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稀哲折戟狼堡,谈谈中国球员海外求生之路
犹记得2014年12月11日,北京国安足球与德甲劲旅沃尔夫斯堡正式就张稀哲的转会事宜达成协议,全中国球迷都为之一振——张稀哲成为了继杨晨、谢晖、邵佳一、蒿俊闵之后第5位登陆德国赛场的球员!登陆这个中国球员曾经立足、日本球员大量站稳脚跟的德国联赛,又是当时中国球员在五大联赛一线队中的独苗,一时间,所有人都对张稀哲在德甲的前景充满期待。
2014年12月16日的狼堡新闻发布会上,张稀哲信心满满表示自己已经做好准备接受挑战,有信心赶超日本球员香川真司在德甲取得的成就。这场狼堡的新闻发布会由于张稀哲的影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CCTV5现场直播,相当于德国一半人口的4000万中国观众的收看,发布会上张稀哲在德国媒体面前还秀了一把德语。一切的一切,在当时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当时只道是寻常
半年多过去了,张稀哲的德甲之旅就如同前段时间的中国股市一样,急转直下,虽然中间有好转的迹象,但最终还是避免不了跌入谷底的命运。2015年7月15日,狼堡官方宣布了张稀哲回归国安,结束留洋生涯的消息。
回顾张稀哲在狼堡的生涯,不得不说是一路坎坷,令人唏嘘不已。从加盟到离开,虽然在一系列友谊赛和热身赛中表现上佳,但是张稀哲还是没有得到主教练黑金的垂青,无法在狼堡的任何一场正式比赛中登场。对此,很多人说是因为亚洲球员身体素质原因或是张稀哲能力不行,但从众多日韩球员在欧洲站稳脚跟的情况来看,亚洲球员身体真的不如人吗?在小编现场观看的比赛中,美因茨的冈崎慎司、勒沃库森的孙兴民、柏林赫塔的原口元气都是亚洲球员的杰出代表,他们在赛场上真要拼起来一点都不比欧洲球员差,而且从张稀哲一系列热身赛的表现来看,他的能力绝没有差到一场都上不了的程度。
那么,张稀哲狼堡折戟,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下面小编就来深度剖析一下张稀哲留洋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中国球员在海外的生存之道。
张稀哲在加盟狼堡之初,德国《图片报》曾将张稀哲称为China-Kracher. Kracher在德语当中是一个贬义词,有衰弱的老头的意思,而这个词语也曾经属于过杨晨和邵佳一。德国人一直认为他们的日耳曼血统是高贵的血统,表面上他们会尊重你,但是骨子里是否看得起你,那就得另说了。所以一个亚洲球员想在德国赛场站稳脚跟,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另一方面,俱乐部一再否认引进张稀哲并非出于市场目的而是出于竞技目的,但张稀哲居然在赛季还在进行的时候出席上海车展,张稀哲也在专访中表示自己当时并不想出席上海车展,因为会影响竞技状态,是俱乐部和大众集团的一再要求,才不得已而为之。从而落得一个“销售型中场”的名号。在中国市场对于欧洲俱乐部越来越重要的大背景下,加上狼堡俱乐部和大众集团的行动来看,狼堡俱乐部的一再否认未免有些牵强。
令人唏嘘的“销售型中场”。不过据说此举之后大众的销量不增反降……
德语是一门非常难的语言,很多在德国的留学生学了一两年德语,在对话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学习德语不仅需要前期极为系统的学习,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巩固和完善。
张稀哲作为一个“德语零基础”的球员初到队中,身边总是需要一个翻译形影不离。虽然张稀哲平常也会根据训练强度有2-3节德语课,但是按照张稀哲的水平,队友之间的日常对话听起来还是有非常大的困难的。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这座桥没搭好,张稀哲与队友的交流可想而知少之又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张稀哲融入球队。
本人很喜欢的一部讲述大叔与少妇闷骚感情的电影里,就提到了这种“迷失在翻译间”感觉
如果说德语是一道难关,那么张稀哲的前辈杨晨、谢晖在登陆德国时同样也是德语零基础,那么他们是怎么融入球队和这个国家的文化的呢? 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分析一下性格的因素了。6月22日张稀哲曾做客BTV体育《天天有约》节目,跟几个主持人边吃火锅边聊自己在德国的生活训练。从节目中可以看出,张稀哲是个性格偏内向的人,基本是主持人问什么,他就答什么,很少自己挑起新的话题活跃气氛。(或许也是基于他性格考虑才安排了这么多主持人一起吧)
跟中国人在一起说母语张稀哲的内向性格都表现得很明显,可想而知在德国的表现了。而且沃尔夫斯堡只是一个12万人口的小城市,生活平淡,这种环境下人的社交需求会被放大,而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很想家。张稀哲也在节目说谈到,呆到快3个月的时候,他感觉在德国一天都呆不下去了。2015年2月12号张稀哲曾在访问中透露自己很想念国安和国安球迷。而这个时间离他来到德国也有两个月的时间。从一系列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张稀哲并没有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这一点我们可以拿曾经登陆NBA的中国球员作对比,那么多球员里,几乎只有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姚明迅速赢得了队友和球迷的心。可见,除了能力这个硬性指标之外,性格因素对于中国球员能否站稳脚跟也十分关键。
心理职业化是一个新词。什么叫心理职业化?拿豪门拜仁举例,每天早上的8点到8点半之间,球员会挨个开车抵达俱乐部,然后训练的训练,理疗的理疗,恢复的恢复。到中午一点钟左右会陆续离开。就这样每天按时上班(训练),周末加班(比赛)。在概念上与其它职业没有区别。一次拜仁的公开训练中,博阿滕和莱万差点动手,但是第二天两人依旧谈笑风生,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这就是心理职业化程度高的表现——工作当中同事之间有一些争执很正常,只要大家都是为了训练为了比赛为了球队就行。
而国内一些俱乐部在球员生活上仍在采用集体宿舍,类似于学校管理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球员心理职业化的建设。当张稀哲来到这种高度职业化的环境中或许也会让他不太习惯,从而在适应上出现一些问题。换句话说,张稀哲在心理上完全没有做好留洋的准备,对于在海外踢球即将遇到的问题也缺少预见性。
无良媒体当时的这则标题让人啼笑皆非
那国球员到了海外之后究竟该如何努力,才能获得上场机会甚至站稳脚跟呢?
小编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点:语言要通、性格要主动、训练要拼。
其中语言要通和性格要主动这两点,至少要有一个。如果语言通,跟队友之间的交流自然就会增多,沟通是球员融入球队的第一基础,而这个基础必须由球员自己完成,翻译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如果语言不通,至少也要积极主动地去与他人交流,哪怕是用蹩脚的英语甚至肢体语言,只要能达到增强交流次数或深度的目的就可以。比如像穆勒这种性格的球员,我想无论到哪里的球队都会融入得很好。这两个最重要的点都是以奠定沟通基础为目的所作出的努力。很可惜张稀哲一个点都没有满足,所以当然是越呆越压抑,越来越想回去。
那第三点训练要拼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中国球员训练不拼吗?当然不是。是要符合国外的训练理念的拼。张稀哲曾谈到狼堡某场主场比赛前的一次训练,在训练中他与狼堡副队长舍费尔有一次拼抢,考虑到第二天舍费尔要比赛,所以那次拼抢张稀哲没有用全力去拼抢。下来以后舍费尔找到他,问他那球为什么收脚了,张稀哲说:因为你明天有比赛怕把你弄伤,舍费尔回答说:你把我弄伤了你不就能上了吗?——在国外球队训练中是一定要全力投入的,哪怕把主力弄伤了,只要是为了保证训练效果就没问题,这同样也属于心理职业化的范畴。这种理念上的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试想一下在国内俱乐部的训练中,球员对于球队大佬级人物肯定是不能全力拼的,尤其是在第二天就比赛的情况下,万一要是把主力弄伤了可能就会成为罪人。对于初到国外的中国球员来说,这种理念上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如何适应国外的训练理念,对中国球员来说也是一个课题。
ECO 说:
今天Eco借老赵的文想说一些特别的话:留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中国球员只是依靠赞助商送出去,这种方法是与职业体育发展相悖的,即便是广告效果不错,但却无异于杀鸡取卵。张稀哲在德甲折腾许久,不仅错过了大半个联赛赛程,更错过了北京国安亚冠联赛与国家队的亚洲杯征战,虽然增加了“旅德”的漂亮经历,但在足球经验的增加上却是毫无裨益。在中超赛事水平蒸蒸日上的今天,一名明星球员放弃主力的身份和锻炼的机会,宁愿去欧洲打替补,甚至做一名饮水机守护神,这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过去我们联赛给不了你的,现在中国能给你了,在赛事水平上升,体育行业正规化的今天,去欧洲的意义正在改变。
(文/赵一凡 责任编辑:Camel、点哥、郭了个日。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