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不育的女性,老了怎么办?
3月7日,人大代表罗卫红的一句“不要给未婚女性扣帽子”成为全网热搜。
热搜背后,是近几年来急剧增加,如今超过1亿的适龄单身女性群体。
“大龄剩女”、“没人要”、“当心嫁不出去”……曾让每个未婚成年女性挥之不去的声音,逐渐从一种压力变作一种选择。
从上野千鹤子的“不婚主义”,到非婚小孩可落户政策下的去父留子,各种引发热议的话题,不仅是对传统家庭观的冲击,也是对那些强加在女性身上的属性、责任和光环的祛魅。
正如漫画家田房所说:“如果婚姻不能小看,那不结婚也很正常。”
当越来越多女性的自我从裹挟中挣脱,进而凝聚成时代的声音,同样值得被看见的,是光阴里那些顶着默默泅渡的身影。
循着这段足迹回首,我们看见的并非婚姻和家庭的对立面,而是围城之外另一种关乎爱情、陪伴和幸福的诠释。
豆瓣8.6分电影《自梳》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意欢的父亲欠下巨款,将她嫁给债主抵债,而面对胁迫,意欢将长发梳挽成髻。古时女子婚后才把头发盘起,像意欢这样“自梳”的行为,意味着对外宣告自己终身不婚。
图源电影《自梳》
荧幕上停留的画面,是百年前时代的缩影和几个世纪以来不婚女性的写照。
同余生捆绑的婚姻,由父母之命尽情安排,任媒妁之言肆意描绘,而爱情、喜好、理想这些关乎女性自我的内核,在推杯换盏的婚礼中被尽数剥离。
无论对方的年龄、品性、能力如何,婚后女性只能照单全收,哪怕丈夫去世,也要在从一而终的价值观下恪守所谓妇道。被挽起成髻的长发,是对当时婚姻制度的对抗,也是努力将命运攥在自己手里的人格觉醒。
而这在当时风雨飘摇的旧社会中,注定是一条道阻且长的路。许多自梳女逃离家庭后,为养活自己投身刚刚兴起的蚕丝行业。
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广州首屈一指的容奇蚕丝厂共有上千名女工,其中超过800人为自梳女。
由于时局动荡,稳定的工作难以长久。上世纪30年代后,蚕丝行业在战争和国外商家的冲击下急剧萎缩,纺织女工大量失业。自梳女在愈加狭窄的生存空间中,有些只能做最苦最脏的杂工,有些更是流散出国,去东南亚等地当女佣。
相比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更大的压力来自社会舆论下的种种束缚。
作为当时最受排斥的群体之一,自梳女会被家族从宗谱中除名,出门在外也被规定只能穿着纯黑或黑白相间的衣裙。
此外,一个女人一旦自梳,也将再无隐私可言。
周围人严密监视她的日常起居,一旦发现她疑似和异性交往,就会给她戴上“自梳反悔”的罪名,不仅当众唾骂侮辱,甚至动用“家法”、“族规”对其肆意折磨。
2010年,导演骆仪前往广东佛山,拜访了3位同居的自梳老人。在骆仪的纪录片里,她们对议论自己生活的人说:“你有你的过活,我有我的过活,关你啥事。”
住在公记隆怡老院的联姑,如今已经90岁,依然不让护工帮忙洗头:“只要我的手还能动,就不用别人伺候。”
镜头前是自梳女们坚持一生的自我和洒脱,但更多有关她们的煎熬和曲折,则在镜头外的岁月里。
在当时社会发展普遍低下的时代,女性很难获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拒绝婚姻凭的是一腔孤勇,可当任意一个生活的浪头打来,跳出桎梏的自梳女就需要面对没有收入、没有住所,甚至没有下一顿晚餐的窘迫。
落后、贫瘠、动荡的世界,没有给女性太多的选择。
但被梳起的长发,以一种离经叛道式的决绝,在黯淡底色上描绘出为自己而活的人性弧光。
不婚不育,
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快进到现在,前段时间,博主@郁家姑奶奶突然出圈,在社交平台上收获无数点赞。
在深受父母催婚之苦的90后、95后眼中,郁奶奶是上一辈人中的清流。
今年60岁的她,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却将独居生活过成所有人羡慕的样子。
在院子里随手扔几个西瓜籽,等待开花结果,再看着小果一天天长大,就有种“抱孙子的感觉”。
在古城开一间书咖,同龄人谈着儿孙,她却举着一杯拿铁,坐在藤椅上消遣世虑。
郁奶奶的书咖 图源:郁家姑奶奶
养了3条狗,2只猫,天热就在家给宠物修剪毛发。遇到剪失误的时候,她还会笑着安慰小狗:“丑就丑点吧,毕竟我们一向以内涵取胜。”
郁奶奶养的三只狗 图源:郁家姑奶奶
老来独居的郁奶奶,对结婚没有出自本能的抗拒。她也曾在社交平台,描绘自己对婚姻的畅想:
“我一回到家,就能扑进你怀里,泣诉受了哪个领导的气。”
“我还是保有我原来的生活,看书,看电影,上上网,你也不干涉。”
“随时都让我感觉自己的男人是个天才,是个烹饪大师最好,从此吃喝不愁。”
怀着这些畅想,郁奶奶交往过几位男性,可在发现这些关系都没有指向自己想要的婚姻时,她没有将就和妥协,而是选择在宠物、美食和大自然中享受一个人的清欢。
对于不婚不孕这件事,郁奶奶也说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婚不孕并不妨碍谈恋爱,如果妨碍,那是没找到三观一致的人。另外,不婚不孕,有时是选择,有时是顺其自然,也跟个人需求和性格有关系,不必非要认为这好或那不好一刀切。
老了怎么办?她说:“人老了小病难免,万一要有大病,导致生活质量变糟,不如随它去。长寿不见得是好事,特别是用药物和医疗设备养出来的寿命。”
现在来看,郁奶奶已经坦然很多,年轻时的烦恼都以阅历一一消解。对于年轻人来说,结婚是普遍现象,但不婚也不代表是不正常的事。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的选择,正确与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英国沃里克大学的彼得·巴克斯教授,基于大量样本的计算后发现,一个人在人海中找到真爱的概率仅为28.5万分之一。
面对骨感的现实,我们难以强求每段婚姻背后金风玉露的相逢,但看过一段段相顾无言的岁月,也明白两个人并非一个人幸福的前提。
就像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她不是不婚主义,只是跟一个不爱的人结婚,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如果说百年前的自梳女,是因为对时代的绝望而自绝于婚姻,上一辈中主动选择独身的女性,更多地是在怀揣希望求索。
伴随时代的迁演,她们有更多机会和平台去学习、成长,打造经济基础的同时,也积蓄自己直面世俗压力的底气。
就像今年48岁的网友@村花谢有财,凭借多年的积蓄去健身、绘画和针织,研究美食和四处旅行。
独居的8年里,她用绿植和艺术,将一个人的公寓装点得精致而富有情调。
图源@村花谢有财
而在这份情调背后,是无数相同选择的女性对自我生活节奏的把控,是看过千帆皆不是的冷静与淡然。
人生海海,有人在婚姻的一地鸡毛里纠缠,有人在婚姻的围城外散步。后者或许同样没有爱情的眷顾,但这却不妨碍她们长出自己的骨骼,活成自己的真爱。
女性角色,
不再困于世俗标准
2022年,韩国综艺监制金振在目睹本国高达33.4%的单身率后,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在每期节目中请来2-3对嘉宾,而这些嘉宾都是不结婚但在一起生活的情侣。
金振聚焦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相处的点滴,用镜头正视这曾一度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选择,并将其视为当下爱情的一种形态。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不婚同居》在播出后不仅跻身韩国综艺收视榜,更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爆火。
不断内卷的工作环境,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水涨船高的育儿成本,使得结婚这个在上一辈心中习以为常的事情,越来越成为让当代年轻人喘不过气的重压。
而《不婚同居》中那种剥离婚姻成本后只留下纯粹陪伴的思路,恰到好处切中人们内心深处的痛点,成为某种情绪宣泄的窗口。
同一时期,四川生育登记处取消了“登记对象必须结婚”的限制条件,意味着未婚群体也能独自给孩子上户口。随着陕西、广东、福建等省陆续跟进,曾经和婚姻绑定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被颠覆。
作为身处这个风口的后浪,千禧一代女性们眼中的生活,不再是一道围绕婚姻的是非题,而是由自己做主的开放题。
一些女性早早挣脱社会为其预设好的“妻子”、“妈妈”等角色,抛弃恋爱、婚姻和对房子车子的执着,成为“N抛一代”。即使渴望陪伴,也不必强求婚姻的成全。
今年31岁的博主@小鸭,没有结婚,没有相亲,而是跟闺蜜共同买房,一起生活。
下班后坐在同一张沙发上聊天,排解各自工作中的烦恼;晚餐时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洗碗;闲下来就一起跳健身操,没有干不完的家务,也没有消解不尽的烦恼。
最近几年,更有一种“纸性恋群体”悄然兴起。群体中的年轻女性,通过恋爱模拟游戏和虚拟角色交往。
基于日益先进的AI技术,虚拟角色的反馈越来越趋近真实。许多女性玩家没有“玩物丧志”,反而因为“交往对象”的正向反馈,在现实中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朗。
从不婚同居到去父留子,从N抛一代到虚拟恋爱,每种生活背后的价值,不在于是否符合多数人的认知,而在于能否自洽。
新时代催生的观念层出不穷,真正能给予女性力量的,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一种不再为别人而活的坦然。
正如作家张小娴所说:“独立带给我们的,不是快意对抗世界的活法,而是坚实的内核,让我们有勇气自由地做出每一个选择。”
女性的幸福没有统一的格式,无论怎样生活,不糊弄别人,不欺骗自己,就是值得走的路。
独身女性如何养老?这个话题在多元的生活方式下无法避开。
2022年,全国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中,女性占比50.86%。同年,职场女性的平均月薪为8545元,同比涨幅5%,高于男性4.8%的涨幅。不断提高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水平,让女性有更多底气选择想要的生活。
从另一方面来看,百年前女性一旦自梳,只能在社会舆论和拮据生活的夹缝中艰难求存。而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女性地位不断提高并且被更多看到的过程。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有关政策的跟进,以及针对独居老人的养老设施的完善。婚姻将逐步从一个“我必须”到“我愿意”的课题。但无论时代如何演化,总有一条主线贯穿着所有选择:活出自己的能力。
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活法,不婚也并非幸福的捷径。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女人,不会在世俗的推搡下顺势躺平,不必在婚姻的抉择前一味对抗。
而是拥有物质上开阔的视野,精神上独立的品质,以及任何情况下不被定义的勇气。
点「在看」,愿你的生活让你获得满足。
*作者:榆陌。本文首发于十点读书会(ID:sdclass),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