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赛体育王萧彤:新时代下的体育人才,需要抬头看路和俯身做事的态度 | 专访

2017-03-20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在我看来,体育人才的专业背景并不是最重要的,想要进入并适应体育行业,继续学习和不断充电是关键,另外体育人才应该结合当下的状态和实际情况去找准自己的定位,也要多看看行业的痛点和炮声在哪。”王萧彤这样概括她对体育人才的认识。



文/ 刘 金涛

编辑/ 郭 阳



一个多星期以前,体育产业生态圈和新赛道联合主办了名为“体育职人工场”的活动。话题聚焦在“体育企业如何吸引跨界人才”。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认知。过去20年,中国体育难称有“产业”,更缺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营销、法律等其他领域知识的短板,让曾经的“体育圈内人”对跨行业知识储备不足,技能天花板极低的问题也逐渐显露。相比之下,拥有互联网、金融、营销、法律等其他技能的人才,却是体育企业求之不得的战斗力。


因此在活动嘉宾的选择上,微赛体育副总裁王萧彤就成为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个分享人。一方面,从微影时代拆分出来的微赛体育本身就具备很强的跨界属性。另一方面,非体育科班出身的王萧彤也是体育圈具有代表性的跨界高管。


“在我看来,体育人才的专业背景固然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想要进入并适应体育行业,继续学习和不断充电才是关键,另外体育人才应该结合当下的状态和实际情况去找准自己的定位,也要多看看行业的痛点和炮声在哪。”王萧彤这样概括她对体育人才的认识。



体育公司在吸引“跨界”人才时该有杀手锏


作为体育行业内快速崛起的新力量,微赛体育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人才需求。在吸引人才方面他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王萧彤介绍,微赛把主要的落脚点放在了“体育元素”和“90后”上。


她认为,员工们更快融入团队非常重要,而内部的学习、交流和活动在这方面作用很大。



“比如双周的工作会和复盘会,只要是跟业务相关的员工都可以来参加,这样可以增加大家更多的学习和沟通机会。”王萧彤说道,很多业务线上的负责人爱踢球,那么就会提供给他一个能够去踢球的福利待遇。此外,体育公司的年轻化和隐形福利也会留住更多喜欢这个行业的员工。


根据王萧彤的描述,以上这些办法在微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行业内能达到微赛这样量级的公司毕竟是少数。活动现场就有HR发问,对于初创公司和小规模的团队,怎样的招聘渠道和薪金待遇才能吸引到合适的精英人才?


王萧彤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通过使用多种招聘渠道,以及新兴的互联网招聘平台;

第二,与猎头和人力资源的服务商合作也是一件有事半功倍效果的选择;

第三,则是企业要找到自己的杀手锏去吸引人才,并找到人才与公司业务的契合点。她还特别提到,企业需要与人才建立交朋友的合作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招聘。



体育行业人应该“抬起头”,也要“俯下身”


对一个企业来说,招聘人才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人才进来之后,如何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但根据王萧彤的理解,跨界人该有的一个思路和状态应该是不断的去了解体育这个行业,并结合能力和经验找到自己的定位。


“几年前在英国的利物浦大学进修的时候,就看到自己对体育全产业链的认识不足,并发现身边很多进修体育专业的人同我一样,希望能够通过拓宽更多的渠道,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体育政策及全产业链的解读。”王萧彤说起了自己的经历,提到在政策东风吹起之时,国内想要从事体育行业的人才和业内人更应该主动打开视野。


与此同时,她还强调说,体育人才需要摆正心态,做到“抬起头”,并“俯下身”。

“一个是抬头看路的过程,要打开自己,把眼界放宽一点,把位置放的要高一点。生态圈这类媒体的内容是应该去关注,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应该去珍惜,这样你才能去了解体育产业的从业者,以及体育产业的事,而行业媒体便是一个窗口,这是抬头看路的过程。

 

第二是俯身做事,无论是体育工作还是学习,需要扎根自身,强化和扩展技能,扎根去做事。”



体育人才平台应具备一定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以前我在面试应聘者时候,面对的都是体育爱好者和各个球队的球迷,有些是很棒的运动健将,但当我问他们想做什么的时候,他们的回答也不是很清晰。”王萧彤这样描述自己的招聘经历。她的总体判断是,体育行业的范围很广,产业链也很长,而很多体育人才在入行时会时常出现定位不准的状况。


这一观点得到了现场多位HR的赞同,而我们其实也有类似的观点。在生态圈创始人骆达看来,传统的互联网招聘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体育行业,企业和体育人才需要一个更加垂直和精准的平台。


骆达还分享了一个案例:“在2015年底生态圈刚刚起步时,一些体育公司找到我们,希望通过生态圈发布一些招聘信息,当时我们便顺势推出了这么一个带有招聘性质的专栏叫“体育圈人”,后来它演变成了我们旗下的体育人才矩阵平台”。



但是不是把体育人才整合到垂直平台,然后就能说这是一个体育人才招聘平台呢?王萧彤的观点富有启发性。她认为,在当下体育行业发展较不成熟的国内,体育人才招聘的平台除了常规的招聘属性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引导和教育功能,要帮助体育人才找准定位和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位,甚至在内容服务上也能够有类似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功能。


另外,即使有了功能齐全、信息完整的招聘平台,还需要在人才评定方面做出更具针对性的调整。在王萧彤看来,体育大学的毕业生并不一定是学历导向,“哪怕毫无从业经历,但是我需要他对职位和体育行业的思考,潜在的个性也很重要。” 


的确,体育和其他行业不同,人才的需求也并非相似。传统的招聘模式和选材标准固然有其道理,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古训依然是我们在探讨人才问题时需要牢记的道理。


尤其是在国内体育行业发展并不成熟的今天,人才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体育人才如何找准自己定位、企业该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也是行业亟待思考的。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属于体育产业的黄金时代来临,体育高校毕业生准备好了吗


体育产业都已经要上天了,从业者们为啥还在吃土


与50位体育公司HR聊透人才,你关注的问题都在这里了


关于体育产业人才的讨论进入2.0阶段,这里粗犷、羸弱却充满希望


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