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越大洋的对话!中非15国学者云端交流,形成五大共识 | 观点集锦

2020年4月17日,中非15国28家智库60多位知名学者、智库领袖和媒体代表跨越大洋,齐聚云端,共同参加了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南非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国家政策与战略研究所、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暨《中非紧密团结抗击新冠疫情联合倡议书》发布会。会议以“提升疫情治理力,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与会学者深度对话、坦诚交流,为中非合作抗疫建言献策,形成五大共识。现将学者观点摘要如下:

0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实需要

格特·格罗布勒(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南非籍高级研究员、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欧美司原代理副总司长)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新冠肺炎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疫情给非洲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来之不易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疫情将持续蔓延,全球合作势在必行。疫情提醒我们是生活在不断交往的世界,没有国家和个人可以逃脱。


查尔斯·奥克楚克乌·奥努奈朱(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疫情,让我们知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国际社会要加强经验交流,应对共同的敌人。后疫情时代,我们将面临恢复经济的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实需求。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合作,所有国家都应该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当中。疫情中,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让世界瞩目。中非在卫生领域的合作极具现实意义。


约罗·迪亚洛(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抗击新冠疫情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国际合作,但一些西方领导人借着疫情大做文章,攻击中国,制造恐慌。面对新冠疫情及其挑战,中非双方要更加重视卫生医疗合作,加强理解互信,巩固中非合作的社会根基,以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灵·罗德里格(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非洲影视中心秘书长)

“分裂导致脆弱、团结带来力量”。面对病毒,人类要团结一致、共同应对,中非团结可以推动国际社会取得战“疫”胜利。中非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为世界树立楷模。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执行院长)

疫情导致世界经济下滑不可避免,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处理疫情的表现令人失望。鉴于此,第一,中国和非洲要团结应对疫情;第二,团结应对批评声音,分享经验,相互支持;第三,关注未来,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02

中非始终戳力同心

格特·格罗布勒(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南非籍高级研究员、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欧美司原代理副总司长)

中国始终坚持自己是与非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患难与共的真朋友,中国向我们诠释了班图精神的真正含义——“每个人都因他人的存在而存在”。中国不仅维护了本国公民的需求,还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全球领导者形象。世界不会忘记中国在紧急关头所提供的援助。


刘鸿武(教育部长江学者、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

非洲历史上经历了许多病毒疫情,非洲文化是在不断战胜疫情中发展成长起来的,非洲人在应对疫情方面颇具智慧。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向非洲派出了大量医疗队,与当地医院和医生合作,治病救人。今天中非再次处在共同抗击疫情的历史阶段,中非之间应当团结合作,共同抗疫。


哈桑·拉格布·哈桑(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语言系主任)

中国密切关注非洲疫情,积极向非盟和非洲国家提供各类帮助,中国的帮助给了非洲人民信心和力量,诠释了中非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中国不仅为本国人民负责,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负责。非洲将继续借鉴中国经验,加强中非卫生合作,共同努力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吴绮敏(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

中国和非洲的友好合作让我们战胜了很多挑战。比如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发,中国政府和非洲人民一起抗击埃博拉。在过去半个多世纪,2万多名中国医疗队队员治愈了3亿多名非洲人。中国会继续加强与非洲在卫生方面的合作。中非友谊历经考验,我相信中非合作可以带领我们战胜疫情,共享美好未来。


贺文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在中国抗疫的关键时刻,非洲朋友给予了有力支持,中国人民非常感谢非洲朋友。当前,疫情控制在中国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却在非洲国家蔓延。中国政府和人民立刻采取行动、施以援手,向非洲提供抗疫物资、派遣专家以及分享抗疫经验。


罗建波(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中国和非洲一直以来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只有非洲战胜疫情了,世界才能战胜疫情。帮助非洲就是帮助中国自己。


03

借鉴中国抗疫经验很重要

谢丽尔·亨德里克斯(南非非洲研究院院长)

非洲国家不能单独抗疫,要把非洲大陆作为一个整体,与世界共同抗疫。疫情对非洲大陆带来了严峻考验,非洲国家应该加强国家内部、非洲大陆以及国际社会间的协商合作。中非关系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较早受到疫情冲击,但也较早取得了抗疫胜利,中国可以向非洲国家分享抗疫经验。


刘贵今(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前中国驻南非大使)

目前,中国已经组织视频会议、线上专家交流等分享中国抗疫经验。然而,中国和非洲在整体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是不同的,非洲国家不能完全照搬中国经验,而是要考虑非洲国家自身的现实情况。


莫迪博·巴赫·科内(马里巴马科人文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

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大流行,中国展示出了对这一全新的全球挑战进行实时管理以及为受灾国提供帮助的能力。中国领导人的共同防疫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型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提供范式和注解,中非合作抗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好体现。


黄梅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

疫情当前看是医疗卫生方面的危机,长远看则是如何恢复经济的问题。中非合作抗疫,一方面是中国向非洲分享抗疫经验,提供己所能力的援助;更长远的方面则是中国如何促进与非洲的贸易交流尤其是与疫情相关的物资出口;同时采取措施稳定当地投资项目,中非共克时艰。

04

中非医疗合作大有可为


戴维·孟耶(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科技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和非洲应该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尤其是与医疗卫生相关的科技合作。


菲拉内·姆特姆布(南非全球对话研究所执行所长)

中国和非洲已经向世界展示了合作的意义和价值。中非联合抗击疫情,尤其需要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及其有关工业化领域的合作。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推进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对接。


迪亚拉·布巴卡(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马里籍特聘专家)

中国在此次疫情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阶段性胜利,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二是博大精深的中医。非洲可以向中国学习中医,加强中医方面的合作。


李理(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首席外交记者、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理事)

中非合作在医疗卫生领域相对薄弱,由此建议:第一,从派驻援非医疗队向建立“中国医院”转型;第二,加强中医合作。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加强传统草药领域的合作;第三,中国和非洲的合作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国和非洲国家要守望相助。


阿里·沙姆斯·艾尔·丁(埃及本哈大学前校长)

相关研究发现臭氧的强氧化能力可用于防治病毒,但现在对臭氧用于防疫还需进一步的实验和风险评估;无论是在臭氧机制造,还是在医学研究方面,中非之间的科学家、医学家等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05

智库学者要积极主动作为
刘贵今(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前中国驻南非大使)

中非合作有历史根基,为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中非双方要增进互信,智库、专家和学者要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为世界抗疫作出更大的贡献。


戴维·孟耶(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当下媒体领域,谣言、假消息和责备的声音不断出现。中非必须团结一致,澄清误会,加强沟通和交流,国际媒体和非洲媒体渴望听到更多的中国学者的声音。


邢玉堂(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科研管理与国际合作部副主任)

中非智库应当积极为中非合作抗疫贡献力量:第一,更加积极地参与疫情防控,为中非合作抗疫提供智力支持;第二,秉持科学精神、求实态度,以专业能力和责任担当发出客观理性的声音;第三,主动就抗疫等关乎中非切身利益的议题开展合作研究,加强对话交流和知识分享;第四,携手打造全球智库交流合作和成果共享平台。


胡美馨(浙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

全球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凸显了各国文化传统、社会体制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疫情防控。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对话、互鉴、合作再次引起关注。中非合作需要在深入了解对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开展对话、打破边界、互鉴互学。



阅读推荐:

“抗击新冠疫情与中非合作”国际视频会议成功举行|六种语言《中非紧密团结抗击新冠疫情联合倡议书》发布

《中非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联合倡议(中文版)》发布


文字| 单敏 张利萍 廖思傲
图片| 杨文佳 廖思傲 
编辑| 王丽君
审核|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科研办


非洲情怀

中国特色

全球视野

长按关注

关于我们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IASZNU)是在教育部、外交部支持下于2007年成立的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非洲研究机构与国家对非事务智库,成为国内首个拥有非洲研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学术机构,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教育部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指导单位”和“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方智库、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单位、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

      近年来,非洲研究院自2016年以来连续第四次入选《全球智库报告》“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大学附属),还先后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索引(CTTI)”中国高校智库百强A+、《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高校智库(特色)系统影响力排行榜第4、《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8)》高校智库影响力排行榜第9,等。

About us


Established in 2007, the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a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nd substantive African Research Institute based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 the decade since its founding, the Institute has remained focused on both producing influential academic output, as well as cultivating scholars in African Studies from both China and Africa, gaining reputation as a highly influential academic institu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onset of its second decade, the Institute of African Studies intends to move towards a more regionalized, nationalized, distinctive and internationally oriented direction in its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 institute will continue to encourage young and upcoming scholars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provide them with the necessary support.

Qui sommes-nous

L’IASZNU a été fondée en Septembre 2007 sous les auspices du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MOE) et le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MFA). Parmi les Universités chinoises, c’est le premier Institut complet créé spécialement pour les études africaines. Après plus de 10 années de développement, l’IASZNU est devenue un Institut d’études et un Think Tanks très influent sur les affaires africaines en Chine qui possède un « Savant du Chang Jiang » des études africaines. Il est le Think Tanks chinois sur le  « Plan Think Tanks du Partenariat Chine-Afrique 10 + 10 » et un des établissements guides sur le « Plan de Recherche Conjointe et d’Echange Chine-Afrique » du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Il est sélectionné par le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pour « La Coopération Universitaire Chine-Afrique 20+20 », en tant que base principale pour des études du continent et des études spécifiques de pays. Il est également sélectionné par la Province du Zhejiang comme le Centre d’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2011, la base de recherche de la Philosophie et des Sciences Sociales dans la province de Zhejiang. L’IASZNU a été classé parmi les meilleurs Think Tanks (affiliés à une Université) au monde pendant deux années consécutives, en 2016 et en 2017, par le Global Think Tanks Index publié annuellement par la Pennsylvanie Université. En 2018, l’Institut a été classé comme l’un des meilleurs Think Tanks affilié à une université en Chine avec le classement A + du système de classement chinois (CTT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