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微散文】宋哲:一只顶针
(设计:丁简)
一只顶针
文/宋哲
收拾杂物,抠开只掉了漆的铁皮盒子,“当啷”一声,有个东西滚落地上,捡起看,是只顶针,上面锈迹斑斑,有几个细小的对穿孔,一下子忆起那是母亲用过的老物件。
过去做针线活,顶针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母亲担负着全家穿衣戴帽、浆洗缝补的重任。劳作之后的歇息,茶余饭后的小憩,冬闲的夜晚,都能看见母亲不知疲倦地做针线。她右手中指上套只明晃晃的顶针,针穿过衣物一点或一半的时候,抿紧嘴,手使上劲,用顶针顶一下针鼻,针线就轻松地洞穿衣物。有时顶到底针还拔不出,她就用牙咬着针,两手抓紧衣物,甩下头,针才顺利走出。然后,她捏着针在头发上篦一下,再循环往复地做下去。
我好奇,拿过针线试着缝了一针,似双脚踩进淤泥,使尽浑身解数竟不能将针穿出。母亲说,你借点力试试。我说,拿啥借啊?顶针。果然,套上顶针,只一顶,针就顺从地穿透衣物。
做鞋更费劲,鞋底那么厚,帮子又刮了褙子。顶针的力道远远不够,再使锥子。纳鞋底,锥;鞝鞋帮,锥;底帮叠一起,锥出眼儿,再顶一下,没过不去的坎儿。长年累月的缝补,母亲套顶针的指肚儿磨出了坚硬的老茧。
穿新鞋是一件悲喜交加的事。母亲拿鞋拔子把我的脚往鞋窠里送,痛得我呲牙咧嘴。母亲说,忍忍。踏,再踏……这不穿上了。走一晌,踏彻了就好了。鞋是踏出来的;路是走出来的,要服下。
顶针里“顶”出来的不是真理么!
(责任编辑:刘月新 终校:袁志英 制作:刘珍 548字)
作者简介:宋哲,职员,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报刊、网络平台发表文学作品若干。
在场精神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发现。我们在从蒙昧中走来,走到现在,走向未来,走向文明的进程中,无时不闪耀着发现的光芒。可以说,发现是人类文明进步中最美丽的风景。
我们在谈到发现时,想到了什么?苏轼是看见:“遇隙则发见,臭味实一族。”宋应星则是创新:“ 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天工开物·镜》)欧阳修想到的是表现:“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揜也。”
在场微散文同主题有奖征文竞赛第31期命题:发现
面对纷繁的世界,你会想些什么、想到什么?你介入了吗?不是用形而上的逻辑演绎,而是用你的生花妙笔,呈现你独特的富有创新意义的发现,一个属于你的世界。
在场微散文第31期征文一人一稿,上限为550字,必须是原创首发(如其他平台、网站、论坛及报刊已发的,请勿投)。请各位老师在邮箱注明标题、作者和字数,将照片和稿件分别传进邮箱附件,简介写在文章下面(请将正文放大为小三号字,标题小二号字加粗),并注明所在地。截稿日期为2019年1月20日。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微散文奖在场微散文群,是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立的一个微散文平台,旨在宣传、交流、倡扬在场写作。
在场微散文,是在场写作的一种散文样式,主张通过在场性、微叙事、快节奏的书写,适应微信时代的阅读需要。
在场微散文奖,是在场微散文群开展的一项在场微散文同主题征文奖,每两月一期,每期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六名,分别奖给1200元、600元、300元和50元奖金,并颁发获奖证书;所有获奖作者,均奖励“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卷”或作品文集和《在场》杂志一本。
在场微散文平台是面向全国的文学交流平台。目前参赛作者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
在场微散文总目录1(1~7期)在场微散文总目录2(8~20期)
在场微散文总目录3(21~30期)
在场微散文奖征文2018120056
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来稿请附上120字以内的简介和照片。征文投稿第三天可查看邮箱或群里每日预告;长篇稿件一月之内未发表的,可自行处理。
一篇文章只修改一次,请投稿前仔细斟酌。投修改稿时请一定注明“修改稿”。
1800字以下的散文,请同时投两篇。
此为《在场》杂志选稿平台,在场团队有权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推广,如不同意,请在稿件中注明。
关于稿费普通作者返一半,贫困作者扣除腾讯运营费后全返。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