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光大范南:一个职业投资人眼里的中国体育产业

2016-01-26 生态圈 体育产业生态圈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周五,我们在2016中国国际体育投融资年会前,非常荣幸的采访到了体育文化产业基金总裁范南。与范南的对话的初衷,是从职业投资人的眼里,看到资本对待中国体育产业态度,看到体育产业之中的机会。


背景介绍

范南, 光大体育文化产业基金总裁,首席合伙人,金融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师。




光大体育文化产业基金成立于2015年初,是46号文之后,中国第一支有金融机构参与的体育文化产业基金。截至目前,已经投下了11家体育公司,此外,他们还将20亿元布局体育旅游和体育主题公园。



资金方式:500万起投(一次性投入)

项目规模:10亿(首期2个亿)

项目进度:GP在13年开始走访近200多家体育类型公司,目前对于产品选项已有了具体投向,资金到账后,GP预计在1年半左右将资金投掉,使项目进入运行状态。

基金投资方向:国有体育文化资产、体育文化公司的Pre-IPO、PostIPO投资与并购机会。

基金管理人:光大资本、利得财富、华体集团。


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是指一种主要对体育产业领域中尚未上市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集合委托投资制度,可以从资本角度助力体育行业发展,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史。但是在中国,由于体育产业尚未真正成型,体育产业基金也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国内体育行业的渐热,加之在移动互联网的形势下,体育行业内的创业机会涌现并渐被资本市场关注,作为行业“润滑油”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也在近年被陆续创建。


目前比较知名的有:鸟巢乐视体育文化产业基金、动域资本、探路者基金、华旅新绩基金、雷曼凯兴体育文化基金、北京智美红土体育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体鼎新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等等……



这其中,已经完成了11项投资的光大体育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的一举一动,无疑非常引人注意,在刚刚进行的体育Bank年度颁奖典礼中,范南代表光大体育基金,获得了年度最佳体育投资人的奖项。不过,在领奖的同时,范南也非常冷静,他表示:现在颁最佳体育投资人这个奖项还为时尚早,或者3年会是一个真正可以考察投资效果的节点。


下面就是生态圈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访谈实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体育产业的特性是什么?


在我看来,与其他行业相甄别的最大不同之处,第一,体育产业,需要有强大的线下体验,这好比电影院线,体育需要载体,产品的终端是体验与服务。


第二点则是,体育产业并非等同于传统行业,线上做到一定规模,易自动引流线下,体育产业的线下重落地、重体验,极难引流


基于此认识,光大更愿意选择线下强悍,基础扎实的体育公司,哪怕目前没有线上环节,但我们可以使之建立、结合互联网团队,所谓拥抱互联网、拥抱改变。投资线下,转移线上,这个逻辑是更容易成立。


体育+互联网的最好模式是什么?


体育产业,应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概念。我们不能定论某个项目或者行业更加适合互联网,在我眼里,体育产业可以全方面结合互联网,不同的是,有些体育领域结合后立竿见影,有些则需要培育。


比如有的体育产业,键盘党多,日活用户多,但是贡献率低,这个属于需要培育消费能力或者说习惯的领域,目前的体育产业还很年轻,真正的符合市场规律的项目,不能定论。


光大投资的体育项目有何共性?


平心而论,投资体育产业不是定了战略去找项目,而是存在巧合、随机应变的。不过回头看,我们投资的项目往往有以下几个规律——


第一,也是我反复强调的,体育产业重线下,因此线下强大是共性之一,投资体育产业,线下门槛极高。我们将大体育产业分为五大类29个子类。我们希望每一个细分领域只投一个冠军项目,投完后多配合企业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和金融资本的支持。但问题是,有些子行业有项目投,有些子行业真是没找到。



第二,我们尊重在体育行业成长的老兵,回首这些项目,他们的磨合期都在八年以上,老战士,老炮儿。


第三,从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能代表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的龙头城市,广州的体育公司也很好,目前还没有下手投。大城市的体育资源好,总局、媒体、门户、科技,天然地能与新经济产生完美结合。




最后,故事讲上天,作为一个投资公司,我们看的是扎扎实实的盈利模式


我们背后是金融机构,所以选择的公司,希望是要在未来能够独立完成IPO,或者至少可以被上市公司并购。


我自己的情怀是为中国贡献10家以上的体育上市公司,从机构背景看,光大资本布局体育是要盈利,而不是一些大佬的玩法,他们需要用体育以撬动企业转型提升附加值、产业整合,我并不是说这是个错误的逻辑,思路不同,这些线上的公司,我们不是不看好,反倒我认为三年之内,就会有独角兽出现。



光大体育基金投资分布


下一个体育行业的创业风口在哪?


我相信2015、2016是体育产业、体育投资甚至体育创业的元年,但如果认为这个元年将给未来繁荣的体育产业带来多少贡献,我持谨慎态度。这两年来看,更多的应是成长期


一个好的项目,需要三五年的培育。目前来看,我认为有一个迹象可以作好的项目的参考——他的商业模式究竟立足于体育局、政府的采购,还是老百姓的消费,过往十年,体育产业的购买人群有许多是政府采购,目前的体育消费趋势从B转向C很明显,体育产业拉动消费升级的迹象很明显,举个例子,2014年,可没有人在跑步上花这么多钱。


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体育科技,如VR,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往往是由军工或者体育引领爆发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体育产业缺乏科技含量是共识,未来的三年,是一个爆发点。



体育类的公司创业不容易,希望体育创业者一定要坚持,等待契机,等待风口。在走自己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体育创业者还是要充分发挥资本的力量,如果体育创业者能够走在资本市场上,利用股本性融资杠杆工具,提升自己企业抗风险能力,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机会。


对话系列,参考阅读




采访整理:Camel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部分整理自亿欧网




责任编辑:郭了个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