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苗力田:品质、德性与幸福

2016-11-30 第一哲学家


苗力田:品质、德性与幸福

——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前言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作者:苗力田


本卷辑入亚里士多德现存全部伦理学著作三种。三种伦理学虽然内容大致相同,但在对主题的侧重和论证上,却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参照。在这三种伦理学中,《大伦理学》仅两卷,却称之为大(mega),据推测,可能它原本乃是一种卷帙浩繁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演讲录的集成,后经失散所存只有两卷。但从现存的文本遗漏多见来看,也可能只是些零落的稿本,虽每一篇并不大,但聚拢起来却是大大的一卷,故而称之为大了。本卷虽不是成书,但其书也不乏在其他两种伦理学中所不多见的精辟分析和敏锐论证。罗得岛的优台谟斯(Eudeemos)是和赛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os)齐名的吕克昂弟子。但是这卷以他为名的伦理学,到底是由他记录下来的、编辑起来的、保存下来的,还是亚里士多德本人题名赠他作为纪念的,都不过是种种可能的推测。从内容看,这一卷有部分内容很像听课的记录,本书第一卷从德洛斯神庙的铭文开始,而这同一铭文也出现于1099a25,但次序完全不同。 其中的三卷和《尼各马科伦理学》完全相同,而其后两卷又大不一样,那就只能说此书是不同的稿本编拼保存下来的。至于本书是一种赠品的推测,最难取证。因为它系统不清,结构凌乱,特别缺失了《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关于理智德性和思辨的最重要的第十卷。严整的斯城哲人,是不会将一本未完成的稿本赠学生的。不过在《优台谟伦理学》中对德性,对就自身认识自身(to ginooskein auto kath hauto)等等的深刻精密的探索, 仍有着独到之处。


《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亚公全部伦理学著作中最完整的。它的结构严谨,编排整齐,全书10卷探索了伦理的和理智的两种德性,讨论了幸福和至善的最高范畴,提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的基本原则,最后在第十卷里以思辨是最大幸福的最强音而终结这阕思辨的凯歌。


所以说,如果在现存的亚里士多德著作中还有幸保留下哲人亲手完篇的作品的话,那这本书必定是其中的一种,甚至是惟一的一种。设若是这样,那么这第三种伦理学倒真可能是作者题名奉献给对他一生影响巨大,在各种作品中都可见到其痕迹的作为御医的父亲,或者赠与其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与其祖父同名Nikomakhos的爱子或者祖孙两人,这是他深情的结晶,也是以他集其大成的希腊哲学爱智慧尚思辨精神的完满体现,是它的实践价值论。


思辨(theoorein)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 它作为完满真理和不可动摇的核心,已经以诗的形式,由巴门尼德在他的《真理之路》中阐明了。他指出,这种认知方式之所以能成就完满,保持其不可动摇,是由于它是思维。而思维只能是概念思维,概念本身却同样是思维抽象的产物。所以在这里可以说:思维和可思维的是同一回事情。这一思想在古希腊哲学里被概括为一个公式, 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Togar auto noein estin kai einai , 由于theoorein 的名词形式theooria在现代语里习称为理论,所以思辨在现代意义上也就是理论思维。它是一种主体和对象处于同一中的认知方式,是就自身认知自身。由于两者同一互不排斥,故保证其不可动摇,无三心二意。需要说明的是,对同一这个词尚应作更深层的诠释,古希腊语里to auto 的本义是自身,是可思维的noeeton。自身的东西固然是同一的, 但更深于同一,更广于同一。在理论思维和概念认知里,概念就是思维自身,主体对象浑然一体不相排斥,形成了真理之路。理解思辨就须把握to auto 这一核心。不仅是种关系,它出于中性,更显示着这个,意味着实体。


漫步学派的伦理学正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筑起来的,它把思辨原则贯穿于实践和行为,成为主宰, 使之成为属人事务的哲学(hee preito antroopeia philosophia),可简称为“人事哲学”。 它与形而上学、物理学三足鼎立,无可争议地成为吕克昂讲坛上的第三哲学。它的第一个范畴,也是最高的范畴,就是最高善。善是一切活动的目的,万物都是向善的,求着个好。但目的不仅种类不同,而且等差悬殊。那个目的之目的,一切活动所共趋的目的,就是最高善(to ariston)。这一目的为一切他物所选择,自身却不为着任何他物。如若为了他物,它就是有所为、有所依而非最高善了。如若它确乎存在,有所选择,那就只能是就自身而存在,为自身而选择。所以,自身(to auto )这一理念,不但是思辨哲学的核心,同时也是思辨哲学的标记。它不但开拓了西方思辨哲学和理论思维的传统,同时也孕育了整个基督教文化。人们经常引用费尔巴哈的名言:“思辨哲学的秘密是神学”,但反过来说基督教神学的秘密是思辨哲学,也许更合乎史实,顺乎情理些。最高的东西是普遍的东西,最普遍的东西当然是惟一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它独立自主,不依他物,是就自身的善。


最高善是行为和实践的终点,而不是始点。在属人的事务中,人们所公认的始点是幸福。而大多数人认为,生活优裕,行为优良,就是幸福。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幸福。享乐者认为快乐就是幸福。好名者则认为荣誉就是幸福。快乐和荣誉虽然都是可选择的目的,但都是自身以外的他物,惟有思辨生活才是为自身的选择,才是不累于他物的最大幸福。斯城哲人把敛财者(khrematistees )完全排斥在生活之外, 因为财富并不成为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敛财者为财富所强制,以搞钱为目的,受奴役,不得自由,故称不得生活。


最大幸福也就是最高善。它是一切选择所求取的终极目的和完满实现。 它自己却只是为了自身而不累于他物,所以它是自足的,autarkeia这个词是由auto(自身)和arkein(满足)组合而成。 求自足的理想几乎成为希腊精神运转的中轴,幸福的个人是自足的,繁荣的城邦是自足的,即使广袤无垠的宇宙为了维持其自足,也必须是一个绕中心而旋转的圆形。弗·培根只从功用上看到了知识的力量,而未深入到认识自身,思想自身,所以只能视之为种族偏见,而无道理可讲。这种自足是通过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完成的。最大幸福,最高善就是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这就是说,幸福不是僵死的、现成的,而是在实现活动中。它也不能是短暂的,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


这样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必然同时是快乐的,对爱德性的人来说,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自身就是快乐。并且,这样为一切爱德性的人所向往的, 最伟大、 最高尚的事业, 也就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幸福(eudaimonia)了。它不再仅仅是因为好精灵(eudaimoon )的呵护万事如意,而是神所恩赐。这样的活动,使一切潜在能力得到完满实现,生活幸福当然巩固持久。一桩公正行为,因其公正而被称赞,一场竞赛的胜利,因其胜利而受奖赏。幸福却不能像这样被称赞,受奖赏。这表明它是更伟大的、更崇高的事情,是最高的善。它是属神的。对它我们不能按照人的准则加以称赞,颁以奖赏。这种既不被称赞,也无法奖赏的善事是属神的,是神所赐的makarios。世人追求幸福,上焉者功名富贵,下焉者声色犬马,都是累于他物,而完满德性的完满实现活动,是最高善,是自足autarkei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物而喜,为己而悲, 这是自我的丧失,把自身不当作自身而当作他物。完满的自身将实现于善恶、福祸和荣辱的彼岸。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是不计祸福、不论吉凶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


双目为视之官,目生而能看。双耳为听之官,耳生而能听。一切事物都各有其功能,各种器官都各有其功能。功能就是ergon, 难道人作为人却没有其整体的、共同的功能吗?当然有的,这就是灵魂理性部分的实现活动。实现活动energeia由en(在于)和ergon(功能)构成。 功能相同,其实现活动却大不一样,吹笛是笛手的功能,不会吹笛就称不得笛手,但吹笛能手却能把笛声吹得绕梁三日,使仲尼先生听了而三月不知肉味。德性aretee可泛指一切事物的优越性,但在伦理学里,比较严格地规定为对功能完满实现的具有。具有eknein是动词,这里作为实词,采用它的名词形式heksis。这样能力的具有不但见之于人,同样见之于物。由于这种对象的区别,就把人的行为heksis称为品质,把物的存在heksis称为性质,行为的德性即被界定为可称赞的品质。品质的具有是更为根本的,欲求提高德性,就须先培养品质。品质是自身所具有,不是从外面加上去的,故不分东西,古代圣哲们都是把修身置于第一位的。 


相关内容阅读

请点击↓

一周朋友圈热文|阿伦特第一,康德第二,古希腊哲学书单第三

希腊人心目中的哲学:一个现象学的审思

有哪些古希腊哲学的书单值得推荐?

弗雷格:逻辑作为真理理论|黄敏(一)

约定论与形而上学|黄敏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批判施蒂纳的角度看|刘森林

康德和黑格尔自由观的比较(节选)|邓晓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