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综评】乔民英:人生如寄,在场无惧 ——在场“如寄”微散文征文综评
人生如寄,在场无惧
——在场“如寄”微散文征文综评
文/乔民英
曹植说:“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弛。”
莎士比亚说:“生命苦短,美德才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对一名写作者来说,能够让短暂的生命增值并获得永恒的是文字,是文字里散发的思想光芒和承载的历史重量。如果曹植仅仅是魏文帝而不是诗人,莎士比亚仅仅是戏剧商人而不是剧作家,人们可能不会记住他们的名字。
因为在场,如寄的人生多了一套行囊,如弛的岁月多了一份底账。因而,我们的发现和找寻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和源源不断的能量。
从“六月栖栖”到“月已破五”,从“微雨·微语”到人生“如寄”,在场微散文走过了两个年轮。千百位在场作者同题共书,3536篇在场微散文平台亮相,数以万计的在场粉丝分享互动,在场性与散文性并重,多侧面与多维度呈现的叙事特点,24次线上颁奖,让“在场微散文征文”成为当下散文界一件盛事。
这个月,在场的盛事也分外好看。
或许是巧合,在场微散文征文首次头奖和本次头奖均由林中蔓青斩获。从《六月栖栖》到《滴滴愁》,她以屡发屡中、奖牌不空的方式为自己和在场完成了一个惊艳的轮回,赚足了在场作者的“羡慕嫉妒恨”。难怪会有人说“林中蔓青获奖就是个玩儿。”玩儿归玩儿,可谁能不为她笔下的痛和忧打动?谁能不为她轻巧从容、举重若轻的笔法叫好?她是个在场高手,但见挥动纤纤细手,貌似不经意投出的在场飞镖总能刺中人性的隐疾和时代的暗疮。
你相信一篇500字的在场微散文会影响一个省份的旅游生态吗?上个月,一位叫楚歌的在场朋友通过一次青海湖之旅,遇见了人性的贪婪和旅游管理的失序(《我被青海湖撞了一下腰》)。文章被转发后引起一位副省长的关注,当即批示整改。我想起了自己前年推出的一篇微散文《虫问》。那是一场特大洪水过后一座城市该如何对待灾难的反思和追问,无奈我们的声音却像虫子一样微弱。不管怎样,发声都是我们的权力!在场都是我们的武器!
一对师生同时摘取二等奖是本次颁奖的一个亮点。袁志英老师在她、母亲和老牛的命运交织中,阐释了人生的艰难负重(《眼神》);六年级学生王诗雨则借妈妈的一畦韭菜,呈现了生命的逻辑和成长的哲学。我再次为这种师生或母子联袂的在场现象喝彩,为越来越多怀揣文学梦想的青少年加入在场队列点赞!
作为一名评论者,我当然注意到了关于在场评奖的议论,并且十分佩服龚益成、林殿波、迟凤君先生的坦言陈述,他们的声音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自“在场主义散文”“在场微散文”概念诞生那天起,关于它的立场和评奖的争论就没有中断,这应该看做在场理论生命力和影响力之所在。既然“在场主义散文”获得过非常好的口碑,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对“在场微散文”有同样的期待。本人认为,有必要从编者、作者、读者、评委、获奖者、志愿者等角度进行一次理性而多方位的思索。比如:在场微散文这种文体到底存在哪些优势和局限,是否收到了“散文轻骑兵”的效果?在场微散文奖是否有必要分那么多等级并给予金钱形式的奖励?在场评奖的方式、标准、程序、周期、评委能否征求一下大家意见,操作上尽可能透明公允一些?可否组织一些线上研讨、线下联谊?怎样吸引新面孔、留住老面孔,取得更好的传播功效和社会影响?
人生忽如寄,何处不在场!
这个初夏,莎士比亚的中国同行正遭遇“撕票事件”的麻烦。事件的背后,是影视商人的无良,是文人被商业“绑架”的无奈,是堂堂“国家精神”的变异,是文艺市场的失范,是“老实人”屡次遭欺后的还击,是“阴阳合同”对电影这一大众精神产品生产过程的大揭秘和即将到来的影坛地震。
我则看到了“撕票事件”的在场意义。
真相,需要介入,也需要时机。真相是事实360度的展现,具有唯一性。。获得真相的途径是介入,而不是道听途说,更不是臆想猜测。崔永元先生之所以了解“阴阳合同”的内幕,是因为他拍摄《电影传奇》时介入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他之所以要“撕票”,直接的动机并非维护正义,而是名誉权一次次遭到漠视和戏弄后的愤怒。他坦言自己有“公报私仇”的动机,但如果不是这样“公之于众”,而是靠对方的悔悟或法律的保护,恐怕很难找回自己的尊严。在场写作要抵达真相,需要介入与揭示,但没必要急功近利,也不用急着发表。沉默不等于默认,蜷伏不等于沦落。真相在手,总会有发声的时候。
去蔽,需要情怀,也需要胆量。我们的物质与心灵世界,不缺少雾霾,而缺少澄明;不缺少遮蔽,而缺少真相。去蔽才能揭示真相、走向澄明。从“撕票事件”看,如果崔永元先生仅仅为了自己,他或许可以选择“私了”或“和解”,可他偏是敢于较真,不怕威胁的人。是哪怕仅有一己之力也要与“转基因”斗争到底的人;是即使做“病人”也不愿意丢良心的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壮士才有的情怀和胆量?在场写作是去蔽存真、追求敞亮、抵达真相的写作。对人类生存处境的在场或逃避、对社会道德正义的正视或缺席,是验证一个散文作家是否在场的试金石。
创作,需要虚构,也需要良知。就影视创作而言,艺术虚构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对“艺术原型”还是应该有基本的尊重。明知《手机》对老崔造成了伤害,还要用《手机2》做片名,这是否为票房失去了理智?是否偏离了艺术的良知?我倡导把真实性放在在场写作的首位,不反对为提升审美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而对客观事物和事件所进行的必要增减、调整和合理渲染、想象,但这必须服从于作家主体的真实,而不是伤害乃至解构这种真实。名和利固然是好东西,但绝不能以牺牲创作者的良知为代价。
人生如寄,在场无惧!让我们在“看山”中开始新一轮发现之旅。
(责任编辑:宁静 制作:刘珍 图据网络)
【在场评论】乔民英:悠悠乡思隐隐痛——我看近期“在场乡情微散文”写作
【每月综评】乔民英:寂寞夏花与“文人事”——从在场“寂寞夏花”主题微散文说起
【每月综评】乔民英:对八月说“不” ——在场“阳光不锈”主题微散文综评
【每月综评】乔民英:相约在九月 ——在场“秋影”主题微散文综评
【每月综评】乔民英:寒衣之暖与人性之窘 ——在场“寒衣·寒依”主题微散文综评
乔民英,笔名乔鹰,网名东方飞鹰,河北邯郸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在场主义散文》微信平台特约评论员,《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散文城》微信平台总编(城长)。高级政工师,高级企业文化师。有散文、诗歌、影视剧、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作品多篇。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赞助人:李玉祥、龚益成、北京了了、蓝鹏飞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吴微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唐克、万一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赵琳、邓文静、张玖玲
在场制作:四季芳(组长)、刘珍、宋小铭、谭丽挪、庆洁、董丽、胡君涛
在场宣传:雷永鸣(组长)、东方坏坏、张倩男、杨惠泽
在场终校:袁志英、杨培铮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可自行处理。
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请投稿前仔细斟酌。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1800字以下的散文,请同时投两篇。
此为《在场》杂志选稿平台,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关于稿费普通作者返一半,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