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爱玲的惊险一逃

年猪 2021-10-07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



她想活得真实一点,无需遮掩、无需躲藏,她想用自己的天赋,给自己挣得一份安稳,但那一年,很多中国知识分子都面临了选择:跑还是不跑?
 
她观望过、犹豫过,也尝试过,实在没有一点点可以退缩的空间,终于,她一走了之。

对五四运动,张爱玲有迥于常人的见解
 
与她同时代的作家中,没有谁的家世比张爱玲更显赫了:父系承自清末名臣张佩纶、李鸿章,母系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后代,继母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之女。中学毕业后,张爱玲到香港读书,香港沦陷,她又回到上海。
 
她才华横溢,3岁即会背诗,7岁写出第一部小说,19岁成名,多部小说被奉为经典,1943年,张爱玲就已经成为上海最红的女作家了。23岁时,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三年后分手。后来因为胡兰成日伪汉奸的身份,深受牵连的张爱玲被公开指责谩骂,但她从不辩解,始终一言不发。
 

张爱玲的文化认同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上,对“五四”运动,张爱玲有迥于常人的见解。


在形容音乐的一段文字中,她说自己不喜欢交响乐,用了“五四”运动做比:
 
那是浩浩荡荡五四运动一般地冲了来,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前后左右呼啸嘁嚓的都是自己的声音,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的深宏远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时候听见人向你说话,不大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 
 
早在民国时代,有人问张爱玲,能否写什么什么故事,她甚是不屑,说自己不熟悉,“不会。要末只有阿妈她们的事,我稍微知道一点。”上世纪40年代左翼文学风行时,张爱玲曾对朋友说,她感到一种压力,一种非要她写什么的压力。那是当时作家都面临的必须趋同的压力。


1949年以后,张爱玲以往的作品被归入小资产阶级类,不过,她也被列为可以“争取”的对象。


1950年,她写出长篇小说《十八春》。小说结尾,男女主人公投身了革命,在延安再度相逢,此书在上海引起轰动。


半年后,张爱玲写出了《小艾》。她原本构思的小艾,为了脱离底层的卑微身份,曾主动挑逗席家少爷。与排字工人结婚后,小艾一心想发财,待到“解放”后,小艾才发现,发财是没有指望的。所以后来她改出了一个“故事”:“旧社会”的婢女小艾,被席家老爷强奸,又被姨太太毒打至流产,最后与排字工人结了婚,苦苦挣扎之后,小艾才等来了好世道。小艾幻想着,自己将来的孩子,会处于“不知道是怎样一个幸福的世界”。


1950年,年轻的张爱玲被礼遇,应上海宣传部长夏衍之邀,她参加了上海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张爱玲身穿深灰色旗袍,外罩网眼绒线衫,虽然坐在后排,也未发言,但在五百多人几乎统一的蓝色和灰色海洋里,这副旧上海女人的普通打扮,还是使她成为“异数”。那时“新中国”最时髦的装束,男士皆着中山装,女士皆着列宁服。


不久,张爱玲被安排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TD改 革”。两个月的“深入生活”,使她非常苦恼,因为所闻所见,使她觉得自己无法“写英雄”、“一般所说时代‘纪念碑’式的作品,我是写不来的,也不打算尝试。”


1951春天,弟弟张子静最后一次与姐姐张爱玲见面,问她对未来的打算。沉默良久之后,张爱玲说:“人民装那样呆板的衣服,我是不会穿的。”
 
逃到香港
 
年底,要求在校教职员及高中以上的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之后,这种运动迅速扩大到知识界、文艺界。所有知识分子都要过关。张爱玲这种资产阶级作家,当然更得“改造”。
 
她的出身、她与胡兰成的婚姻,都使她感到了“惘惘的威胁”,她预感到“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她拒绝了夏衍的挽留,以“继续因抗战而中止的香港大学学业”为由,准备离开大陆,前往香港。

1939年,张爱玲考取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她的文学之路就此开启。张爱玲参加杂志社的征文比赛,凭借《天才梦》获奖,其中脍炙人口的“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便出自此文。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1942年,张爱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上海。


          


张爱玲香港大学学籍记录上的证件照。香港大学档案馆藏
 
在《对照记》里,张爱玲描述了她申请出境的过程,当时她穿着一件素净的花布旗袍,到上海派出所海办护照: 

警察一听说要去香港,立刻沉下脸来,仿佛案情严重,就待调查定罪了。幸而调查得不很彻底,没知道我写作为生,不然也许没这么容易放行。一旦批准出境,马上和颜悦色起来,因为已经是外人了,地位仅次于国际友人。像年底送灶一样,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担心夜长梦多,张爱玲只告诉了朝夕相处的姑姑。申请被批准后,张爱玲提着简单的行装离开了上海,连小说手稿都没敢带,她却带走一副儿时的包金小藤镯,“浅色纹路的棕色粗藤上,镶着蟠龙蝙蝠”。临走前,她预感未来难测,为避免连累姑姑,她与姑姑相约:以后隔绝往来,不打电话、不通信。姑姑把珍藏的家族照相簿交给她保存,二人就从此决别,再无相见。

1952年7月,32岁的张爱玲乘火车到广州,再从广州乘火车到深圳出境。


过海关检查时,张爱玲忐忑不安,紧张至极,生怕被扣下。通行证上,她用了化名,海关检查人员也许是她的读者,记得她照片的模样,仔细地看了看她,问:“你就是写小说的张爱玲?”她一惊,不知如何回答,含含糊糊地咕哝一声“是”。


《对照记》里,张爱玲写了去香港的罗湖过境:


那边香港的检查站也一样的简陋,香港警察把入境者们的证件收去查验,拖了很长时间。……一个解放军士兵在关口站岗,穿着皱巴巴的军装,一副朴实相,看样子是从北方来的农村小伙儿。他看人们晒得可怜,便忍不住说:“这些人!大热天把你们搁在这儿,不如到背阳处去站着吧。”


他挥手示意人群可以到树荫下去,但是大家只是客气、讨好地笑笑,却没有一个人肯动地方。人们紧紧地贴着栅栏,生怕一离开队伍就会过不了关。


在《浮花浪蕊》里,她也写了在罗湖桥过关:


桥堍有一群挑夫守候着。过了桥就是出境了,但是她那脚夫显然还认为不够安全,忽然撒腿飞奔起来,倒吓了她一大跳,以为碰上了路劫,也只好跟着跑,紧追不舍。挑夫,是个小老头子,竟一手提着两只箱子,一手携着扁担,狂奔穿过一大片野地,半秃的绿茵起伏,露出香港的乾红土来,一直跑到小坡上两棵大树下,方放下箱子坐在地下歇脚,笑道:“好了!这不要紧了。”


她终于通过罗湖桥,到达了香港。

1955年秋,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赴美国。

--END--

*本文来自网络,原版归原作者所有。


(*防走散,欢迎和猪(微信:nianzhuzhizhu)建立联系,或进读友群摆龙门阵,进群需注明。)


推荐阅读:

同是天涯沦落人:胡适与张爱玲的一段忘年交

让小镇青年绝望的,不是现实的残酷,而是认知的匮乏

理解转型问题,绝对绕不开的一个名字

秦晖:人权比主权根本

“秦川雁塔”的故事:最有思想的教授往往最清贫

被忽略的“鲁迅现象”

特级教师黄玉峰:中学语文教学到了丧尽天良的地步

误会100年!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沈从文的嚎啕大哭

他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级大国”

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

日本为何能疯狂地自我毁灭,又迅猛地绝地重生?

既读懂历史又读懂现实的人,才堪称思想者

为众人燃灯者,不应让其沉寂于暗夜

告密者——行走在我们身边的幽灵

他用一本书把我们赶出了几千年的精神温室

那些在文革中自杀的文化名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