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30期

在场主义 在场主义散文 2020-09-04


时间:2018年12月10日20:00时

地点:在场微散文群

主持:周闻道

嘉宾:龚益成,巴蜀佐人、北京了了,蓝鹏飞,雪夫,袁志英,张立新,潘云丹,郭莲莹,迟凤君,乔民英,海之魂,宁静,四季芳,李晓群,晓来轻酌 


颁奖典礼于12月10日晚8时在在场微散文群进行,760多群友参加了颁奖盛典。截至2018年11月底本月投稿105篇,发表77篇,修改22篇,退稿28篇,朗诵30篇。

本群网友涵盖了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及香港、台湾地区共32个省市区。

参与编校、朗诵、制作的群友,全系业余无偿服务。我们除了对他们的无私奉献表示赞赏与敬意外,更多地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显得更为重要。

文友北京了了自费给获奖作者每人赠送一本“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卷”《颠覆城堡》或其它在场书,直接网购送达本人,请获奖作者将地址发晓来轻酌。

在场平台目前有评审组、编校组、朗诵组、阅评组、制作组、宣传组,实行了发稿淘汰制,朗诵也择优,就是为了促进交流和质量的提升。

本期获奖作家12位,等级奖5位。


在场微散文第三十一期主题

在场精神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发现。我们在从蒙昧中走来,走到现在,走向未来,走向文明的进程中,无时不闪耀着发现的光芒。可以说,发现是人类文明进步中最美丽的风景。

我们在谈到发现时,想到了什么?苏轼是看见:“遇隙则发见,臭味实一族。”宋应星则是创新:“ 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天工开物·镜》)欧阳修想到的是表现:“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揜也。”

在场微散文同主题有奖征文竞赛第31期命题:发现

面对纷繁的世界,你会想些什么、想到什么?你介入了吗?不是用形而上的逻辑演绎,而是用你的生花妙笔,呈现你独特的富有创新意义的发现,一个属于你的世界。

周闻道(在场主义创始人、主持人)

     


整装再出发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文友:

大家晚上好!

今晚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夜晚。不仅因为30次的聚会、30期的颁奖,让我相识相知,我们在在场微散文的天地,创造了散文写作的奇迹一一5198篇投稿、2623篇编发作品、431篇获奖作品就是证明。更重要的是,我们清醒地认识了自己,包括成绩、不足和未来方向。因此,才有了今天的再出发。

30是成熟,30是起点,30是高度。在这非常的时刻,我们不能忘记在过去的岁月中为在场默默无闻,做出了重要贡献朋友们,他们是:龚益成、北京了了、郭莲莹、乔民英、迟凤君、万益群等,还有编校组、朗诵组、制作组、阅评组、宣传组的同仁。我们永远心存感恩,对他们的贡献充满敬意。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新的出发之际,迎来了更多的同道和明友,特别是军旅作家苏世佐先生的加盟。我们因此而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场的明天会更美好!

在场微散文同主题征文竞赛第30期(2018年11月)颁奖典礼现在开始。


第三十期在场微散文奖

  

一等奖

 张玖玲《驼背三哥》万一朗诵

 

二等奖

 邓文静《种一棵树》吴海燕朗诵

 

三等奖

 袁瑞珍《外婆的笑容》赵文朗诵

 廖兴友《豆瓣干饭》龙丹朗诵

 宋杰《苦寒盛开梅花香》万一朗诵


优秀奖

 雨花石《暖秋》芳菲朗诵

 仇翠玲《母亲的皱纹》万军朗诵

 田草《奶奶的殓衣》花语朗诵

 四季芳《半个馒头》万军朗诵

 小河:小萝卜头与哈巴狗

 筱芃:骆驼滩八十一号

 欧尔《致孤独的战士》花语朗诵


特别贡献奖

最佳主播:芳  菲

最佳阅评:润  雨

最佳编辑:刘小四

最佳制作:胡君涛

最佳阅读:雅   歌

雪夫颁发获奖证书

第30期全部作品链接:

在场微散文第30期目录(2018年11月)


第三十期授奖辞

     

一等奖

张玖玲的《驼背三哥》,语言朴实,叙述结实,通过驼背三哥希望与挣扎交织的一生,呈现了生命笃信直立的力量。

        

二等奖

邓文静的《种一棵树》,通过风、沙地、落叶和树等一系列叙事元素,与一家三代人的纠结,呈现了生命的坚韧与执着。

       

三等奖

袁瑞珍的《外婆的笑容》,通过饥荒年代外婆与生存抗争的细节,呈现了人性中爱与善的光芒。

廖兴友的《豆瓣干饭》,以儿时的一碗豆瓣饭,呈现了困难时期的姐弟之情。岁月流变,孰是孰非,唯有记忆温暖人心。

宋杰的《苦寒盛开梅花香》,以二花儿筹措学费的经历,呈现了现实的无奈、生存的艰辛与人性的温暖。

  

优秀奖

雨花石的《暖秋》,通过破碎乡村中种植与办厂的鲜明对比,呈现了传统农耕文明的危机与希望。

仇翠玲的《母亲的皱纹》,从母亲愁眉紧锁到皱眉舒展,呈现了一种崇高的母仪天下的精神。

田草的《奶奶的殓衣》,通过麦子意象这个暗线和奶奶殓衣的奢俭对比,呈现了老一辈勤劳、节俭的传统光芒。

四季芳的《半个馒头》,以母亲借故拒绝治疗眼病为切入点,采用倒叙手法,呈现了生活的不易和母爱的无私伟大。

小河的《小萝卜头与哈巴狗》,在流畅的叙事中,以小男孩与哈巴狗生动的细节呈现,闪耀出人性的良善之光。

筱芃的《骆驼滩八十一号》,通过一位年轻租客与房东老人的交集,呈现了现实的尴尬与无奈,亦从侧面凸显了日渐紧迫的老龄社会问题。

欧尔的《致孤独的战士》,以富有诗意但略显稚气却又有所节制的笔调,呈现了冬日里的一抹亮色,值得鼓励。


嘉宾发言

龚益成(在场微散文赞助人)


从历史中寻找关于今天青春理想的答案;从生活中寻找关于现实存在的真相;从社会中寻找关于变革时期的影响;从人际关系中寻找关于人性的本质;从文艺发展的轨迹中寻找关于传承和创新的宏扬方向。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文化自信之上。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说:“真正的创新创造既要接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又要植根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必须在精神和气质上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息息相通。回首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史,文化自信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精神之基、价值之本和动力之源;瞩目新时代文艺高峰建设,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找准构筑文艺高峰的导航仪和坐标系,才能担负起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

在场散文最宏大而又最基本的宣扬,正是基于“在精神和气质上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息息相通”这种自信地发现、自由地书写、自觉地担当。

所以,我们的征文比赛活动有理由继续进行下去,大家更应该有责任把微散文写好。周闻道老师说:“文微意宏的时代叙事,是担起时代使命,才见真功夫。”我们期待新的一年,你的功夫见长,祝愿你笔健文丰。2019年,我们再相见!

苏世佐(在场微散文赞助人)


尊敬的在场微散文的文友们:

       大家晚上好!

       我叫苏世佐,网名巴蜀佐人。一直对文学葆有热情,过去是军旅作家,现在经营企业。文学是业余爱好,一直以写诗和歌词为主。因此,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情进入在场微散文群的。听闻道兄讲,这里高手云集,散文氛围很好,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与帮助。参与赞助在场微散文奖,一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二是受同为企业家的龚益成先生善举感召;三则是受闻道兄对散文的执着鼓舞。我与本群众多志愿者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文学发展和在场写作尽绵薄之力。

       祝今晚的颁奖典礼圆满成功,祝文友们创作笔健!


                                 2018年12月10日




新加盟赞助人简介:

苏世佐(巴蜀佐人)。重庆璧山人,苏东坡第33世孙,作家、诗人、企业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任《四川建设》理事会秘书长、四川省散文学会执行会长、《四川散文》杂志总编辑。现任四川富强建业集团董事长、四川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原创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苏氏宗亲联宜会副会长。主编《现代军人实用英语》列入原成都军区英语教材;著有诗集《宽宽的河流》《生命的风景》;诗代表作《中国的名片》,散文代表作《我的小木屋》和《兵的四季》《兵的四季》入选全军士兵政治教材《永恒的忠诚》丛书,《写作》杂志配评论发表,歌曲代表作《军人的胸膛》《爱满合江亭》《草堂秋梦圆》荣登华语乐坛排行榜,38首歌曲全国KTV上线。军旅生涯二十四载,从商十年。痴情文学,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昆明陆军学院、南京政治学院深造。曾荣获成都军区文艺奖、四川散文奖、孔子文学奖、琴台文艺奖。


北京了了(在场书籍赞助人)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岁尾。季节在嬗变,“微文”赛亦在亦步亦趋的探索中求变。

30个深深浅浅的脚印里,凝聚着周闻道先生和所有在场志愿者的热情与心血,也汇聚了所有参赛作者的热情与心血。如果把在场微文赛所有作品比作百花盛开,它们所织出的锦绣或许不是最美的,但一定是绚丽多姿的!之于中国的散文天下,它可以被漠视,但不可以被低估,自古以来,任何来自民间的“革命”,都是最具活力的——因为“地气”十足!


预祝2019年在场微文赛焕发出新风采,走得更健、更稳、更向好!


                 ——北京了了

               2018年12月10日

郭连莹(在场阅评组长)


独辟艺术蹊径


—在场微散文2018年11月颁奖盛典絮语


不断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的微散文创作不妨从美术作品上寻找一下艺术感觉。纵观近百年来的中国现代美术史,吴昌硕——这位被日本画家称赞为唐朝之后第一人的大画家,绝对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

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开宗立派的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他的艺术贵于创造,他以书法入画,艺术上别辟蹊径。二十九岁时获睹历代名人书画,精研诗、书、篆刻,自称“三十学诗,五十学画”。他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这样的“得力之处”也应该充分体现在我们的微散文作品中。就是在写作上寻求变化,不要墨守陈规,不安分守己。

如何才能“得力”呢?

在此,不妨还用吴昌硕大师的一句话,“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这就是说,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必须学习。

学什么?向文学大师们学习。

怎么学?“化”“破”大师的作品为“我”所有,形成自我面目,而不是一味地“似”、跳不出大师的手掌。诚如是,就完蛋了,只能是“死”的结局。

同时,微散文写作还要向小说、诗歌、杂文等姊妹文学艺术学习,借鉴化用到自己的文字中,慢慢地即可独辟蹊径。吴昌硕就是这样,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得厚老辣,力透根背,又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其实,写文章亦然。

再看吴大师的弟子们,齐白石、潘天寿等人,深得吴氏艺术之要义,在各自的苑地里,各领风骚,成就大师。

试试看,向吴昌硕大师学习写微散文如何?勤勉顿悟,机缘巧合,也许,一不留神,你就是散文苑地里的“齐白石”与“潘天寿”。

独辟艺术蹊径,一切皆有可能。

 

2018年12月10日 18:18于古赵都邯郸



乔民英(在场特约评论员)


在场的“有我”与“无我”


“蓦然回首”,遭逢“身边”“原乡”。四月“遇见”,五月“如寄”,六月“看山”,匆匆岁半。七月“夜未央”,八月“灯光”依然灿烂;九月“雁去无留”,十月“秋水”澄莹如许。冬日“苦寒香”,在场又一年。

作为特约评论员,本人在审视主题、纵览整体风貌情况下,每月一篇“综合评论”从没间断。能坚持下来且基本不重复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允诺了就要担当,付出了不问回报。不期望多少人鼓掌,即使被100个朋友关注也是值得的。微信时代,每一起社会事件及其引发的波澜都是“宏大叙事”,我们不过是波澜中的一个水滴。有幸在场,有幸参与其中,足矣!我尝试融时事、散文、评论、随笔于一体的综评风格,或许可以叫跨文体写作;不求深刻,但要坦诚;不求学院腔,但要通俗化;不求哗众取宠,但要去弊存真。“没有高谈阔论,只有倾心诉说”“没有生硬的评述,只有娓娓的点拨”——两位朋友在上月综评《像秋叶一样优雅或凄美地睡去》中的留言就是我追求的风格。评者与作者是平等的,好的评者应该有宏观的视野、足够的阅读、辩证的思维、充分的善意和良好的互动,应具备借作品之酒、浇自家块垒的功夫。有在场之酒,我也是醉了;有在场朋友同醉,何其幸哉!

在场写作需“有我”,“有我”即介入。在场写作也需“无我”,“无我”是一种灵魂在场的境界。本人认为,“有我”与“无我”之关系可以分两个层面:(1)“小我”与“大我”。“小我”的文字和感受变成了一部分读者的共鸣和体验就成了“大我”。“小我”是人人笔下无,“大我”是个个心中有。(2)“有意识”与“无意识”。“小我”是“有意识”的写作,“大我”则是“无意识”的呈现。“有意识”与“无意识”可以当做散文真实性的界限,散文应拒绝“有意识”虚构,而“无意识”虚构应该是被允许的,因为这是基于作者“无我”状态下的感情真实和逻辑真实。

在场“有我”,我思故我行!

在场“无我”,我行故我在!


                                                 2018年12月10号

雅歌最佳阅读


日子好快,不知不觉征文已经举办了30期。我们跟随在场的脚步一路走来,同学习、共勉励,不仅收获了友谊,而且得到了成长。阅读是对作者的鼓励更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方式。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滋润灵魂的同时也来温润我们的时光。


海之魂朗诵组组长


安心,等风


这个冬天,雾霾一如往年一样,如约笼罩在小城上空。风,尚不太冽。

临近岁末,总结、计划、展望,无一例外展现案头。

有人说,生命里有些时光需大步疾走,有些时光需漫步细酌,有些光阴则需揣在心底怀念。

回眸,惊觉:原来,无论生活赋予我们怎样的多变、复杂,保有简单心境最不可少。生活中的沟坎从没有预约,跨过去,便是雨过天晴,亦会凝聚成力量,让脚下的步伐更为稳健。

人生本是一部只能读一遍的书,就像那一页页的台历,在不停翻阅的过程中,有精彩,有平淡,仔细品味,粗心浏览,苦辣酸甜,很美丽,也很残酷。

美丽的是淡泊的心境,残酷的是总在走过之后才发现,生活原来都是由一些点点滴滴的琐事累积而成,剧情原来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细节在改变。

人生漫漫。有些伤口结了痂却忘不了痛,有些温情逝去了甜蜜依然在心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每个人都是时光中的尘埃,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苦,有的苦是生活上的,有的苦是肉体上的,有的苦是心里面的,有的苦是精神上的。许多在当时看来痛不欲生、无法排解的所谓事件,若干年后回望,除却释然,依然还会有一种复杂的心态。涕泣横流的也许不再绞心,但疼痛仍在。

来来往往。人生这个大舞台,无论是表演,还是观众,无一例外,我们都走进过别人的生活,别人也穿插进来过我们的世界。

曾经,我闭起眼睛一直想寻找光亮。如今,我想尽量发光,照亮自己和所爱的人。

安心,等风,霾总会过去。


                                                    2018.12.10

                                                 


宁静编校组组长


“三十而立”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场微散文的第三十期的颁奖典礼的到来,标志着在场散文平台的日臻成熟。三十期的努力与坚持,是志愿者们的大爱与无私奉献。克服一切困难迈入三十岁门槛的我们,有太多值得回忆的美好片段:中午放弃午休,边吃饭边看稿子;出差在宾馆想尽办法用手机看稿子;深夜里劳顿一天的志愿者在灯下伏案认真校对稿子的身影犹如在眼前……虽然时间流逝了,但很多画面一直铭记着,相信能直到永远。三十而立,是生命的一段章节,是走向成熟的阶段。孔子曾告诫前来求学的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30岁之前是助跑,30岁之后才是真正的启航。相信在场散文会在今后的岁月里更加蒸蒸日上。


                                                      



四季芳(制作组组长)


我初次听到30期是最后一期那刻,有过小小的失落,生怕"在场"离开了自己。尽管志愿者们平常忙碌,但大家已喜欢上了为平台服务后的充实。我们在这里提高了操作技能,领略了在场的境界,见识了在场的风格,学到了写作的新本领,每个人都有提高、有进步。更重要的是被以周闻道老师和晓来轻酌老师为引领的在场精神深深感染着、激动着。我们不希望平台制作和推送量减少,我们喜欢多多的有温度的文字堆积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们雀跃,新办法出台了,31期主题公布了,这将增添我们抓住在场,为在场付出的动力。

获奖作家、文友互动


张玖玲:我的爱在“在场”,“在场”的爱在路上。

我是冬日里艰难跋涉的行路者。

今天寒冷肆虐侵袭,让我心生畏惧,寒冷总让我想到此生遇到的人世无常。

《驼背三哥》里的三哥是我学生的家长。夫妻俩军训时来看女儿,身材矮小的三嫂抹着泪偷偷给我讲了三哥的故事,我听的很认真,很动情,陪着她掉眼泪。

“三嫂”是不幸的,可她又是多么幸运,遇到一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好男人。

上完晚自习回到家,我成了寒冷的俘虏,几欲冻僵,可“在场”的家人在殷殷呼唤,我听到了,回来了,在这里我能感受到春天一般的温暖。

回想最初,走进在场,我才真正走进了文字的殿堂。

我的人生遭受过苦难坎坷,我的生命被拽进了黑暗的隧道里,在泥泞中爬行摸索,我的内心被冰冷侵占,就在我想要放弃自己活着的色彩时,在场给了我一方生命的舞台,我开始用文字呐喊,用真情呼唤,一个个跳跃的句子在我干涸的心田里开凿出一条河,涤荡着我的生命,濯洗去我的忧伤,我躺在文字的光芒里疗伤,不知不觉自己的心里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月亮。在场给了我不一样的生命色彩,世界不再苍白,生活不再单调,心田不再荒芜,思想变得纯净而丰富,我找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到在场的获奖者,又成为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这是我两年前从来都不敢想的梦。

其间遇到过困惑,遇到过迷惘,我也曾经几次想要退缩。每每此时,主编姐姐总是用她最暖心的爱鼓励我温暖我,德高望重的老师们更是悉心指点,谆谆教诲。阅评组的狼亲们张开温暖的怀抱,包容我,支持我。

生活里不只是苟且,路在脚下,唯有前行,才能到达远方的诗意田野。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可我今天要说,我要把这寒冷冬天里单调的日子,都活成春天一般的多彩和烂漫。

谢谢在场平台,谢谢我所有的师友,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邓文静:时间过得真快,在场征文已经举办了30期,而我也跟随在场走过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这期间,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写作上的进步,在场良师益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最大的收获与动力。从第12期获得的优秀奖到如今第30期的二等奖,我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在场平台的蒸蒸日上。跟随在场,一路前行!感谢各位师友!

袁瑞珍:早就知道周闻道先生与龚益成先生、北京了了、晓来轻酌等文学界的有识之士创立了"在场微散文",也一直在关注。我发现微散文虽然"微",但其包含的内容却既深刻又宏大。我怕自己掌握不好写作要领而迟迟未能写作。在第30期竞赛前夕才进入了微散文作家群。这一期的主题竞赛是巜苦寒秋》,忽然想起我妈给我讲过的关于饥荒年月的事,于是就写了巜外婆的笑容》一文。

我是第一次参加在场微散文同题竞赛,是真诚地来向各位老师和朋友们学习的,非常意外地获得三等奖,真的非常高兴!这里高水平的作者很多,这里相互学习的氛围也很好,我将好好向大家学习。希望自己在这里能不断进步,同时也衷心感谢在场微散文的各位老师和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并热切期盼在场微散文能多培育人才,多出精品!


廖兴友:非常意外,我想着稿子能够发出来就不错了,还能获奖。在此感谢袁志英老师的精心斧正,感谢在场这个温暖的平台!

宋杰:够够步入在场微散文这个平台,并在本期获奖,甚感荣幸。也非常感谢编辑组、主播老师及各位文友、读者的指正和支持。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在这个平台上多投稿,投好稿。谢谢大家!

雨花石:加入在场一年有余,进步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感谢在场,感谢老师们的帮助和鼓励。祝愿在场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多更精彩的散文呈现。

仇翠玲:母亲刚刚去世,看到这个月的主题“苦寒香”,我觉得特别符合母亲的经历。母亲一生贫寒,但母亲勤劳、善良的品格赢得了上天的眷顾和众人的敬仰,所以晚年我们尽量让母亲过得好一些,但红尘中终没能拉住母亲的手,母亲安详地走了。面对母亲的离世,我觉得母亲满脸的皱纹,就是一生走过的田垄沟壑,高低起伏;母亲满脸的皱纹,就是一生走过的艰难道路,坎坷曲折。所以,写了这篇微散文,没想到获奖了,感谢在场给了我一个纪念母亲的平台,感谢在场给了我一个表达思念母亲的机会。这是我在在场第二次获奖了,感谢在场,让我成长!

田草:三十期,本来想不写这期了,有传闻说这是最后一期,我带着太多的留恋和不舍,含着泪花,抒写了这篇微散文。写着写着,我回想到奶奶,翻开我家的炕被,看到白面袋子做成的被子,一下子让我泪流满面!这是我进在场之后,第十次获奖,"十全十美",心里虽美,但是,毕竟是美中不足,水满为溢,月圆为盈。在新的一年里,老兵继续努力,跟随战场,勇往直前!最后,感谢在场的龚总、晓来老师等,一直对我这个老兵,给以更多的宽容和鼓励,谢谢!

四季芳:现在的孩子们吃饭挑食,是因为家长给得太多太满,现在的孩子们不懂得感恩,是因为他们没有“半个馒头”的经历,现在的孩子们童年不快乐,是因为他们没有和家人一起分担一切的力量。我经常在半夜回忆起童年,所以想用文字表达这份满含爱的记忆!庆幸得到认可和共鸣,谢谢!

小河:看到我获奖的消息很意外,很惊喜!微文编辑发出来没有朗读版我就心凉了,以为自己没有写好,独自难过,暗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努力!真的很意外,真诚地感谢给我评奖、编辑、点评的老师们!我会再接再厉写下去!感恩在场给予我的鼓励,这一枚小小的奖状,如一颗光的小星星,在我苦难的生活中,是支撑我写下去的力量。

筱芃:首先,感谢在场给每一个热爱文字的人一个展现平台。作为一名业余写作者,被身边的人肯定,也被身边的人否定,肯定的人欣赏我的写作才能,否定的人说我不务正业。写作只是我的喜欢,写作也使我过得更加充实,我不怕讥笑,也不怕无视,除了日常生活,我依然执着于写作。而我认为的微散文,就是把身边的真实故事记录下来。
      在此感谢在场的编委和评审团队,能把我的拙文予以肯定,我将再接再厉,用思想和真实写作并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用鲜活而质朴的文字以回馈。
     

欧尔:我是去年10月加入在场的,到现在也就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对于我,在场微散文有种归属感,从第一次的投稿,第一次的采用到第一次的获奖,这些与我的文学梦有关的所有第一次都是在场给与我的。感谢在场的每次鼓励,感谢所有默默在幕后加班加点的工作团队,感谢所有老师文友的支持、指导,我铭记于心。

润雨;不觉追随在场30期。虽然没有每一期都写,但每一期都在用心关注,每一期都参与阅评。在场微散文,已经成为生活中一道不能不看的风景。每一次参与都有收获;每一次动笔都有开悟。在场是文学的盛宴,在这里有锤炼,有进步,有方向!愿继续努力不负在场!

刘小四:时光荏苒,一转眼在场微散文都已经30期了。
     想当初,我是被龚益成先生带进在场的。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承认,自从到了这里,我就像蹦出了井台的小青蛙,这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幸的是在这里让我不仅在文学上获益匪浅,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最为幸运的是,跟着万姐加入到编辑组,在校稿的同时,也能取别人所长,补自己之短。

这次再次被评为优秀编辑,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鼓励,在此给大家鞠个躬,谢谢了哈!


胡君涛:加入在场刚好一年,感慨颇多。感谢老师们无私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感谢文友们善意的批评和真诚的表扬。虽然在制作上取得了小小的成就,但在写作上仍徘徊不前,辜负了在写作上给予我指导的老师们,希望新的一期有所突破吧。

驰父:三十岁的在场是成熟了,是我们要走向辉煌与丰收的新开端,在场将更加精彩更加有影响力,将在中国散文界掀起新的浪潮!

梦秋:期待双月一期的微散文开创一个新局面!继续支持关注在场!加油!

  郭爱国:在场,是我参与的所有文学平台中最能帮人进步,助人快乐,教人成长的好平台!感谢在场!祝福在场!我在在场!在场我在!
     建议办个专栏,让有经验有热心的老师,不定期地讲讲自己的写作经验,以供大家学习提高!个见。
     

雪夫

警惕微散文写作的小说化倾向


在场微散文同题竞写活动自开办以来,来稿中,小说化倾向似有越演越烈之势,刹不住车。

就样式而言,小说是小说,散文是散文;再往细里说,微小说是微小说,微散文是微散文。但我们却看到,为数不少的微散文太像微小说。为什么?

本期三等奖,有作品《雁去无留意》,其授奖辞是:“……尽管结尾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仍以出色的独白式的语言,在从容的叙述中,呈现了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有常与无常。”这篇文章有明显的问题,却依然能够获奖,为什么?

我以为某些文友尚未厘清叙述和描写的异同关系。我承认,小说与散文发展至今,相互影响与渗透在所难免,亦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文无定法。不过,一种文体跟另一体文体过于混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区分文体,索性合并罢了。

我们是否应该认真想想,我们倒底忽略了什么?我们的库存是否已被掏空,陷入了编造与杜撰的死胡同?我们是否过分模仿了曾经的一些获奖作品,而对散文尤其是微散文的本质视而不见?

矫枉必须过正,痛苦在所难免。愿与诸君共勉,并就教于方家。

(本期收录:宁静    制作:四季芳  校对:晓来轻酌)
第三十期奖获奖证书





投稿须知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请自行处理。

此为《在场》杂志选稿平台,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关于稿费

普通作者返一半,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