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唐朝》⑤ | 武则天凭什么成为皇帝?
昨天,我们读到了太平公主独得武则天宠爱,两段婚姻对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通过两件大事,她完成了自我蜕变。
作为太平公主的母亲,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
下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
重视科举
武则天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有性格的女人。
她的一生像一条大河奔流在中国历史中,尽管一千多年过去了,但依然有人提起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可见其影响深远。
武则天为何总是被人提起,她的一生到底为后人留下了哪些痕迹呢?
首先,要说到的就是科举。
武则天很重视科举,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唐朝前期还有贵族政治的残余,朝廷内有关陇集团,朝廷外有山东旧贵族势力,武家是小姓,被贵族们瞧不起。
武则天全靠自己走上高位,深知普通老百姓出人头地有多么不容易,所以,等她上台后,特别注意扶持中低级官员,提拔庶族人士,用来取代旧有的权贵阶层,所以她对科举十分重视。
她对中国科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在三项改革上:
第一,巩固殿试。
什么是殿试?就是皇帝在大殿上亲自考贡生们功底,皇帝当主考官。
在这之前,科举主要由官员负责组织考试、发榜,除了元日接见贡生之外,皇帝与考生不直接见面。从唐高宗时期开始,开创了殿试。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感到疑惑,既然有官员负责考试,为什么还要皇帝亲自主持?
事实上,殿试的意义重大。
因为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里,除了父子、母子关系之外,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了。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关系是非常牢靠持久的关系。史学界称为“拟血亲”关系,所以皇帝非常重视。
一旦皇帝主持殿试,就意味着这年参加考试的学子算作天子门生,除了冷冰冰的君臣关系之外,还能建立起一种温暖的师生关系。
此举拉近了考生们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笼络读书人的心。
虽然殿试最早由唐高宗开始主持,但属于临时措施,没有形成制度。武则天则把这件事制度化,而且,她举办的殿试规模更大,做事也认真,一考就是好几天。
所以,人们都说武则天是殿试的创立者。自此起,历朝历代皇帝都搞殿试,进士们也自豪地说自己是“天子门生”。
第二,开设武举。
武则天时期,国家承平日久,老百姓习惯太平日子,很少有人懂得打仗,再加上府兵制也在逐步瓦解,平民很少接触军事训练,国家兵源质量堪忧,几次边境战争体现出军队战斗力下降。
而且,还有件事刺激了武则天。
她曾组织群臣举办射箭比赛,还设立了奖金,没想到最终拿到前几名的都是番将。
射箭比赛的总冠军是个高丽人,他对武则天说:“陛下令选善射者,今多非汉官,窃恐四夷轻汉,请停此射。”
意思是说武则天举办比赛,但是拿名次的都是番将,外敌听说了,一定就知道中原尚武精神已经败落,就会产生轻中华之心,所以,以后还是别办了吧!
武则天听了他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射箭比赛就此停办了。但是,这无非是鸵鸟政策,虽然眼不见为净,但尚武精神败落这件事是事实,无法回避。
为此,武则天一直在寻求解决的办法。武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举办的,根据《唐六典》《通典》的记载,武举是长安二年,也就是公元702年开始举办的。
考试的程序和科举相似,考试内容则涉及射箭、骑术、负重、枪术等,还要看身材和口才。
举办武举的目的和科举一样,都是鼓励年轻人投身其中,去练武、参军,培养尚武风气。
武举的举办过程非常成功,后世历朝历代也延续了这个考试,而且,武举真的能培养杰出人才。
比如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一号功臣,唐朝的再造之臣,他年轻的时候就是通过武举选拔出来的,足以证明武举存在的价值。
第三,加试杂文。
唐代文学的兴盛有目共睹,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就是夸赞这两个朝代文学的兴盛。
其实,不管是哪个时代文学的兴盛都和武则天密切相关,她进行了科举改革,大大促进了知识分子们文学写作的积极性,改变了整个社会风气。
因此,唐代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都该给武则天记一功。那么,她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其实,就是靠科举改革,她主政期间规定进士加试杂文,不仅仅是经学那么单调了,这样的举措促使青年学子们在文章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唐代中期《通典》里有这样一段话,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改革带来的巨大影响:
“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
这段话的意思是,从武则天时代开始,天下读书人都希冀以文采通过考试,获得荣华富贵,就连五尺童子,也耻于不通文墨。从此以后,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尤其到了宋代,科举制已经占据绝对主流,宰相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进士出身,官僚政治能完全取代贵族政治,科举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唐诗宋词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遗产,是武则天留在历史上的印迹之一。
除尘布新
武则天也造了很多新字,都是些常用字,比如,天、地、日、月、星、人、生等,有人说她造了17个字,也有人说是19个或20个。
此外,她还给自己特地造了一个字:曌,意思是日月当空照。这是武则天登基之前给自己起的名字,以取代唐太宗给自己起的“武媚娘”。
为什么武则天要创造这么多新字呢?一言以蔽之,就是除旧布新。
武则天希望自己的新王朝在各个方面都要与旧王朝有区别,要有新气象,而文字大家每天都在用,所以,造些新字像是时时刻刻在提醒大家,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除了创造新的文字,在建筑方面,武则天也独树一帜。
武则天的一生在很多地方留下过足迹,这些地方遗址尚存,观之会有沧海桑田的感触。
比如翠微宫,原是皇家避暑用的宫殿,曾经建筑林立,富丽堂皇。这里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相遇的地方,也是她的命运转折点。
大明宫更是大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这里发展成了长安城三大内之首,皇权的象征。
这是武则天的大手笔,是她向天下昭示自己政治抱负的产物,通过这座宫殿,告诉天下她开始拥有发言权了,有着不拘一格的做事风格和除旧布新的魄力。
说到武则天的大手笔,不得不说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的初建者是隋炀帝,武则天称帝后,就把首都定在了这里。
为什么她喜欢洛阳城而不喜欢长安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适应经济重心之南移。
从魏晋时期开始,南方获得了充分的开发,经济后来居上,到了宋代就完成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一直到现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依然是南方,而隋唐正处于转型阶段,那么,为什么说迁都洛阳是适应经济重心南移呢?
洛阳和长安虽纬度一样,但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之后,中枢就是洛阳,这样南方的粮食就可以方便地运到洛阳。
二是迷信心理。
武则天不喜欢长安的宫殿,她认为这里有冤魂出没,比如萧淑妃和王皇后,这都是她上位过程中的牺牲品。
萧淑妃性格刚烈,临死前曾诅咒说愿来世武氏变为老鼠,她变成猫,生生扼其喉。武则天很迷信,感到害怕。所以,她经常做噩梦,后来就住在洛阳不回去了。
三是为了除旧布新。
用新人、建新城、立新朝,迁都洛阳是一种姿态,也是符号性的事件。
今天,我们读到了武则天对科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巩固殿试、开设武举、加试杂文等方面。
同时,她在文字、建筑等方面除旧布新。那你知道韦皇后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武则天吗?
*插图来源:电视剧《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