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万亿的体育产业野望,会有「小而美」运动品牌的一席之地吗?

2016-11-13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体育产业生态圈

www.ecosports.cn




当体育产业风口遇上消费升级,会发生什么?


最直观的,是不断增加的体育人口,以及愈发关注运动装备的升级型消费者。


欧睿国际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运动市场规模已经增长至253亿美元,到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31亿美元,将首次超过奢侈品市场。放眼中国快速增长的体育用品市场,国际当红品牌持续领衔,本土传统品牌则强势反弹,在红海中拨桨竞帆。


与此同时,一波“小而美”的初创运动品牌清奇了画风,它们年轻而旺盛,抓住资本与电商、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细分垂直人群需求,试图在研发、制造与营销层面有所斩获。


我们不禁好奇,在此阵中,会出现下一个UA或Lululemon吗?


 小:专业,细分,小众


随着市场演进、消费升级,UA和Lululemon等专业领域的运动品牌兴起,走上专业化、细分路线,初创品牌则往往从某个细分领域切入。抓住一个单品,也就抓住第一批种子用户的核心需求。


把握细分市场的思路,譬如去年火遍马拉松圈的新锐跑步品牌必迈。以“300元的价格,1000元的品质”为宣传点,消费者体验和反馈为营销点,必迈从“千双必迈跑鞋免费众测活动”开始,迅速在马拉松跑友中搭建口碑。


▼市场价279元的必迈公路跑鞋


然而仅仅做“细”做“小”,还不够。专业化与细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限制。依靠体育项目风口打造单品的策略,垂直却不够垄断,势必要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


事实上,欧美市场盯准跑步人群深耕高科技跑鞋领域的品牌着实不少,如Newton、Vibram、Altra、Topo……在产品科技研发领域他们各有千秋,而当前必迈市场表现温吞,如想跑得更远,路途并不轻松。


▼欧美小众专业跑鞋品牌


风起一刻扶摇起,风停时又该怎么飞?拥有自己的翅膀才是关键——这是所有年轻运动品牌都要审慎考量的问题。


今年8月,奥运冠军刘璇正式将买手店进化为运动品牌“Balanpie平衡派”。起初,平衡派也是从一个细分领域切入:瑜伽服。平衡派联合创始人周晓波告诉生态圈,明年平衡派将陆续推出跑步、健身、游泳等运动服饰,也会在渠道拓展上全方位发力。


当已经有能力打造一个单品时,许多品牌会开拓更多的产品线,为受众建立更多使用场景,强化自己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刘璇打造的品牌“平衡派”


面对国内国外众多竞品,初创品牌必须从市场痛点出发,当下运动用品市场正走在从粗犷到细分的道路上,“小”是一个聪明的出发点,但最后能够开拓的疆土,远远不止此处。


 美:精致,时尚,中产阶级


提及美,首先要说的就是正在上升为“她经济”的女性运动市场,根据NPD集团的消费者跟踪服务数据显示,截止至2015年8月的12个月,女性运动服装的销售上涨21%至190亿美元。


实际上,许多成熟的女装品牌都开始涉足运动领域,在现有的供应链资源和品牌号召力基础上,顺势开发运动产品线。


▼H&M Sports系列


另一方面,加入时尚因素的运动服装已经开始撬动新的市场空间,2015年,《华尔街日报》报道了Athleisure(运动休闲)的新潮流,而一份Slice Intelligence的报告显示,紧身裤类产品的线上销售额在2016年同比增长了41%,而牛仔裤同期只增长了3%。


无论是运动式的时装还是时髦感的运动服,都在俘获新一代消费者的心。


“一个女孩穿得很美地去逛街,然后直接就可以去运动了。”周晓波设想着这样的场景,他告诉生态圈,“我们和很多消费者谈过,许多女性说,好看的运动衣会激发自己运动的欲望。”


▼模特Kendall与Gigi的运动街拍


抱着对“反手摸肚脐”、“A4腰”等标签式网红审美的反思,纽约归来的设计师“人九斤”创建了品牌“Particle Fever(粒子狂热)”,想从更为有趣多元的视野出发,探索前卫科技的运动穿着——基于女生健身紧身裤的累赘感和内裤勒痕的痛点,他们上线的首件单品是一款女性嵌入式运动紧身裤。


无论线上品牌营销还是线下体验服务,消费引导是最终路径,消费者越来越喜欢表达生活态度的运动服饰,PF、平衡派、exciTING DESIGN、Samyama、MAIA ACTIVE等国产初创运动品牌,都在立足亚洲人肤色身形,贴合消费痛点基础上,推出独特的消费理念。


“你会看到一批新款往往要打‘概念牌’,甚至‘情怀牌’,因为要有故事可以讲。”某家国产运动服装的品牌营销人员告诉生态圈。


作为定制队服行业中的新生力量,赞助叙利亚的赛客体育公司也在讲一个关于球衣的好故事。因为市面上很难买到“更衣室”级别的专业比赛服,他们邀请国际设计师原创,与海外材料学家合作,目前已经推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神兽系列,上线的球衣产品首月销售额接近100万。


▼赛客神兽系列


时尚与运动结合,功能与设计感并存,运动服装消费升级的背后是整个崛起的中产阶级,即便如此,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零售和电商市场中抓住消费者的心?这是众多初创品牌面对的大问题。


 从“小而美”出发,路在何方?


谈及现状与未来,“小而美”们也在面临各自的苦恼。


体育用品业竞争原本就非常激烈,在品牌、供应链、销售渠道、研发、质量及价格方面均有体现。随着时代变迁,竞争市场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有行业人士就曾告诉生态圈,与其讨论下一个UA,倒不如期待一个本土的Nike。


在销售渠道方面,电商平台成了创业品牌的首选,但与此同时,市场份额领先的运动品牌也在借电商整合渠道、消化库存及提升品牌影响力,打低价牌的网店更是数不胜数。“小而美”避开竞争,追求中高阶级消费者,在同质化中扎入自己的独特调性。


▼以运动内衣为例,淘宝平台的销售情况对比让人心忧


电商以外的线上渠道还有很多——借鉴Lululemon极力发展线下社群,以当地瑜伽教练为品牌使者切入市场的成功经验,刘璇也在以个人品牌为基础,组建内容视频团队打造《刘璇体育课》,邀请健身达人,导入粉丝流量。


同样在运动女性身上发力的Particle Fever,基于自己对“腔调”的执着,在渠道选择上也颇为独特。2015年10月,PF以“一镜到底”的创意影片在微信上推出首个单品,“当时三小时内微信阅读达到70000,第一批的用户很多都是那时积累的,”创始人人九斤告诉生态圈。


线下渠道同样不可忽视——必迈在十余座城市入驻多家商城专柜;PF则与先锋艺术家合作打造了快闪活动;平衡派与东田健身、方太生活家合作提供线下场景,并计划在明年打造一家名为BalanPie Space的生活方式空间。


在渠道和体验服务上,EDCO小三角找到了一定的节奏。据了解,其大连生活馆月收入已超百万,与小牛电动车、大疆无人机、悦跑圈、火辣健身合作,从不同渠道导入客户。


▼小牛xEDCO皮肤风衣


综合的零售业态是成熟发展的标志,对于许多还在网络海洋中摸索的初创品牌来说,想找到适合自己的渠道并不容易。


运动服装毕竟要回归产品本身。打造品牌和产品,都需要相当长的周期。现在为人熟知的国际品牌,即使“新贵”如安德玛,也走过了二十年的漫漫长路。平衡派的周晓波说:“像Lululemon作为瑜伽高端产品,现在它熬出头了,但默默无闻的那几年,只有初创者自己知道。” 


▼Lululemon的第一家独立门店


“我们的竞争优势就是品质”,数家“小而美”的体育用品公司向生态圈表示,“美,不只有时尚的外在美,还有高性能的内在美。”


问及如何看待“小而美”的定位,周晓波说,“小而美不是定位,而是现状。都想做大,也要先一步步做,做到了才能说突破。”


一位曾经的海淘代购买手认可这个说法,“消费者实际上很难挑出产品质量差别,还是青睐国外大牌,新品牌很容易小而美而孤芳自赏,需要一点一点开拓用户、然后留存用户。


特色鲜明的核心产品、持续可复制的营销模式、充足负荷的销售渠道、优质稳定的供应链……未来要考虑的还有很多。 一家初创运动品牌,也许刚刚打出概念产品,做出品牌影响,但如何实打实地变现,如何在更加垂直细分的市场中明确属性、脚踏实地,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和成长。

 



责编:Camel

图片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