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46㎡的孤独:谁为人均体育用地的尴尬买单?

2016-03-14 亿欧网 马继伟 体育产业生态圈


46号文发布以来,体育行业迎来了发展契机,而体育用地作为体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却深陷发展的泥潭,无法满足行业内外对其发展期待。

那么,国内体育场地的供需“尴尬”的始作俑者,到底是什么呢?



随着体育行业逐渐去行政化以及利好条件的具备,体育行业尤其是群众性体育迎来了发展契机。在此契机下,体育用地作为体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深陷旧体制造就的“发展泥潭”,或无法满足行业内外对其发展期待。


人均用地面积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两方面,都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用地需求。





人均体育用地不足1.46平方米,供需矛盾凸显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用地169.46万个,体育场地用地面积为39.8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9亿平方米,场地面积19.92亿平方米。同第五次全国体育用地普查(截至2003年12月31日)数据相比,十年之间,全国体育用地增加了844520个,全国场地面积增加了17.3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了1.837亿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增加了0.43平方米。




以2013年末全国总人口13.61亿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虽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不足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不足日本的十二分之一。


以上数据来自国内第六次全国体育用地普查,也是最新的一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体育用地的存量市场,从纵向时间的维度来看,在统计期内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同一时间节点,通过横向和体育大国——美国和日本相比,国内体育人均用地仍然和其具有较大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人均体育用地无法匹配国内高GDP水平(2013年,中国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二者存在明显的错位。



1.46平方米并不能完全为民所用


体育用地是体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单次体育活动乃至体育竞技表演业和大众体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必需品。随着体育行业的核心构成部分——体育竞技表演业大众体育的发展以及其对标需求的壮大,这给国内体育用地的现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46平方米,在满足人们的体育用地需求方面,已是“捉襟见肘”,其较低的开放程度更是进一步抑制了体用用地供给端的供给能力,下被列举的数据是对其具体展现。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部分开放或不开放的体育场地占到当年新增体育场地的14.7%。


截止2013年12月31日,在全国体育场地中,有体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有2.43万个,占1.43%;场地面积0.95亿平方米,占4.77%。由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66.05万个,占38.98%;场地面积10.56亿平方米,占53.01%。由军队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5.22万个,占3.08%;场地面积0.43亿平方米,占2.16%。由其他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95.76万个,占56.51%;场地面积7.98亿平方米,占40.06%。




这也就意味着商业化在商业体育用地领域,得以转圜的余地只有“其他系统管理的95.76万个体育场地;场地面积仅占全国的40.06%,只有7.98亿平方米”。如果那这个数字除以总人数,每个人的可使用场地面积,只有可怜的0.584平方米!


这一不容乐观的形势进一步激化了建立在体育用地的供需矛盾,抑制了国内体育用地的需求。


体育用地的供给方,也因其供给资源的相对稀缺,在体育用地市场渐渐取得话语权。体育用地市场,也渐渐具有场地卖方市场的色彩。反之体育用地需求方,无论是B端抑或C端,则具有较低的价格弹性,在市场的谈判桌上失去主导权。





尴尬的“1.46平方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国内体育场地的供需“尴尬”的始作俑者,是单一的国内体育场地投资主体。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体育场地投资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体育彩票公益金,其它投资来源所占份额较少,体育场地投资主体尚未实现多元化。




可从两方面解读单一的国内体育场地投资主体对体育场地供给端的影响:

  • 一是国内投资主体的单一且多具政府色彩,这意味着社会资本未能充分进入到体育用地市场的供给端,得以释放的能量有限。而面对整个体育用地市场,政府难免势弱,并日益显得“力不从心”。换言之,1.46平方米只是社会资本未能充分参与供给的结果;

  • 二是体育用地资源开放程度较低,是政府充当国内体育用地投资主体的衍生。一般而言,投资主体的性质往往决定了投资标的的性质,由于政府充当了体育用地的投资主体,现有的体育用地的产权所有者是政府以及事业单位也便不足为奇。该部分场地资源也因其性质,无法顺畅地进入到市场当中。


综上,通过对体育用地数据及其形成原因的回顾,破局体育用地现状关键呼之欲出,即实现体育场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调动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场地的积极性。而其实现的途径,在于政府对体育行业的商业化程度的诚意以及执行力



文:马继伟,来源:亿欧网

责任编辑:郭了个日,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干货

体院系列 | 体育人才 | 体育留学 |

| 往期招聘 | 感恩体育 | 匠人精神 |

电子竞技 | 中国足球 | 体育旅游 |

| 未来趋势  | 体育场馆 | 专访大咖 |

体育 IP | VR | 真人秀 | 德约科维奇 |




 体育产业生态圈 

专注为体育人代言

做有温度的体育自媒体

产业 | 营销 | 招聘

(长按识别二维码)

投稿/招聘/建议:

sports_express48@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