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争鸣丨徐志摩的眼镜到底哪里买的,多少钱?

公孙汗 年猪 2021-10-07
徐志摩(1918年)
....................................................
“我记得我十三岁那年初次发现我的眼是近视,第一副眼镜配好的时候,天已昏黑。那时我在泥城桥附近和一个朋友走路,我把眼镜试带上去,仰头一望,异哉!好一个伟大蓝净不相熟的天,张着几百只指光闪烁的神眼,一直穿过我眼镜眼睛直贯我灵府深处,我不禁大声叫道,好天,今天才规复我眼睛的权利!”

这是徐志摩在《雨后虹》中的文字,欣喜交织惊诧。那一年徐志摩虚岁十三,时届宣统元年(1909)。

也是从这一刻起,徐志摩不经意间完成了自己形象的基本定格。

无法想象若是缺失了那副标志性的眼镜,他还会是人们认可的那个徐志摩吗?其实他的朋友胡适、林语堂等又何尝不是如此。

胡适(1914年)


有一个疑问,徐志摩的眼镜是在哪里买的?

文中提到了“泥城桥”这一地标。

起初,我想当然地以为是在徐志摩的老家浙江海宁,但经询问海宁朋友后得知,海宁并无“泥城桥”这样的地方,遂上网查询,知是在上海,且在市中心。

该桥系上海南北主干道西藏路上一座跨越苏州河的老桥,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官方名称叫西藏路桥,而上海人却口口相传,习惯性地叫“泥城桥”——因其跨越泥城浜,故名。


如此说来,徐志摩是在上海买的眼镜,且应该是由其爹陪着买的。

其父徐申如是个大商人,曾任沪杭铁路公司董事等职,常年因生意场上事奔走上海,且也早早地戴上了眼镜,所以在上海帮儿子买眼镜熟门熟路得很。韩石山《徐志摩图传》说其在海宁硖石镇买的眼镜,犯了与我一样想当然的错误。

当时的海宁极可能还没有眼镜店,即使是在上海,眼镜店的数量也不多,且集中在少数几条闹市街区。

据191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海指南》记载,当时上海有眼镜店13家,其中著名的如精益、精华、高德、明晶等9家都集中在南京路。

大概在徐志摩戴上眼镜十年后,末代皇帝溥仪也终于戴上了他那标志性的金丝眼镜,当时他15岁。

溥仪(1924年)


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如此记述:“我十五岁那年,庄士敦发现我眼睛可能近视,建议请个外国眼科医生来检验一下,如果确实的话,就给我配眼镜。不料这个建议竟像把水倒进了热油锅,紫禁城里简直炸开了。这还了得?皇上的眼珠子还能让外国人看?皇上正当春秋鼎盛,怎么就像老头一样戴上‘光子’(眼镜)?从太妃起全都不答应,后来费了庄士敦不少口舌,加之我再三坚持要办,这才解决。”

清宫的愚昧与保守由此可见一斑。


徐志摩买眼镜当时花了多少钱,是我的又一好奇。

徐志摩未曾提及,好在有补救办法。以徐志摩买眼镜的1909年为原点,往前41年的同治九年(1870),往后22年的民国二十年(1931),分别有两则眼镜价格资料,或可由此两头包抄、曲径通幽。

同治九年(1870)五月初五正是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李慈铭日记中首次出现了购买眼镜的记录,并明言其价格是1800文钱。

当时的李慈铭正在杭州,一边在浙江书局任总校勘,一边复习功课,准备再度冲刺当年八月的乡试。也因为是在繁华的省城,李慈铭总算见识了眼镜的神奇并首次拥有。一副眼镜1800文钱,约是其在浙江书局打工月薪的十五分之一,似乎不算太贵。当时李老师还买了杭州的新茶,每斤42文钱,一副眼镜等值40多斤新茶,按今天的行情看又似乎有点贵。

温州友人卢礼阳为我提供了一则相关资料,源自尚在整理中、准备出版的刘绍宽《厚庄日记》:民国二十年(1931)八月“十八日,初五日乙巳,晴。校《省愆集》十二叶。谢仲明来,与同往购眼镜于大马路精华,计洋八元。与同至鸿运楼午餐。”

“大马路精华”即开设于英租界南京路69号的精华眼镜公司,老板是浙江上虞人金能之。“精华”是中国人开的最早眼镜店之一,也是当时眼镜行业的老字号,在全国各地开设有多家分号,当时著名的《申报》上三天两头有“精华”的广告。一副眼镜8元钱,以刘绍宽当时体面的身份,眼镜的档次应该不至太低。

1931年这一年,鲁迅仍在教育部编译任上,月薪300元;这一年,徐志摩在北京大学、女子大学任教,月薪分别是300元和280元,共计580元;这一年沈从文在山东大学任教,月薪100元;还是在这一年,当时叫李云鹤的女青年江青在青岛大学做图书管理员,月薪30元。即使以江青的收入看,在当时买一副不错的眼镜也不是一件太奢侈的事。

另外,1933年上海市政府社会局做过一次社会调查。其出版的《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报告中称,当时上海一户四口之家的工人家庭月均生活费为38元。从这一角度看,对贫困家庭而言,要买一副眼镜倒是颇值得掂量掂量的。

岁月匆匆,沧海桑田,一个个逝去的民国面容依然鲜活:蔡元培、王国维、胡适、徐志摩、瞿秋白、朱自清、陶行知、郭沫若、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无论北籍南人、胖瘦俊丑,脸上架着的都是那一对圆圆的镜片。那是我们早熟悉不过的民国学人标配。

时至今日,我们的眼镜样式已更时尚,性能更优越,却再也显不出当年的那种神韵、气度和范儿……

*本文转自:必记本(yxbijiben)  作者:公孙汗


*防走散,欢迎和猪(微信:nianzhuzhizhu)建立联系,或进读友群摆龙门阵,进群需注明。


推荐阅读:

旧事丨鲁迅爷爷科场舞弊导致家庭败落

沈从文的嚎啕大哭

如果“闰土”活在今天,他和“公知大V”鲁迅会是什么关系?

黄永玉回忆表叔沈从文:他一点也不伟大

许倬云: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只剩皮毛

胡适:总统,你错了!

他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级大国”

“秦川雁塔”的故事:最有思想的教授往往最清贫

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

日本为何能疯狂地自我毁灭,又迅猛地绝地重生?

既读懂历史又读懂现实的人,才堪称思想者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告密者——行走在我们身边的幽灵

他用一本书把我们赶出了几千年的精神温室

那些在文革中自杀的文化名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