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声奖”获得者刘卓(米夏):命运给了我一份礼物叫“热爱”

李雄峰 北京广播电视报社 2023-06-29

提示点击上方"北京广播电视报社"↑免费订阅本刊



谈及自己获得“金声奖”这份殊荣,米夏坦言:

“自己有着一份幸运,但更重要的是,得靠实力接住这份幸运。”



不过,想要具备这样的实力,在于日积月累的学习,在于持之以恒的坚守,更在于发自内心的热爱……


“自己与广播的缘分并不像其他人那样,要么有着家庭的熏陶与培养,要么就是播音科班出身。”米夏说,“可能是有一些天赋吧,从小老师就经常让我朗读课文,这样的经历从小学一直延续到了高中,包括后来在大学的广播站。在朗诵那一篇篇优美的诗、文的过程里,我会很享受声音和文字发生微妙变化的感觉。”


也许,那就是米夏最初展示自我的舞台。


上高中之前,米夏坐着火车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北京游览。从那时起,她就喜欢上了北京,年少的心里当时也萌生出了一个想法——


“长大以后,我能不能生活在这里?”然而,大学毕业后,米夏并没有来到北京发展,“自己一度以为和北京这座城市就这般地‘擦肩而过’了……”


所谓:好事多磨。研究生毕业之后,米夏终于如愿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北京,走进了北京广播电视台的演播室,开启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求索之旅。



“进入北京广播电台之初,自己主持了一档‘爱家私房菜’节目。有一天,我们这批新人来到节目制作中心,由相关同事给我们介绍中心的情况……”


米夏回忆道——


“当看到PPT上显示出听众喜爱的十佳节目主持人和优秀节目主持人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与他们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远到无法企及。”


然而,米夏也有着自己的坚定:


“老天爱笨小孩,只要自己不断地去努力付出……”


当年,有位同行老师的话让米夏一直记在心里——我们是在做北京的媒体,所以要对北京城有所了解。北京广播电视台有很多深受听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他们并不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然而,他们通过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自己的努力,不仅被这座古老的城市包容接纳,更成为京城文化的传播者、宣传者,而他们自己也成长为新一代的北京人。





因为最初是主持饮食节目,米夏笑言,对于北京文化学习与了解的开蒙阶段便是从吃开始的。


“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嘉宾,他们既是老北京,还是美食家,而且文字功底好,同时,他们对我以及我的节目又非常的支持。”


“读书、读人、读世界。这些嘉宾就是我最好的老师——至今他们仍然是我的朋友,他们的年龄比我大很多,而且跨越了各个年龄段。这些良师益友,非常无私地把他们知道的关于这个城市的一切,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感受告诉给我,传递给我,让我觉得非常温暖。我也在慢慢地了解这个城市——不仅仅是城市建筑,还有这个城市的人,他们有着怎样的精神气质,他们人格中闪亮的善良的品质,也慢慢地感染我,影响我。我觉得,那时自己已经学习、了解、融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里了。”



就像歌中所唱到的那样:“我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




2018年1月1日,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中心开播了一档深度文化类栏目——《打开文化之门》,米夏成为了这个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档节目推出之前,台里推出了招投标环节,大约有十余组投标人参与竞标。


“几年前,在做饮食节目的时候,曾请故宫博物院志愿讲解员李其功老师为我和听众讲解珍宝馆中与饮食相关的藏品——那也是我了解中轴线的开始。”


米夏在故宫采访,身边为故宫博物院志愿讲解员李其功老师。



就这样,米夏拿着采访机,带着听众,跟随着李其功从午门开始,沿着故宫东路,一直录到他把珍宝馆讲完。《打开文化之门》竞标的时候,米夏把当年录制的录音、现场以及直播间的采访剪辑成了一个样带递交了上去,最终结果,米夏的得分排在第一位。从此,她成为了这档节目的“掌门人”。



《打开文化之门》栏目是文艺广播重点打造、重点支持的节目,也是北京广播电视台的重点节目,栏目影响积极正面。自2018年开播至今,听众陆续通过邮件、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对节目发表了积极评价。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反馈中多次得到表扬,在台内以及北京市的各项节目评奖活动中屡获殊荣,得到了业界专家和听众网友的认可。


此外,《打开文化之门》还得过很多国家级的奖项。为了节目做得更出彩儿,米夏积极探索媒体融合,节目有趣有品,主持风格独树一帜。策划主持的“凝望西山永定长流”、“走二环两轴、忆古都乡愁”、“长城内外是故乡”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重点项目;栏目还多次荣获国家广电总局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众所周知,一档节目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荣誉,背后一定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毕竟,米夏是这档节目唯一坚持到最后的主持人。而且,节目开播四年多了,作为栏目的制作人、主持人,米夏还承担着节目的采编播和新媒体环节的各种工作。但是,当记者问到艰辛这个问题时,米夏却并不这么认为。


“其实,我特别感谢《打开文化之门》这个节目,虽然有时会有一些疲劳,可是,我从没有丝毫的厌倦,因为,那是热爱在支撑着我。”


在此之前,记者也曾经数次采访过米夏,她从未提到过“苦”字,反而,“热爱”“认真”“坚持”“学习”是她口中的高频词。



“我是一个认真的人,而且,我觉得认真其实是一种能力。”
“命运给了我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叫作热爱。就像我们刚出发的时候,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奖,而是因为热爱,让我能持之以恒地用心做好一件事情。”


凭着这份热爱与认真,《打开文化之门》栏目开播至今,米夏策划了与“一城”、“三带”、“四个文化”等核心内容紧密相关的系列节目,包括:“凝望西山、永定长流”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长城的伟大你懂吗”——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行走中轴线、打开城门看北京、打开博物馆之门、老北京的门楼、京味文化、找寻大栅栏、聆听紫禁城、传统节日与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系列。


“北京是一个非常有能量的城市,它有着无数释放能量的端口,太多的人、景、物都散发着某种信息。但是,倘若你没有知识储备,对北京不了解,你会熟视无睹,与它擦肩而过,接受不到这些能量。感受到的东西不一定理解,理解的东西才会深刻地感觉。因此,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北京的美,接收到这座城市传递出的能量。”米夏说,“有些东西,有些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明白,第一次只是知道,第二次算是了解,第三次才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再去讲给别人听。那时的知识就带温度了,而且,大众觉得那些高深的知识,被你消化理解之后,可能就降维了,下沉了,你给别人讲述的文化故事才能好听。可见,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首先得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北京这个城市。”




一档节目得到受众的欢迎,这档节目一定接地气;一个主持人让受众喜欢,也一定接地气。在米夏看来,这是一档子事。


“我是《打开文化之门》的制作人,主持人,我就是节目的一个标签,节目和我是融为一体的。所以,我接地气,节目就接地气;我端着,节目就端着。”


一档文化类的广播节目又该如何接地气呢?


文化类节目无论再怎么降维、下沉,既不可能像娱乐节目那么轻松,也不可能像音乐节目陪伴性那么强。因此——


“只有置身其中,方能关乎其外,只有多元认知,才能独立思考。”米夏阐释着。


“北京文化资源那么丰富,想要做好一档文化节目,在直播间里完成一切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要走出去。做大运河的节目,你要去看看当年的桥闸遗迹,看一看运河是怎么流的;做长城的节目,你就得和长城专家多聊天,得跟他去爬爬长城,做西山、永定河的节目,你就要走进门头沟的传统村落……这才是接地气。”



四年多的时间,《打开文化之门》被广大听众赋予了“有料、有品、有趣、有用”的标签,对此,米夏说道:


“当年,自己曾经主持了八年的《欢乐正前方》节目——也许正是因为自己身上有着东北人与生俱来的幽默,那种幽默是骨子里就有的,就‘携带’在我身上,我在节目中随时会用到。所以,在《打开文化之门》节目里,我也自信它不是沉闷的,而是轻松愉快的。主持人不仅要接地气,更要成为听众和嘉宾之间的桥梁。这和主持人自身的素养分不开,它在于日积月累的学习与阅读。所谓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一个学习型的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必然会有着自主的姿态,开拓的内心,以及容纳世界的能力和境界。唯有这样,节目才可以做到‘有料、有品、有趣、有用’。”



米夏最后对记者说道:


“我们经常说,文脉要有序传承,文化如果不掌握在老百姓手里,大家不知道,不感兴趣,仅仅存在于高古的书斋里、学者的书本里,非遗的名单里,它很难传承下去。文化只有是活态的,接地气儿的,能够安放在当下生活中,它才会有生长能力,才能生生不息地活下去。










————  END  ————







往期推荐

●暑期“黑马剧”!《冰雨火》证明王一博陈晓演技不输老戏骨
●重磅双至!“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颁奖典礼 + 特别“情书”




视讯预告

致读者:本报官网经升级改造,并入北京广播电视台官方网站。现设置有独家专访、节目表、节目推荐和北广人物等版块,点击以下链接即可进入,并获得相关资讯(PC端) —— 电视节目时间表/广播节目时间表


监制:孙成刚  张彪  翟涛

编辑:夏茂平   车丽军

图片提供:米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