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3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毛泽东一家在《时代》杂志的最初亮相

2017-02-17 王湘穗、乔良 周海滨微说

 点上方“周海滨微说”关注,看更多有姿态地说!


毛岸英回到中国


1946年2月11日出版的《时代》,“外国新闻”栏目中的“中国”报道,有一则简短通讯——《毛的一家》。该通讯依次报道了中共领袖毛泽东之子毛岸英从莫斯科飞抵延安的消息及毛泽东的婚姻情况等,并配发了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的一张合影照片。将中共领袖的家事集中报道,可算别出心裁。

毛岸英(右一)毛岸青(左二)回国之前,与来到莫斯科访问的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合影。毛岸英的脚上也穿着一双长靴


首先是毛岸英的出场:


延安空中飞来苏联的运输机,尽管这里一直高调否认与莫斯科有任何正式联系。飞到中国共产党首都的飞机,运来医疗设备,两名俄国医生,还有一位高个子的中国青年,他叫毛永福——共产党主席毛泽东的次子。


毛青年穿着长统发亮的俄国黑色皮靴,毛线紧身外套剪裁得体,与延安同志身上鼓鼓囊囊的棉衣形成鲜明对照。他今年二十四岁,有一半时间生活在俄国,在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五年从中部地区向西北长征期间,他就前往了那里。他的哥哥目前仍留在苏联首都。(《时代》,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一日)


《时代》此处写得不准确。实际上,这位抵达延安的高个子中国青年,应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他于1945年底随两名苏联医生回国。毛岸英曾用名“杨永福”,而非“毛永福”,他是在1936年到法国,1937年到莫斯科。毛泽东的次子是毛岸青,到1947年才回国,曾用名“杨永寿”。

毛岸英返回中国,是在1945年10月10日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终于签订“双十协定”之后。此时,停战协定形同虚设,国共之间“打打停停”,和平希望渺茫却又没有完全破灭。在这一背景下,毛岸英自苏联归来,对外国记者来说无疑有了另外一层意味:


美国记者在舞厅遇到青年毛,为什么回国?答曰:“目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时期,我要回来站在父亲一边。”对于疲倦、头痛、年长(五十三岁)的毛来说,家人团聚无疑是一剂补药。(《时代》,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一日)


蒋经国与毛岸英的相似故事



斯大林送毛岸英回到毛泽东身边,选在一个历史关键时刻,可谓用心良苦。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抗战爆发后,蒋经国被斯大林当即送回中国的同样举措。两者相隔约十年,人物不同,背景不同,也许是某种巧合,但如果参照比较,其中奥妙,颇耐人寻味。

蒋经国被蒋介石送往苏联留学,是在1925年冬天中国大革命掀起高潮、在苏联顾问指导下国共正亲密合作之时。然而,不到两年,蒋介石与中共转而血刃相见,他与斯大林及苏联的关系也一度破裂。从此,蒋经国滞留苏联长达十二年。公开报道中,蒋经国虽主动宣布与父亲断绝父子,但其“人质”身份不言而喻。十二年里,斯大林与蒋介石的关系忽远忽近,扑朔迷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斯大林在与蒋介石博弈过程中,蒋经国一直是他手中一个颇有价值的筹码。蒋经国迟迟未能被放回中国,相反,每到特殊关口,斯大林便会公开蒋经国的信息,借此而对蒋介石施加影响。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国共再次合作,在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的直接过问下,斯大林终于同意送蒋经国回到父亲身边。无疑,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这是斯大林送给蒋介石的一份厚礼。

与滞留苏联十二年的蒋经国相比,留学苏联八年的毛岸英,对于斯大林显然没有“人质”含义,而是更具有支持中共的象征意义。在抗战爆发前的那些年里(包括后来的许多年),苏联一般公开表示,他们与中共从没有官方关系。而正是在发表这些声明的同时,毛岸英毛岸青以及众多中共领导人的孩子们,一直生活在苏联,哪怕在纳粹德国入侵之后苏联处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斯大林依然安置他们,尽其所能确保他们的安全与成长。这一决策与努力,显然为斯大林与中共的合作基础,在政治利益、国家利益之外,增添了更为重要的人性与情感元素。随着战后局势的一步步发展,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这一点上,斯大林的确是一个富有远见与谋略的战略家。

此刻,当毛岸英身着苏式服装,走下飞机,与父亲团聚时,他自己不会知道,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他也是斯大林送给毛泽东个人的一份厚礼,就像1937年斯大林对蒋介石所做过的事情一样。


斯大林与毛泽东的微妙关系


众所周知,在此之前,斯大林与毛泽东的关系一直显得微妙。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斯大林在中共党内全力支持的不是毛泽东,而是王明。然而,在1941年希特勒进攻苏联之后,面临存亡危机的斯大林,已经顾不上东方遥远的延安,更无力像以往那样借共产国际之手直接介入中共事务,更无法左右王明的命运,不让其受到崛起的毛泽东的批判。于是,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之后,曾经权倾一时的王明不再显赫,而是在1945的中共七大上退出了中共领导核心。《剑桥中华民国史》在叙述抗战期间斯大林与中共、毛泽东之间的关系演变时,曾有一段很有概括性的叙述:


整个战争期间,中共或者称颂和维护苏联,或者保持沉默。但显然毛是独立行事的,并且有理由对俄国人的许多做法深为不满:战争初期只援助国民党,1939年德苏条约,1941年对日中立条约,继续并只是偶尔批评地承认蒋介石。他或许怀疑斯大林确实对他本人作为第一个未经克里姆林宫帮助和认可而获得权力的中国共产党领袖,对他的政策,以及首先对中共的胜利前景心怀疑虑。在无疑是毛经心(精心)作出的决定中,中共七大几乎完全无视苏联和斯大林。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第822页


王明淡出,毛泽东崛起,斯大林对之显然不会感到高兴,但是历来推崇实用的斯大林,不能不接受这一巨大的现实存在。此时,将一个健康的、已经成为一个小伙子的毛岸英,率先送回到毛泽东身边,应该有斯大林的深思熟虑。我猜测,他在做出一种姿态,欲以这种典型中国式的情感策略,来缓和或修补他与毛泽东的个人关系,从而赢得毛泽东的回报,使他能对中共继续施加影响,进而在未来争夺中国的世界博弈中,战胜冷战的对手——美国。

随着时间推移,事实证明,斯大林又走了一步好棋。

四年后,1949年11月,毛泽东前往莫斯科为斯大林七十周岁祝寿,并与斯大林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一番艰难的谈判努力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结盟,从此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一系列亲近苏联的举动,令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为之震惊而失落。有的专家本来曾寄希望毛泽东有可能成为 “远东的铁托”,像南斯拉夫共产党领袖铁托一样,具有社会主义大阵营里的独立性,敢对斯大林苏联说“不”。他们的预测落空了。或者说,属于过于提前的预测。毛泽东真的成为另一个铁托,敢于对苏联说“不”,并且关系破裂,发展到刀枪相见的程度,要到十年之后。

1950年5月,苏联青年代表团访问中国,苏联共青团书记米哈伊洛夫担任团长,毛岸英(毛泽东长子,前排左二)作为团长翻译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左一为廖承志


这里,我愿意把审视历史的目光,从大事件延伸到小的、容易被忽略的场面。在1949年年底完成的中苏结盟,改变世界格局,决定中国未来发展,而在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关系演进过程中,除了世界局势的考量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其水到渠成的情感脉络,或许可以上溯到毛岸英在延安机场走下飞机的这一场景。



江青亮相

在《毛的一家》报道中,接着出场的依次是江青、杨开慧、贺子珍:


毛家的另一个成员,秀丽、苗条的毛泽东夫人,计划离开延安,到重庆去治疗牙齿,问她是否会与蒋介石夫人见面,毛夫人笑笑,说:“我希望能见面。”八年前,她一直生活在国民党的地区,当时她是上海名叫蓝萍的女演员,一位中国的电影明星。她为政治放弃电影,决定前往延安。1939年,在延安,她成为毛主席的第四任妻子。


这位共产党领袖的第一任妻子,是父母在他十四岁时为之挑选的一个农村姑娘,他后来没有接受。


第二任妻子是教授的女儿、忠诚的杨开慧,在莫斯科念书的两个儿子的母亲。


1924年,杨开慧与儿子毛岸英(右)、毛岸青在长沙的合影


第三任妻子是军队宣传员、身体虚弱的贺子珍,据说她为毛生了五个儿子,内战期间,为了安全,把他们都留给了农妇们照顾,从此他们失去了联系。


20世纪30年代,陕西延安,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合影


1938年,毛与贺分居,后来离婚。为安慰前妻贺,她被送到莫斯科。(《时代》,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一日)

1946年2月11日出版的《时代》,“外国新闻”栏目中的“中国”报道的版面内容


据查阅,这应是江青在《时代》上的初次亮相。自延安结婚之后,一直到“文革”前夕,在很长时间里,江青并不公开参加政务活动,西方媒体关于她的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时代》这则报道虽然简短,却也属难得史料。版面上配发了一张毛泽东与江青的合影。两人站在延安山坡前,毛泽东一身深色棉衣便装,右手拿烟,平和而带笑意,注视着江青。江青一身浅色棉装,双手悠闲地插在裤口袋里,面对毛泽东,笑得甜蜜而开朗。这张合影,是当时外国记者喜欢使用的一张。1945年,曾任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和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驻华记者的冈瑟·斯坦(Gunther Stein ),在美国出版The Challenge of Red China (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书中选用的也是这一张,发表时间早于《时代》。

《时代》发表这张合影时,对两人关系的说明极为简略:Mao & No.4 (毛和第四任),简略得连“夫人”一词都未用。照片下面,另有一句则涉及毛岸英的回国:“莫斯科是这个家庭的避难所。”

江青自这次在《时代》上出现后,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毛泽东一次又一次成为封面人物,《时代》在报道毛泽东时,也一直把关注目光放在江青身上,她的照片也时而相伴出现。

1977年江青成为《时代》封面人物


江青成为报道主角,则是在1977年3月21日的《时代》。这一次,江青成了封面人物,是宋美龄之后的另一位中国女性。该期封面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毛的妻子讲述她的故事——从女演员到女皇》。半年之前,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10月6日,江青作为“四人帮”的主要成员之一而被捕。《毛的一家》在1946年2月发表时,《时代》记者或者卢斯,或者无论什么人,都没有预测到她未来的历史命运,会有如此大的起落。谁能想到,“文革”刚刚结束的新闻背景下,江青竟会在以另外一种身份走上了《时代》封面?


再过几年,1980年,江青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首犯之罪受到审判,并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1991年5月14日,江青自杀身亡。

……




《时代》创刊时宣称,它旨在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该刊的特色是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分类,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解释。《时代》的口号是:“《时代》好像是由一个人之手写出来给另一个人看的。”


它指出“它对各个领域的报道,都不是写给各个领域的专家看的,而是写给《时代》的‘忙人’看的。”这样的报道方式一下就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当时美国的受众市场被众多的报纸所占领着,报纸的报道铺天盖地,但是却显得杂乱无章,让读者理不清头绪,无法在漫天的新闻中迅速地找到自己所最需要了解和关注的。这种新鲜新闻报道方式不同于美国报纸的传统的客观报道。




《时代》年度风云人物:(英语:Person of the Year)每年年底由美国《时代杂志》选出。虽然称为“风云人物”,但获选对象可以是男人、女人、夫妇、一群人、地域、机器甚至意念。重要的是不论好或坏,而是对过去一年最具有影响力。


1927年:查尔斯·林白(1902─1974)


1928年:沃尔特·克莱斯勒(1875─1940)


1929年:欧文·扬(1874─1962)


1930年:圣雄甘地(1869─1948)


1931年:皮埃尔·赖伐尔(1883─1945)


1932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


1933年:休·塞缪尔·约翰逊(1882─1942)


1934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第二次)


1935年:海尔·塞拉西一世(1892─1975)


1936年:华里丝·辛普森(1896─1986)约翰·皮尔庞特·摩根(1896─1986)


1937年:蒋介石(1887─1975)与宋美龄(1897─2003)


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1939年:约瑟夫·斯大林(1879─1953)


1940年: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


1941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第三次)


1942年:约瑟夫·斯大林(1879─1953)(第二次)


1943年: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1880─1959)


1944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890─1969)


1945年:哈利·S·杜鲁门(1884─1972)


1946年:詹姆斯·F·伯恩斯(1879─1972)


1947年: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1880─1959)(第二次)


1948年:哈利·S·杜鲁门(1884─1972)(第二次)


1949年: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第二次)(半世纪风云人物)


1950年:美国战士:以朝鲜战争中的美国战士为代表(首次“抽象”概念获选)


1951年:穆罕默德·摩萨台(1882─1967)


1952年: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b. 1926)


1953年:康拉德·阿登纳(1876─1967)


1954年:约翰·福斯特·杜勒斯(1888─1959)


1955年:哈洛·科迪斯(1893─1962)


1956年:匈牙利自由战士


1957年: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


1958年:夏尔·戴高乐(1890─1970)


1959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890─1969)(第二次)


1960年:美国科学家(代表:莱纳斯·鲍林、伊西多·拉比、艾德华·泰勒、乔舒亚·莱德伯格、唐纳德·A·格拉泽、威拉得·利比、罗伯特·伍德沃德、查理斯·特拉珀尔、威廉·萧克利、埃米利奥·G·塞格雷、约翰·恩德斯、查尔斯·汤斯、乔治·比德尔、詹姆斯·冯·阿伦与爱德华·珀塞耳)


1961年:约翰·肯尼迪(1917─1963)


1962年:若望二十三世(1881─1963)


1963年:马丁·路德·金(1929─1968)


1964年:林登·约翰逊(1908─1973)


1965年:威廉·威斯特摩兰(1914─2005)


1966年:25岁及以下人士


1967年:林登·约翰逊(1908─1973)(第二次)


1968年:太空人:弗兰克·博尔曼(b. 1928)、吉姆·洛威尔(b. 1928)、威廉·安德斯(b. 1933)


1969年:中产阶级美国人


1970年:维利·勃兰特(1913─1992)


1971年:理查德·尼克松(1913─1994)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1913─1994)(第二次)与亨利·基辛格(b. 1923)


1973年:约翰·西里卡(1904─1992)


1974年:费萨尔·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1906─1975)


1975年:美国妇女:(代表:贝蒂·福特、卡拉·希尔斯、艾拉·格拉索、芭芭拉·乔丹、苏茜·夏普、吉尔·康维、比莉·简·金、苏珊·布朗米勒、艾迪·维艾特、凯瑟琳·拜尔利、卡罗·塞顿与艾莉森·奇克)


1976年:吉米·卡特(b. 1924)


1977年: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1918─1981)


1978年:邓小平(1904─1997)


1979年:鲁霍拉·霍梅尼(1902─1989)


1980年:罗纳德·里根(1911─2004)


1981年:列赫·瓦文萨(b. 1943)


1982年:个人电脑(首次非人物获得)


1983年:罗纳德·里根(1911─2004)(第二次)与尤里·安德罗波夫(1914─1984)


1984年:彼得·尤伯罗斯(b. 1937)


1985年:邓小平(1904─1997)(第二次)


1986年:科拉松·阿基诺(b. 1933)


1987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b. 1931)


1988年:濒危的地球(“年度风云行星”)


1989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b. 1931)(第二次)


1990年:乔治·H·W·布什(b. 1924)


1991年:特德·特纳(b. 1938)


1992年:比尔·克林顿(b. 1946)


1993年:和平缔造者:纳尔逊·曼德拉(1918—2013)、费德里克·德·克拉克(b.1936)、亚西尔·阿拉法特(1929─2004)及伊扎克·拉宾(1922─1995)


1994年:若望·保禄二世(1920─2005)


1995年:纽特·金里奇(b.1943)


1996年:何大一(b.1952)、王菲(b.1969)


1997年:安迪·葛洛夫(b.1936)


1998年:比尔·克林顿(b.1946)(第二次)与肯尼思·史塔(b.1946)(美国总统和独立检察官)


1999年:杰夫·贝佐斯(b.1964)(网上书店亚马逊CEO)


世纪风云人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2000年:乔治·W·布什(b.1946)


2001年:鲁道夫·朱利安尼(b.1944)


2002年:吹口哨者:美国世界通讯的辛西娅·库珀(b. 1963)、安然事件的莎朗·沃特金斯(b. 1959)、及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科林·罗利(b.1954)


2003年:美国士兵(第二次)


2004年:乔治·W·布什(b.1946)(第二次)


2005年: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波诺(b. 1960)、比尔·盖茨(b. 1955)、及梅琳达·盖茨(b. 1964)


2006年:“你”:指互联网普及时代使用资源共享网站(User-generated content,例如Youtube、维基百科、MySpace等)的一众网民。


2007年:弗拉基米尔·普京(b.1952)


2008年:贝拉克·奥巴马(b.1961)


2009年:本·伯南克(生于1953年)


2010年:马克·扎克伯格(生于1984年)


2011年:“示威者”(代表遍布全球的示威运动,如希腊、印度、俄罗斯的运动。此前呼声很高的史蒂夫·乔布斯未能当选。)


2012年:奥巴马(生于1961,第二次)《时代》周刊编辑部称,美国正处于巨大的文化及人口构成变化之中,奥巴马既是这些变化的象征也是它们的幕后推动力量。


2013年:方济各(生于1936年)


2014年:埃博拉患者护理人员


2015年:安格拉·默克尔(b.1954)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b.1946年)


周海滨更多100000+文章(点击标题可阅读):


周海滨|毛泽东晚来得孙 为何六年间从未见过毛新宇

周海滨:张自忠之女口述 “七七事变”后父亲的北平八日

子弹击穿左胁下军服|周海滨访蔡廷锴之女蔡绍芝

周海滨|宋庆龄北上生涯:从极力邀请到搁置遗忘

周海滨|朝韩边境的神秘地道:1小时内可过上万士兵

周海滨 | 张伯驹如何挽救国宝《平复帖》

我爸说,美国士兵最怕死,经常用炮来壮胆子|周海滨访陈赓之子陈知建

张治中解放后南海密会蒋经国内幕

他对揭发张闻天至今无法解脱,他说忏悔和赎罪因为这个!

侄女揭秘:张学良为何至死未归大陆?|周海滨口述历史

周海滨:周恩来为何失去了两个孩子?

周海滨:最后的战犯黄维如何抵制改造

王震:“闻天同志写的稿子千万不能烧掉啊” |周海滨

跟随父亲抗战|周海滨访蒋光鼐之子蒋建国

朱德儿媳口述:贺龙如何为朱老总儿子“逼婚”|首发中国新闻周刊

胡德平口述:耀邦同志与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叶剑英第四任夫人吴博耳聪目明 二女儿谈雅脱俗|周海滨访叶宅

周海滨访叶剑英之女:抢来的金条挤丢在广场,父亲怒了

周海滨:我访问李立三夫人李莎

周海滨|民间对军阀韩复榘有很多误解

周海滨|李立三致毛泽东遗书:无法自辩,唯有自杀


周海滨签名版图书请查看“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