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七秩华章再出发 | 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巡礼: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时代、面向新未来、奋进新征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牢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服务中国制造”的办学使命,聚焦先进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人才培养,坚定不移地强化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精准对接,培育复合型、创新型“浙派工匠”人才;坚定不移地聚焦“智能工厂”、“未来工厂”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地承接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攻关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坚定不移地拓展教育国际化合作项目,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质效。办学规模与特色、育人质量与成效、社会服务广度与深度已迈上新台阶。
新征程上,学校将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状态砥砺奋进,在认真落实双高战略,大力实施升本攻坚、改革攻坚,高质量推进海宁校区二期建设,在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新征程上不断奋斗!
今天推出第五期——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巡礼: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殷切嘱托和对学校办学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构建一体式全方位评价改革体系,“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育人氛围日趋浓厚,人才梯队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双师队伍日趋形成,为学校和地方建设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
学校坚持以德为先,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先后出台《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德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结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成果,组织全校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大年团队回信的重要精神,加强模范教师团队和模范教师的评选与培育。
分类评价,打造职称评聘量化考评机制
学校积极落实上级文件要求,以师德师风为第一要素,以教育教学实绩为标准,实施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出台《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办法》,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具体实践,对文件进行修订。在最新的办法中实行分类评价、量化考评、论文代表作全面替代。突出“不写论文也能评职称”,对职称评聘全面实行业绩成果赋分。对申报者业绩成果进行逐条审定、确定分值区间,评聘专家在分值区间内根据申报者实际成果水平进行评分,按评分高低确定推荐意见。同时对业绩成果突出者设定破格晋升条件和直接晋升条件,有力促进人才不断突破自我、脱颖而出。
业绩优先,实行岗位聘任和教师考核成果排序
出台《第二轮岗位设置实施办法》和《第三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实施办法》。在第三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中,突出师德师风要素,实行业绩优先的竞聘导向,设定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和符合双高A档层次的业绩等级体系,将教育教学实绩、人才荣誉项目分别对应业绩等级标准,对竞聘和考核分别确定业绩等级要求,竞聘排序时以业绩为序。
在教师考核和评优中,实行学校定原则和指标、二级学院定细则的操作模式,全面推行教育教学实绩排序的考核评优规则,充分体现了考核的量化公平。
优绩优酬,构建多元化绩效分配体系
坚持按岗取酬、优劳优得,制定出台《绩效分配改革实施管理办法》等制度。充分体现业绩导向,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者倾斜,取消绩效分配直接与人才荣誉和论文、课题挂钩的方式,制定突出贡献奖励标准。对特殊人才设定结构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年薪制,根据聘期任务完成情况发放薪酬。结合各类人员特点,建立多元化分配体系。
分类认定,引导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
学校出台并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明确了人才层次分类标准、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区分了紧缺类型、设定了聘期任务指标,实行协议管理。具体引进待遇不以人才称号为依据,而是以人才紧缺程度和业绩指标为依据。
学校创新“院士领衔、专兼结合、分层认定、目标管理”的大师名匠引进制度。探索并加强了专兼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出台人才引进系列制度,扎实推动“百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行高层次人才层次认定、目标管理的模式,分类引进院士、行业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博士等双高建设紧缺高层次人才。
通过建立专家工作室和领军人才培养等制度,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施国家、省、校三级名师名匠培育制度,以校级“双师型”名师、博士、技能大师三类工作室为基础,打造高水平名师名匠培育平台,加快校内大师名匠的培养。
近十年来,学校在编教职工由409人升至740人,增幅80.93%;拥有博士学位的由10人升至63人,增幅530%;高级职称的由114人升至201人,增幅76.32%。引进和培育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首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人才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并拥有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高校优秀教师、省技术能手、省部属企事业“能工巧匠”、省担当作为好干部、浙江青年工匠、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获得者等各类人才。
实施“大师引领、分类评价、闭环推进、实践提升”的双师培育工程。构建师德为先、业绩导向、量化考评的一体式教师评价体系,把服务企业、服务产业等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考核评价的权重指标。打破传统评价方式,优化考核评优制度,引导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正向轨道。推进“双师培育工程”,构建具有国家示范作用的双师教师认定标准,以教师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为重点,从业务培训、团队结构、领军人才培养、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绩效奖励等各方面落实高水平双师激励制度,通过推行教师“带课题下企业”、“高层次人才年薪制”、“首席专家领衔制”、“专家工作室”,激励以大师名匠为代表的教师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融入产业转型发展主战场。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
学校不断探索推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强化人才分类考核与团队培育,大力推进国家、省、校三级教师团队体系建设,形成了一批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以国家名师为引领,打造三级教师团队
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目标,以国家名师为主导,以教学创新团队为重点,组建“师德为先、名师主导、‘双师’主体、三级递进”的教师团队,形成国家、省、校三级教师团队递进培育、成长发展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建成团队协作共同体,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以教学创新为核心,构建团队协作共同体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完善校企合作、团队建设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成团队协作共同体。通过组织团队教师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诊断与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定期安排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以绩效激励为重点,完善团队分类评价机制
通过实施“双师”培育工程,组建专兼结合的培训专家团队,开发专业建设、职业精神、实践能力、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培训项目,联合培育教学能力强、能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双师型”教师。以校级“双师型”名师、博士、技能大师三类工作室为基础,以“双师”教师为主体,完善团队的知识技能结构,实现“1+1>2”的效果。
学校共建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和课程思政教学名师5人,首批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取得了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成果大满贯。此外还拥有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2个,第三批省部属企事业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3个。
去年,学校承担了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的筹备任务。由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持人王建林同志具体负责,组建了工作专班,克服各种困难,毅然坚守、保持定力、全力以赴、连续作战,展现了学校迎难而上办成事的精神风骨和不负期许不辱使命的担当作为,最终展会顺利举办,受到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学校还作为全国高职院校唯一代表应邀参加了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黄大年团队主持人王建林同志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不懈努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未来,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凝心聚力、逐梦前行,持续深入推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规范管理,统筹推进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以高素质师资队伍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为我省推进“两个先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机电力量!
往期精选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七秩华章再出发 | 继续教育工作巡礼:守正创新主动服务 积极打造“浙江机电”继续教育品牌
来源 | 人事处
排版 | 章佳欣
责编 | 程建强 曾颖
审核丨徐旻鹰
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