了介绍奥尔梅克、玛雅和阿兹特克三大文明鼎盛时期之外,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中美洲文化特征和语言、雕像、玛雅皇家陵墓、蒂卡尔和特诺奇蒂特兰的人口研究,修改了关于阿兹特克人和这一时期的年表,更新了延展阅读的文献和参考书目。40多个专栏穿插其中,介绍历法、农业、埋葬和宫殿生活各个方面,是旅行者踏上中美洲大陆的必备指南。诚如作者所说,读这本书,就好像你们在古代墨西哥和中美洲旅行,而且会欣喜地发现中国和中美地区的相似之处。
苏珊·托比·埃文斯(Susan Toby Evans),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是中美洲研究领域的权威。《古代墨西哥与中美洲考古:一部百科全书》主编之一。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剑桥拉美经济史
作者: [英]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Victor Bulmer-Thomas) 等 编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 (Volume 1)
译者: 岳云霞
出版年: 2023-2
页数: 568
定价: 198.00元
作为享誉国际的剑桥史系列著述的一部分,《剑桥拉美经济史》沿袭了经典的编写惯例,汇集了近二十年来全球各国拉丁美洲经济研究领域涌现出的一批具有原创、突破性的专题研究论文,旨在用当下前沿水准的知识,对西班牙殖民时期至21世纪初期的拉美的历史经济进行解析。大体以1850年(即现代经济的指数增长开始在拉丁美洲出现的时期,而非常规的以19世纪20年代,即拉美各殖民地相继独立这一历史转折期作为经济阶段的划分)为界,分成上下两卷。本册为上卷。 上卷包括1850年之前的殖民地时期和拉美独立战争时期,涵盖不同视角、学科和方法论,有对政策与制度进行的定性历史分析,还有计量经济史、新制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等。通过“经济背景”“自然资源与要素禀赋”“经济组织与部门绩效”“独立的经济影响”四个板块,将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与前哥伦布时期经济、欧洲经济和非洲经济串联在一起,阐述了西班牙征服拉丁美洲这一过程造成的人文和环境影响、殖民地经济制度发展,以及殖民地时期和后殖民早期的经济面貌。
维克多•布尔默一托马斯(Victor Bulmer-Thomas),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主任、伦敦大学荣休教授。曾任伦敦大学拉美研究所(现为美洲研究所)所长(1992—1998)。他是《独立以来的拉美经济史》(2003年第二版)的作者,也是《拉美和加勒比区域一体化:开放区域主义的政治经济学》(2001)的编者。
约翰•H. 科茨沃思(John H. Coatsworth),哈佛大学历史系拉美项目的门罗•古特曼(Monroe Gutman)讲席教授,人权研究委员会主任。从1994年成立至今,长期连任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拉美研究中心主任。与艾伦•M•泰勒(Alan M. Taylor)合著有《1800年以来的拉美与世界经济》(1998),以及与拉斐尔•埃尔南德斯(Rafael Hernández)合著的《文化发现:古巴与美国》(2001)。
罗伯托•科尔特斯•孔德(Roberto Cortés Conde),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安德烈斯大学荣休教授、西班牙皇家历史学院外籍院士,曾当选“古根海姆学者”(Guggenheim Fellow)。近年著作包括《阿根廷经济史(19—20世纪)》(1997)、与迈克尔•D.波多(Michael D. Bordo)合著《新旧世界之间的财富与权力转移:17—19世纪的货币与财政制度》(2002)及《世界经济史》(2003)。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美洲史
作者: [美]拉尔夫·李·伍德沃德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分裂的邦邻(第三版)
原作名: Central America: A Nation Divided,Third Edition
译者: 王诗傲
定价:88
本书全景式地回顾了中美洲五国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的历史,重新思考了该区域发展现状的根源。作者创新性地从“统一”视角出发,系统地描绘了中美洲五国从16世纪至20世纪末的历史变迁。类似的地理气候条件、共同的西班牙殖民历史、相近的文化语言传统等因素让中美洲五国具有走向联合的内在动力。 作者指出,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前,在地峡上居住的原住民部落之间各自为政、交战频繁。西班牙人为了维系统治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分离传统。因此,在殖民统治时期尽管地峡经历了三百年的统一,但是各国之间的交往仅停留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内部凝聚。在脱离殖民统治初期,部分中美洲自由派精英效仿北美模式,一度建立起短暂的中美洲联邦。然而,由于在政治上缺乏主张统一的强大政治权威,经济上以资源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导致区域内部经济纽带薄弱,分离主义很快占据主导。在世界地理版图中,连接南、北美大陆的中美洲地峡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这种特殊性为地峡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造就了外国势力的频繁干预,让整个地区的发展走向呈现出不由自主的特点。在作者看来,中美洲民众的处境和面临的问题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地峡上分裂的邦邻之间仍然保留着某种再统一的潜力。
拉尔夫·李·伍德沃德(Ralph Lee Woodward, Jr., 1934-2022),美国杜兰大学历史学系拉丁美洲历史荣休教授。他于1962年获得杜兰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北卡罗来纳大学,是中美洲历史专家,整个学术生涯出版了多项个人专著,包括:《阶级特权与经济发展:危地马拉商贸委员会,1793—1871》《拉斐尔·卡雷拉与危地马拉共和国》《危地马拉简史》等。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Forging the Golden Urn
作者:Max Oidtmann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The Qing Empire and the Politics of Reincarnation in Tibet
出版年: 2023
页数: 352
In Forging the Golden Urn, Max Oidtmann ventures into the polyglot world of the Qing empire in search of the origins of the golden urn tradition. He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ing state and its most powerful partner in Inner Asia—the Geluk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Why did the Qianlong emperor invent the golden urn lottery in 1792? What ability did the Qing state have to alter Tibetan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traditions? What did this law mean to Qing rulers, their advisors, and Tibetan Buddhists? Working with both the Manchu-language archives of the empire’s colonial bureaucracy and the chronicles of Tibetan elites, Oidtmann traces how a Chinese bureaucratic technology—a lottery for assigning administrative posts—was exported to the Tibetan and Mongolian regions of the Qing empire and transformed into a ritual for identifying and authenticating reincarnations. Forging the Golden Urn sheds new light on how the empire’s frontier officers grappled with matters of sovereignty, faith, and law and reveals the role that Tibetan elites played in the production of new religious traditions in the context of Qing rule.
Max Oidtmann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at the Institute for Sinology at 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 of Munich.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