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场争鸣】龚益成:遇见

在场散文 在场主义散文 2020-09-04

遇  见


文/龚益成


  

“遇见”是“发现”,或许是我们“观世界”的全部哲学意义。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蕴含着两条主线:“观世界”与“世界观”。这两条主线,既有先后顺序,又并行推进。因为有“观世界”,故而有“世界观”,但在“观世界”那一刻开始,“世界观”就在一步步形成。人生活于世界之中,哲学所思考的正是我们在探寻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这是一个在“遇见”中不断互动、交流、分享的过程。一方面,人来到这个世界,必然需要认识、了解它,探究其真相,并进一步掌握与世界交往的方式;另一方面,正是在不断接近、进入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辨析,使世界在“我”的心灵中逐渐形成清晰的印象,进而建构“我”与世界的有意义关系。


从本体论意义上看,“我”与“世界”之“遇见”必有先后之分,基于个体的成长经验,人来到这个“世界”,刚开始并不知“世界”为何物,自己为何物,当然也不知道“我”和“世界”是什么关系,随着思维能力逐渐成熟,才会思考“我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在我来到这个世界之前,世界是否已然存在”之类的本原性问题;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对“我”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一定发生在“我”自觉地从身处的“世界”中相对独立出来之时,“人”一旦从蒙昧状态中清醒过来获得“启蒙”,就意味着开始形成自己观察、思考“世界”的立场和方法,由此进一步产生了认识世界的欲望和动力,“我”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就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因而,“遇见”是偶然的,它的偶然性决定了世间万物的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性。世间所有的“发现”都是“遇见”。“发现”让人类文明进步,同时,“遇见”让“蝴蝶效应”产生,这充分体现了广义的自然性和自由性。


同时,“遇见”也是必然的,它的必然性是“遇见”的真正意义。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不断地自然演化和发现探索中推进的,这是其主动性、介入性、能动性和操控性意义。对于生命和生活而言,“人”的个体性、独特性决定了“遇见”的差异性———你怎样存世、你怎样对待世界、你怎样对待自己,都是决定你会不会“遇见”的直接因素———换句话说:你的态度决定你“遇见”的结果。而后,你的主动性、介入性、能动性、操控性再决定你的“世界观”,而你的“世界观”决定你在“遇见”之后再次的“遇见”。


从事物的两面性来看,“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存在“正确”与“错误”两面性的。这里的“错误”不是定义上“错误”的原义,指偏离正常认知、偏离大众公知、偏离道德标准以及违反法律约束的意思。生命本是一场奇异的旅行,遇见什么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为了能随时可遇见,又为了遇见之后能求到,需要正确的态度、选择,更要懂得宽容、等待。《汉书•郊祀志下》言:“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佛学讲有愿才会有缘,如果无愿,即使有缘的人,也会擦身而过。缘是天意,份在人为。无论缘深缘浅,缘长缘短,得到即是造化。人生苦短,缘来不易,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并用宽容与豁达,去对待生命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人不仅是一种客观性存在,更是一种价值性存在,正是哲学意义上的“遇见”,使“我”不仅要思考“世界”于“我”有何价值,还促使主体之“我”能够从“世界”(他者)的立场和角度反思自身的意义,这也是孔子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彰显的智慧,人正是在这样的立场和视角转换之际,使作为“他者”的世界得以呈现最本真的状态,也使主体性的“我”发现着自身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这正是笔者将“观世界”的全部哲学意义确定为“遇见”的意蕴所在。正确的世界观是促进个人精神觉醒的前提条件之一,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就是每个人在思考和建立自我与世界的基础上确定生活意义和价值的精神生产的过程。


综上所述,“遇见”是关乎“我与世界”的最直接因素,而这一直接因素又决定了全部哲学意义。正是“遇见”,让我们展开了“智慧性”思考,产生了各种“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场主义散文的提出,就是这一“智慧性”思考的体现。


在场主义提倡通过主动介入,发现事物真相,用去蔽的态度和语言方式去呈现事物的本真,让最直接的“遇见”反映出生命或生活的意义或哲学。


在场微散文第二十三期征文主题“遇见”,既体现了“遇见”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这一建基于实践之上的主动性和必然性,又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广泛性、延展性和拔高度、容量度,是最好的主题呈现。在理解了“遇见”的真正意义和它的哲学思想,我们所有的素材都是“发现”,都会有“发现”,我们是用眼睛“看世界”还是用心去“观世界”,就是“遇见”的全部哲学意义。


“遇见”作为写作的主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知它的哲学思想。



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遇见”建基于实践(行动)之上,人在实践(行动)中认识世界(本质),探究真理。人所“遇见”的世界,其本质(本原)是什么?人为什么能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与世界“遇见”(认识和改造世界)?人在实践基础上开启了“遇见”旅程,世界的风景和秘密无限展开,人如何探究关于世界的真理?


二、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在“遇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运用唯物辩证法,才能把世界看得清楚明白。世界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怎样的真实状态(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源和动力是什么(矛盾)?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遇见”也意味着人参与了世界的变化和重构,在此过程中人如何自省自身的意义,彰显生命的价值。“遇见”是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深入、改造世界的过程。在推进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人一方面使世界打上了意识的烙印,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存在。每个个体都在与社会历史的“遇见”中,通过创造和实现价值,确认自己的存在,建构生命的意义。


就写作而言,“遇见”的哲学意义更是创作生命力持续和掘进的本源。王小王在《伟大作家的三次降生》中,非常辨证地阐述了这一关系———当然,这是我的阅读“发现”,或许她行文的本意并非如此。


作家第一次降生是一个“人”,是以“人”与周围社会的关系来发现和影响周围社会,慢慢形成“自我”的而这一关系就是通过“遇见”生发的。人在感受、释放、和寻找“自我”,进而表达“自我”,“自我”是思的源头、行动的方向———这是“遇见”自己,认识自我。人之于当初,就是从认识自己开始,“遇见”了最好的自己,才有可能有自己的发现去表达。


作家的第二次降生,是“他化身民族之子”,伟大作家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它的所有者、继承人,更应是它的保护神。一切磊落和阴谋,一切进步和倒退,一切生息和毁灭,都在他的大爱、大痛、大殇中有了大惑和大思,以芥子之躯纳须弥,将民族历史写入灵魂,也将自己写进历史。———这是“遇见”的主动性、介入性,让“发现”的所有“经历”再次回顾,通过“观世界”而形成主持“大是大非”的代言者,让“民族的”呈现“世界的”。


作家的第三次降生,“是在人类之初。”对人之初始和世界真貌的探求,以在神话中出世的远祖姿势来发出光芒,照亮今天的星空,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以光年计算的遥远星辰,在太空中俯瞰地球,并让今天的我们发现基因,有了创造生命的野心。时间和空间完全对伟大作家不起作用,他自由穿梭,无痕来去,是时间和空间的创造者,也是世界的创造者。伟大作家通过语言,创造一个个多姿的世界,只需要掌握人内心的地图———这是“遇见”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观”最伟大的亮点:将灵魂与肉体全部用以来说出世界的密码。“民族、种族、文化、国度,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如此割裂又如此融合。伟大作家将不同与相同、割裂与融合敬献给时空,时空回敬给他的是人类的铭记与感动。”


王小王说,“第三次降生后的伟大作家,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前两次降生。三次生命融为一体,他成为那个掌握最多秘密的人。他不断向前回溯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炫耀异能,而是为了体会最平凡的人生,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今天与明天,只有回溯得更为久远,才能看到并拥有更辽远的未来。”———这是综合说明“遇见”的互动性、互推性和互决性,进而产生“遇见”的发展性、延伸性和持续性。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很多事、物豁然开朗,这是“遇见”主题的最好诠释,也是从“观世界”到“世界观”进而影响“价值观”的哲学思考递进动态呈现。


生活本身不能等同于哲学,但是“遇见”让生活无时无处不孕育着智慧。自从“遇见”在场主义散文,自我感识并充分体验到,在场主义的发起者、领军者们,在对文化艺术和作者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上,从发现、充盈和引出中,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不遗余力。他们的“世界观”等同于他们的实践———通过学习、“遇见”、查阅、积累而发现价值;通过归纳、系统理论而说出宣言与世界“相遇”;通过身体力行偿试创作量大而质高的文本而推进自己的观点;通过大奖评选优秀代表作品活动来佐证和扩散;通过微信平台每月举办微散文征文比赛来连接大众和适应时代……他们充分体现了“遇见”哲学意义的主动性、创造性中蕴含的三个基本维度———发现、充盈和引出。


“遇见”就是“发现”,怎样发现生活的智慧,怎样表达自己的发现,在场主义提出的“关注当下”“关注事件真相”,就是引导。观察和思考广阔的现实生活,善于转识成智,正是在场写作的第一步。


一个文学流派的提出与推进,应该能不断充盈和开拓“遇见”者当下的生活世界,使之感受到“遇见”展开之时内心的不断丰富,让“遇见”者生命不断充盈之余,创造出更让后来者生命充盈的作品。在这一体验中,在场微散文征文的每一主题界定,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不仅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因我们的存在而改变”这一内涵,从根本上激发“我”在与世界“遇见”时的主观能动性,由此提升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


所有的“发现”与“说出”,都应与“教育”有关。由此所有“观世界”而后的主动“遇见”性必须引出“世界观”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原有的含义是“引出”,“引出”的过程就是把个体引向世界、把世界引向个体的过程。正是世界向人的生命的不断涌入,才使得人生充盈;正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不断去蔽敞亮、去伪存真、和谐完满,才使得人生光明、温暖而走向完满。而这一切,正是在场主义散文的根本价值观念。


我们一生会遇见太多人太多事,更多情况下, 我们对事态发展无能为力。


冷不防,一只蝴蝶落于指尖,一朵香花落入视线,一滴雨水划过脸庞,一个人便走过身畔。


如果缘分只到遇见便停止,就应该保留最初的一份初衷,“人生若只如初见”,让回忆永远美丽。蝴蝶下一秒便飞远,香花风一吹便落地,雨水经阳光一晒便蒸发,人走过便不回头。


如果事情生发有能力去左右,就应该改善向好的方向发展,努力过才不后悔。落下的蝴蝶总扑腾着翅膀留下了金色的花粉,看花的人总忍不住摘下那朵香花带回家,雨水总会被另一双手温柔抚去,身畔的人总会止住脚步,与你相视一笑。


有多颠沛流离的青春,就有多岁月静好的中年,笃定和从容,是千帆过尽后的豁然开朗。我们一直在奔波忙碌,这是为了遇见最美的自己、最好的朋友、最值的爱人。还有,对他们最佳的感恩方式,以及让所有事态、生命共同体更好地发展。


(责任编辑:四季芳  制作:谭丽挪  图据网络)

龚益成作品

龚益成:解读小河的微散文《夜芒》

龚益成:散文的方向就是心灵的方向

龚益成:心随文走,阅读自带评——我读在场微散文获奖作品

龚益成:爱才是答案

龚益成:心随文走,阅读自带评

龚益成,男,70年代生人,祖籍湖北。经商,爱好文学,喜欢徒步旅行。在场微散文赞助人。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赞助人:李玉祥、龚益成、北京了了、蓝鹏飞

在场编校:宁静(组长)、袁志英、钱昀、刘月新、刘小四、偏说、杨培铮、六六、刘爱国、李慕云、李世琼、吴微

在场朗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万军、唐克、万一

在场阅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高影新、鸣谦、楚歌、林中蔓青、齐海艳、赵琳、邓文静、张玖玲

在场制作:四季芳(组长)、刘珍、宋小铭、谭丽挪、庆洁、董丽、胡君涛

在场宣传雷永鸣(组长)、东方坏坏、张倩男、杨惠泽

在场终校:袁志英、杨培铮

特约评论员:郭连莹、乔民英

投稿须知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可自行处理。

文章校对后只修改一次,请定稿后再投稿。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长篇稿件要求1500字以上

此为《在场》杂志选稿平台,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关于稿费

普通作者返一半,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