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3

 

存好心  发好愿  說好话  行好事  做好人

養正氣  學正法  篤正行  存正知  行正道

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

大兴学习风   传播正能量

树立民族魂   实现中国梦

重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分享经典国学精粹 I 探索宇宙生命奥秘 

投稿学传统文化的经历:qianshide2017@qq.com


 

稻盛和夫宣传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61787wxt4&width=500&height=375&auto=0

稻盛和夫:企业家精神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629uiaf54&width=500&height=375&auto=0



5、阳明心学的核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从时间顺序上说,阳明先生龙场大悟,主要解决“圣人之道”从哪里找的问题。圣人之道或者说天道、天理,就在“吾性”之中,就是说,“吾性”中的良知就是天理,“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良知存在于“吾性”中,存在于我们内心最深处。但这种良知又一刻也无法脱离实践,换句话说,这种“知”若没有“行”相伴,就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于是,1508年在贵阳文明书院,阳明先生提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阳明先生认为,知和行不可分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所谓“主意”就是出发点,或者叫宗旨,所谓“功夫”就是方法方式,有时叫战略战术。宗旨或者说出发点是良知,是自利利他。但必须有切实有效的方法措施,否则宗旨贯彻不了,悬在空中不落地。但是,在讲究方法措施时,如果忘了初衷,就会滑入私欲深渊,滑入权术阴谋。

       在阳明先生之前,人们往往把“知”和“行”看成两件事。在阳明先生之后,又有人争论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

       但是,阳明先生认为,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知”的水准和“行”的水准始终都是同一水准,知行从来都是齐头并进的;知到位——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到位——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换句话说,在行动中感知良知便是“知”,把良知付诸实行便是“行”,两者不断循环便是“知行合一”。

       因此,“知而不行,不是真知”。比如,行为低俗乃至贪污腐败的人,就是被私欲蒙蔽了良知的人,就是缺乏起码的做人知识和见识的人,他们的知和行同处于低水准。

        阳明心学理解上的难点之是一字多义。比如这个“知”字,有时指知识,有时指知道、知晓,有时指心中认同认知的价值观,有时直接指良知。如果价值观是自我中心,凡事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判断基准,那么,所谓知行合一就会合向错误的方向。

       知行要并驾齐驱,在正确方向上达到高水准,达至极致那就是“致良知”。

       阳明先生50岁时,到达了他的心学的顶峰,系统地提出了“致良知”的核心理念。阳明先生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良知是天植灵根。”“天理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致良知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思无邪”,就是《大学》里所说的的“明明德”。阳明先生强调“致良知”是“千古

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从古到今,一切社会问题的源头都是“此学不明”。“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

       “良知”的概念最初是由孟子提出的。所谓“不学而能”是良能,“不虑而知”是良知。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而且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具备相同的良知。

       阳明先生在“良知”前面加了一个“致”字。良知前面加上这个“致”字,就能爆发千钩之力。“致良知”这三个字把几千年的中国优秀文化串联了起来。

       “致”是动词,有“至”即到达的意思,有付诸行动的意思,更有发挥到极致的意思。所以,所谓“致良知”,就是把良知发挥到极致;所谓把良知发挥到极致,就是每件事情都要从“不虑而知”的良知出发,去应对、去处理。这本来简单明了,“若大路然”,但因为有“私欲之蔽”,事情才变得复杂纷纭起来。

       读《传习录》以及阳明先生的其他著作乃至诗词,我们发现,在谈到“致良知”时,阳明先生往往要提到到“去私欲”。比如在《大学问》一文中,阳明先生说:“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pǐ,毁坏)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明其明德”就是致良知。另有诗云:“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这就是说,虽然人人心中都有个孔子,良知具备且恨足,但这个良知却很容易被从本能和闻见来的私欲所遮迷,以致执迷不悟。所以阳明先生感叹道:“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事实上,虽然“个个人心有仲尼”,但是仲尼却只有一个。就是阳明先生本人,在开悟之前,在生死大关上尚留私欲杂念。正因为如此,后来他才会说出如下入木三分的话:“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

       但是,能破心中贼,像阳明先生一样开悟的,能有几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出这个偈语的六祖慧能,在僧人中也属风毛麟角。能够做到五祖弘忍的弟子神秀讲的的“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就不错了。

        所以在《答顾东桥书》中,阳明先生感叹道:“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焻……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私欲之蔽、功利之毒把本来单纯明白的事情变得扑朔迷离,流毒几千年。

       然而,阳明先生具备信念,在《答顾东桥书》的最后,他奋笔直书:“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侧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阳明先生在呼唤豪杰之士奋起,带领大家一起“致良知”。阳明先生自己就是这样的豪杰英雄。阳明先生给了我们信心,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一个“致良知”的切实的榜样。阳明先生不仅是在讲学和答疑中呕心沥血,而且在平叛和剿匪乃至行政等等实践活动中,把他的良知发挥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他的作品,特别是后期的《拔本塞源论》《大学问》等等,都是良知做到极致留下的样本。

平台编辑:德音

来源:平装版《道盛哲学与阳明心学》P034-039页


前文回顾:

《道盛哲学与阳明心学》三生有幸  自序

第一章:不谋而合,殊途同归1、异曲同工——致良知和敬天爱人

第一章:不谋而合,殊途同归2、人的本质是什么?

第一章:不谋而合,殊途同归3、龙场大悟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章:不谋而合,殊途同归4、稻盛哲学是从哪里来的?

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稻盛和夫哲学专栏 

【态度】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

稻盛哲学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和睿智

拯救日航 | 稻盛和夫:“心灵赋能”的力量

稻盛和夫:努力工作,就是磨炼灵魂的修行

【净空法师开示】 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经营理念

稻盛和夫:极度认真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


点我

文章与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删除)

延伸阅读:

每天轻松贴一贴,便秘通畅了,脑袋清醒了,气色也好了

【视频】看了《牛奶的谎言与内幕》您还喝牛奶吗?

一个震惊世界的医学发现:口渴,竟然意味着…

中医鬼才倪海厦:为什么喝牛奶=生病+肿瘤

通过脚掌看肾脏是否健康!(6种养肾方法)



    
结缘《地藏本愿经》


    
免费结缘《了凡四训》

   免费结缘《金刚经》

诚招宝花奇草品牌代理

家教必备的云国学机让孩子成长无忧

2018年狗年犯太岁如何化解全集

免费结缘药膏(运费自理)

蔡礼旭老师讲座视频全集2018年3月27日更新

平台良心产品推荐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