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0名中国体育老师来到英国,想寻找校园足球的成功之路 | 专访

2016-08-23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近期,200名中国基层体育老师来到英国进行培训,圈哥走访了带队的中国足协教练员讲师、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副院长于泉海教授,得到了来自校园足球第一线的反馈与心声,或许会对致力于青训的中国足球人有所启发。



中国足球的青训究竟该如何发展?或许我们最应该聆听的,是一线工作者的声音。


这个夏天,对于中国的校园足球而言,发生了一件不算大的事儿。在7月初,200名来自中国的基层体育老师来到英国,他们被分配到4所不同的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足球、橄榄球课程培训。让基层的足球工作者接受到先进的足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掌握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从而提升国内校园足球培训的质量,这是国家教育部大体协、中体协和英国文化部合作项目的初衷。


从而提升国内校园足球培训的质量,是这项由大体协、中体协和英国文化部的合作项目的初衷。


如今培训过半,这个让教师留洋的计划施行的如何?遇到了哪些问题?带着疑问,圈哥(ID:Eco_Sports)来到了拉夫堡大学,找到了带队的于泉海老师,和他聊了聊关于中国校园足球的那些事儿。


受访人小资料:

于泉海,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副院长,中国足协教练员讲师。


5年教师留洋计划,校园足球发展的新思路


一开始,于泉海便给了圈哥关于此计划的介绍:“这个项目是中国教育部和英国文化部的一个交流的项目,在国内由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学生体育协会承接,所有的培训资金是由留学基金委提供,资助这些老师来到国外进修学习。”


而说到校园足球的发展,在此之前国内已经尝试了许许多多的方法,这个教师短期留洋的项目,能够真的起到积极的作用吗?


于老师回答道:“目前这些老师接受的大多都是英足总Level 1和 Level 2 的部分及青训课程,刚来的时候,有些老师会觉得这些课程简单,但学习到后面,大家发现其实非常有用。”


【相关阅读】:英国足球遥不可及,但考个教练证却轻松写意


原来,如何把孩子们吸引到球场,如何带他们踢球,其实有着很大的学问,在这方面,中国的足球培训往往做的不好。


“通过对英国校园足球理念和思想的学习,我们才明白,足球的教育理念是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为依据,以发现式教学方法进行指导与训练,坚持贯彻技战术、身体、心理及社会交往的四区模型,重点提高青少儿足球训练的观察力、判断力、决策力及交流沟通能力 ,这些才是足球训练发展的精髓。”


于泉海教授跟我们谈了他们最大的启发。


另外一个让中国教练感触颇深的,是对青少年足球心理健康的引导和保护。“其实我们倡导全民健身,发展足球,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健全、健康的人格。然而在我们的体育教育中,这一部分一直是空白。”


缺乏统筹规划,校园足球任重道远


近200名的教师来到英国培训三个月,能够对国内的校园足球产生多大的作用呢?


于泉海表示:“从2015年教育部狠抓校园足球开始,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教练员培训体系、青训体系及竞赛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和不健全。9月我们回去以后,想要统一的思想去制定训练大纲、统一教材,再靠着这些学习了先进理念的人把培训、竞赛的机制健全起来,按步骤的往下做。”



于泉海教授表示,这次赴英培训结束回国后,他们会集中精力把课程找专人翻译出来,并以它为基础,根据我们的情况进行一些改动,编制成一本统一的教材。那么再通过这200个教师,再普及到各个省市、地区,整个进度就会很快。“理想的话明年3月份就可以启动了。”


虽然目前校园足球刚起步发展,不过对于未来,于老师却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只要踏实干,假以时日,一定会收到成效的。”


以圈钱、要政绩为目的,办不好校园足球


其实除了官方的途径外,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开放,国内外的体育培训机构都瞄准了中国校园足球。大大小小的校园足球组织、计划和活动,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面对这样的现象,于泉海表达了自己的一些隐忧。


“现在很多做校园足球的机构都希望趁着这股热潮来盈利,来赚钱,这些真正能够留给中国足球怎样的财富呢?因为缺乏统一性、长期性和一致性,这些培训根本无法渗透到、影响到整个校园足球环境。这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做法,其实反而会耽误我们的足球发展。”


据于泉海透露,其实不仅仅是私企,很多所谓足球试点学校也没有在认真地做校园足球。“之前我去这些学校检查,虽然国家每年给它拔款,但是它平时不搞足球,如果你来检查的话我们就装模装样的搞一搞,平常又以学习压力大等理由放任不管。”


“因此在我看来,最关键的环节,其实是监督机制的缺乏。现在足球试点学校可以申请与建设,但之后谁去管这事的落实呢?”


【相关阅读】:中国曾有5000家足校,经过我们多年努力,现在还有不到20家


“说实话,不管是2万所还是多少所,光有数字这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落实。如果我们的发展模式还是这样,那么10年以后,我们可能建设了很多的足球学校,但足球还是没能搞起来。


说到这里,于老师的声音也不自觉地变大,看得出他对于这些问题也很无奈。而在冷静下来之后,他也说到,目前校园足球的开展,经费方面也面临很大的困难。一些学校一年补助仅有1万块钱,买训练器材和装备都捉襟见肘。


有训练更要有竞赛,校园足球的生态圈还远未完善


当我们谈及校园足球的整体发展时,不能单一地把青训体系作为考量的指标,以青训为主,配套青少年联赛、与职业俱乐部的合作以及与高校的升学制度的接轨,才能够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投入到足球。那么针对这样类似于生态闭合的发展模式,国内做得如何呢?


“其实早在2009年,足协成立的校足办就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校园足球基层以小学初中为主,到了13-15岁,就和职业俱乐部的梯队挂钩。优秀的人才开始从事职业足球,而其他的孩子继续正常的升学之路。但是这个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很复杂。


据于老师透露,目前我们很多有钱的俱乐部,只抓职业比赛的成绩,不去为俱乐部长期发展做梯队建设,导致梯队的建设很差,培养优秀的小队员也就无从谈起了。


【相关阅读】:豪门足校纷纷落户中国,能拯救筚路蓝缕的中国青训吗?


相比跟职业俱乐部的挂钩,升学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更为复杂。“咱们说如果孩子进不了职业队,但通过多年的训练,也算是有一技之长了吧。那么孩子们在中考、高考的时候能不能有一些录取的政策呢?”于老师又谈到了教育系统的问题。


据于教练透露,因为运动员的等级审批是由体育总局来认定的,并非教育局,这就导致有天赋的孩子踢球踢得很好但却无法获得相应的运动等级,无法考取专业性院校。

 

这需要教育部和体育局进一步协商沟通。因为其实竞技和校园足球不是相互脱离、孤立的,它们应该是结合在一起。


中国足球想要接轨世界,首先突破语言障碍


采访的最后,圈哥问及了他们在此次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据于老师反映,他们最大的障碍其实是语言问题。“我们的翻译非常尽力,但在没有足球专业知识的背景下,知识的传递量受到了限制。




其实,对于我们的职业足球和国家队而言,语言的问题又何尝不存在呢?“我们想要吸取国外先进的足球理念,首先就是要突破语言的障碍。”


至于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于泉海也透露了他的看法:“应该国内重点培养一些专业翻译,例如在各大体育院校足球专业的专项老师中,定向培养掌握外语的特殊人才,就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他们有足球的基础,学习语言是很快的,翻译出的内容也最地道。”


▼本次校园足球留洋活动的志愿者们





一个下午的采访,于泉海老师跟圈哥聊了很多很多。我们的聊天内容总是在不经意间离开足球,说到社会、说到文化、说到教育。然而校园足球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一个社会中系统、复杂的问题呢?


现在看来,我们有政策、有资本、有风口,但最缺少的,是脚踏实地、认真做事的足球人。希望这200名基层教练作为种子,能够星火燎原,真正带动国内校园足球向前进。这也是圈哥(ID:eco_sports)与教练们共同的心愿。




文章内容整理于于泉海采访口述

记者:点哥、Z.Hou

责编:郭了个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